【摘要】? ? 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信息內容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轉變成為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這就意味著信息內容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相對較大的變革與革新。從以往廣播電視傳播方式的角度出發,針對以往傳統媒體而言,廣播電視網絡給大眾在生活上帶來了數字化的體驗與形式。現如今,不僅給大眾提供了較多的信息與內容,還采用了全新的傳播方式給大眾傳遞內容,不但充分利用了數字化與廣播電視網絡技術,而且還讓大眾在電腦與手機上接受全新的多元化的視覺。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技術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關鍵詞】? ? 媒體融合? ? 廣播電視技術? ? 發展趨勢? ? 思考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傳播渠道與方式不斷進行著有效結合,其中在生產內容領域中,兩者之間也出現了不斷互補的現象,進而給其生產方式與形式帶來了相對較大的多元化與多樣性的變化,使得大眾對其產生青睞與喜愛。在這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當我國媒介在不斷生產與有效融合的同時,已經將全媒體當作了全新的一種途徑,其價值不僅只表現在生產方式與形式上,同時還給信息內容的傳播上帶來了全新的變革,從而給我國廣播電視技術迎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機遇。
一、廣播電視技術與媒體技術的融合
廣播電視技術專門采用數字與媒體技術的形式,在規定時間之內對電視信號進行有效處理與及時解決,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廣播電視的應用效果。與此同時,廣播電視節目在不斷輸出與播放過程中,采用廣播電視技術有著相對較大的優勢與好處。數字電視技術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系統技術,其二應用技術,其中兩者之間所涉及的技術與手段全部可以進行有效調節與調整,甚至其還包括了相應的管理技術與復用技術等等。媒體技術主要由數字電視技術與計算機技術所組成,通過采用互聯網與多種不同渠道的媒介,充分利用電腦、手機與客戶端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傳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模式分別有:數字、手機以及車載電視等方面,不僅傳播速度快,同時覆蓋的范圍也相對較為廣泛,所以在這種情況其精確程度及性價比也就相對較高。
(一)與數字技術融合
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數字技術取得了相對較大的進步。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進化過程已經得到了質的飛躍,但與以往廣播電視技術相比,數字技術與廣播電視技術之間始終有著相對較大的差異與區別。所以,數字無線技術在當前完全依靠于地面,在地面建立相應的發射站,只有應用發射站才能夠將數據傳播出去。另外,與傳統單項傳播方式相比,多種與多路信號的傳遞與傳達在新時期中最為方便,甚至有著一定的便捷性。廣播電視在實際發展中,與不同的通信設備有著一定的銜接,同時其主要歸納于與數字技術之間的融合,針對不同多種業務之間的匯集與匯總,在實際應用中其工作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甚至在最大程度上使廣播電視技術與數字技術有效結合,同時其發展規模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使其對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推動性作用。
(二)與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合
當我國現代社會擁有計算機網絡技術之后,其對大眾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不僅改變了社會的主要運作方式,還讓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廣播電視技術有效結合,防止與減少了廣播電視在日常廣播中的錯誤,甚至對其出現的問題起到了規避性的作用。比如,在播放廣播電視節目的過程中,倘若出現了突發性的事件,則不僅會打亂廣播電視臺的計劃,還會影響廣播電視臺節目播出的效果。所以在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后,假如電視播放的節目出現了狀況,則工作人員可以立即采用應急預案與有效措施,不僅有效代替了電視節目,還可以減少廣播電視臺的經濟損失,保障電視節目的流暢性與完整性。與此同時,在避免與防止大型事故發生的同時,全面促進了廣播電視在行業內部的轉型工作。
(三)與大數據融合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廣播電視節目與新媒體之間已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大數據技術在現代社會來說,已經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全新技術。因此,廣播電視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入分析大眾與用戶,不斷挖掘相關的信息內容,給大眾與用戶提供完全適合的服務,并為其提供更加舒適的環境與良好的氛圍。當大數據技術與廣播電視技術融合并應用的同時,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廣播電視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比如,廣播電視節目在播出“微信掃一掃”活動時, 已經逐漸改變了以往的互動形式,采用雙向與多向互動形式吸引大眾,讓大眾在活動中提高興趣,激發熱情,不但提高了大眾在活動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還增加了廣播電視節目的效果與參與性。
二、融合媒體縱深發展的建設與做法
據研究表明,我國傳媒行業發展所受的影響主要來源于三個最基本的維度,其一政府監管;其二市場開發,其三技術創新。也就是說,媒體產業在當前正在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機會,以上這些種種行為與三個方面全部需要發生改變及穩定發展。
(一)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
《人民日報》作為我國主流媒體行業的主要代表,他在完成新媒體融合中起到帶頭與引領的作用。《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等,通過互動與體驗的方式展示其服務業務,不僅有效實現了全方位的新聞傳播方式,還從多個不同角度出發與拓展,將多種不同的聲音全面推廣引入在客戶端當中,在短時間之內占據全新的輿論領域與主導地位。另外,電子新聞日報欄目的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最為重要及有著綜合性的交流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媒體中心的重新組成與整合發展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部分。所以《人民日報》已經將報紙、客戶端與各種資源有效結合,最終使得其全面融會貫通。
