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薇
在高校中各個學科都應當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做好學生教育指導工作,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本文從立德樹人視角出發,討論如何在做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在高校,課程思政屬于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同時也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國家建設者、接班人的重要環節。高校應主動將課程思政內容納入到學科教育中去,使其發揮出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1.多方協同。由于教育涉及到了多方參與,有著較強的系統性,不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教師,都屬于教育的重要主體。因此,在課程思政過程中,就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多種教學集成,加強組織、制度等方面的協同;在傳授專業知識技能時,還需要同步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加強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合,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自然融合。自然融合主要是針對教育客體、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之間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專業知識中隱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學效果方面,要保證專業知識傳授與技能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合格的建設者;教師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掌握學生具體情況,做好人才德性與技能教育的融合。
3.潤物無聲。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應當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出發,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建設者,發揮出暗示、指導等教育優勢,實現陶冶學生情操的目標,保證思政教育順利開展。
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在教育中,要從挖掘思政教育精髓出發,在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求的基礎上做好內容選擇工作;落實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目標,在整合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做好指導工作;從立德樹人角度出發,明確高校教育根本任務,確保學生能夠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礎上正確面對世界發展,保持理性思維,在主動思考、分析問題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納入到專業課程教育中,在強化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找準教育立場,明確教育觀念,確保學生能夠有堅定理想與信念,主動將個人目標與民族發展融合在一起,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支持。其次,在發展中,應當堅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出發,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應當及時向學生講述最新科技革命成果,在引入先進思想、觀念等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高思政教育效果;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及時與自身修養融合在一起,在不斷成長與發展中創新發展目標,為促進民族復興發展提供支持。
在德性素養教育中應當堅持從家國情懷教育出發,利用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歷史觀、人民觀及文化觀等,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產生思想共鳴,并使之逐漸轉移為情感認同,實現家國情懷培養目標,在提升學生愛國意識的基礎上樹立起崇高的理想與信念。加大基本道德教育——作為當前社會對人才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運用課程思政,提升學生基本素養,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在理解依法治國意義的基礎上提升職業操守,主動遵紀守法,保持良好的職業習慣,將理想與現實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教育中應當加大教育力度,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內容,結合學生專業就業形勢,幫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工作,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讓學生在了解行業的基礎上,能主動進行生涯規劃,提升道德修養,養成正確的職業觀,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1.積極開展科學思維教育。學生應當對科學保持嚴謹的學習態度,確保科學思維方法的客觀性與抽象性。對于世界的本質來講,借助科學思維能夠加深對世界的認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從做好課程思政教育創新入手,向學生傳授科學思維方法,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唯物主義世界觀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健康發展目標。
2.加大學術素養教育力度。在自然科學中蘊含了豐富的科學思維與方法,而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思維逐漸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教育中應從做好專業教育出發,做好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工作,將學生帶入到科學知識探索中去,在主動分享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思維過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
3.積極開展學風教育工作。良好的學風對學生學習與成長有著直接影響。學校應當從營造適宜氛圍出發,關注學生成長情況,做好教育指導工作,整合教育平臺,開展學風教育工作,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來影響學生,發揮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指導作用。
4.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高校教師應當主動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創新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做好教育完善工作,充實教育內容。只有找準教育重點與難點,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才能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保持學習能力,因此在教育中應當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主動進行教育創新,做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時,應當從專業知識技能培養出發,確保教育的高效開展。從政治層面來講,利用專業課程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與素養。因此,高校需要從挖掘課程潛力出發,做好思政改革與探索工作,創新思政教育體系,做好課程思政建設與專業知識結合,落實因地制宜教育理念,在延伸思政教育空間的基礎上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從價值層面來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能夠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實現對教育的創新,做好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合,形成完整的教育鏈,在展現思政教育價值的基礎上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思政建設最為基礎的就是課程,專業教師不僅要做好專業課程建設,同時也要為學生提供優質化的課堂,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1.教師應當做好專業課程研究。高效的課程建設能夠輔助課程思政的開展,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從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等方面出發,延伸專業教育視野,找準課程思政建設要點。
2.做好傳統思政教育創新。由于思政理論屬于開展思政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從提升思政教育能力展現教育實效性出發,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在做好學生指導的基礎上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3.著重開展思政教育。沒有思政教育的參與就難以實現育人目標,最終造成人才培養受到直接影響。因此在教育中教師應當承擔起育人工作,做好課程思政建設,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實現優化建設目標,展現育人功能作用。
課程思政建設應按照實事求是原則,針對學科專業、課程實際等進行深入分析,做好分類指導工作,進行全面推進。因學校類型不同,學生學習基礎有所不同,所以在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時應當做好區分工作。但是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應當做好試點研究工作,確保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面開展。
在新時期,應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人才,在教育中需要從明確人才培養要求入手,找準教育重點,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合理利用課程思政模式,才能找準教育方向,才能實現因材施教教育目標,提升思政教育影響力。因此,在教育中要從完善道德規范入手,做好思想啟迪工作,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在提升學生職業道德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提供支持。通過以顯性專業知識為傳授載體,在做好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程思政建設應從加強各方參與入手,在保證有效配合的基礎上引入先進理念,發揮教書育人作用,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基礎上實現共建共享發展目標。因此,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應發揮統一領導作用,做好教務統籌協調工作,鼓勵全員積極參與,發揮全程化人育人目標。在工作中應當主動落實立德樹人理念,把好教育觀,完善領導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實現協調協作發展目標。相關部門應完善相關機制,確保課程思政的全面落實。在學校中應加強思政與專業之間的結合,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內容,發揮出思政教育作用。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應當從完善思想觀念出發,保證理念創新的順利開展,在做好學生思想引領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將學生培養成為新時期所需要的人才。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站位,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的不足,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在做好教育整合的基礎上加強各要素之間的聯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
專業教師思政教育能力對課程思政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在學校中應當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以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為主,做好思政內容選擇,找準教育切入點,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對于教師自身來講,應當主動學習黨的教育理論,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為課程思政工作開展提供支持。只有主動在專業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理論與技巧,才能找出教育發展規律,才能在掌握先進教育方法的基礎上提升內容融合能力,挖掘適合的教育元素,主動將思政教育內容納入到課程教學中去,及時傳播先進思想與文化,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支持。
思政教育有著較強的復雜性與系統性,所以在教育中需要從廣泛協作與密切配合出發,在完善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整合相關部門,構建適合的教育格局。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應當主動參與集體備課,在延伸教育思路的基礎上做好知識補充,建立出有效的知識共享制度;相關部門也要發揮教育引導作用,掌握學生思想情況,及時更新思政教育素材,加強素材之間的有