(二)地方媒體的融合發展現狀
在主流媒體逐漸加快融合步伐的同時,不同地區與不同縣級市之間的媒體也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早在2018年,我國已經啟動了大約600個縣級媒體中心的平臺建設,不僅將以往的媒體完全打破,還不斷構建了相應的指揮中心與大型采訪中心。所以在當前,應當完全適應融合媒體的發展機制與體制,不斷完善與適應媒體傳播的途徑與業務構架,建設政治與業務精湛共存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隊伍,進而保障廣播電視節目達到最佳的播出效果。
三、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對系統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全新的信息化時代中,大眾對信息內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當前我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廣播電視節目,在廣播電視節目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對系統的控制要求也全面提升,這不但需要對系統的多方面進行有效控制,還需要對與播控系統有著相應的聯系與對接,確保廣播電視節目在播出時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與此同時,在對視頻進行剪輯與制作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對接時間以外,還需要保障音頻的切換速度,引用相應的輔助設備,進而保障廣播電視的節目質量。
(二)充分重視消費者的需求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其發展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同樣廣播電視亦如此,不僅關注了消費者日常的花銷,還專門針對大眾與消費者的需求充分合理地設計廣播電視節目。另外,廣播電視的播出系統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同時,不斷地進行全面優化與改革創新,不僅有著人性化的廣播電視節目,還不斷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其中更重要的是在滿足大眾需求時,廣播電視節目更加注重大眾的體驗以及所反饋的內容,并及時改正與完善,進而全面促進廣播電視的發展。由于媒體與其他播出方式不同,廣播電視技術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應當不忘電視節目與產品的轉換意識,使得媒體所制造的電視節目完全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當競爭對手占據上方位置的同時,不僅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還促使其完全滿足大眾及消費者的共同需求。比如,某些客戶喜愛綜藝與真人秀節目,則廣播電視節目在實際制造中,應當結合觀眾與大眾的需求,對電視節目進行調整。
結合以上內容,表明了絕大多數媒體給大眾及用戶專門提供了相對應的服務部門,其工作內容主要是收集與歸納大眾與客戶的有關信息內容,并將其信息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與整合。另外,服務部門還應當在工作上扮演著合格的服務客戶角色,對客戶的申訴與投訴進行及時處理與有效解決。除此之外,在實際工作中,應當積極主動地了解客戶對廣播電視節目的需求與建議,不僅需要予以客戶優質與良好的解決方法,還需要讓客戶滿意,確保媒體融合的制造者給每一位用戶呈現全新的專屬服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技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不可抵擋,雖然其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不小,但并不是短時間之內所造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積累所引起的。因此,由于媒體技術給廣播電視技術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但傳統媒體在短時間內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也就意味著新媒體技術的優勢與缺陷成正比。不論在多元化與多樣性的娛樂節目中,還是在客戶反饋機制中,其都十分快捷與方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的廣播電視技術應當不斷反思與獨立思考。另外,廣播電視技術應當學習媒體技術中好的方面,則不好的方面需要進行相應的改正與完善,在與傳統媒體抗衡的過程中,廣播電視技術應當不斷解決自身問題,全面優化與不斷創新,只有采用全新的方式才能夠保障廣播電視技術的革新,才能最終保障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技術的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張立艷? ? ?莒南縣融媒體中心
參? 考? 文? 獻
[1]方莉萍.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技術發展趨勢與業務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20(11):65-67.
[2]趙堅雄.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發展趨勢分析[J].傳播力研究,2020,4(04):42+44.
[3]白鑫灝.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策略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6):45-47.
[4]孫志艷.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策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04):70-72.
[5]郭麗麗.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發展的途徑探析[J].記者觀察,2020(27):12-13.
[6]黃秋榮.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0(09):68-69.
[7]王建湘.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發展方向[J].西部廣播電視,2021(2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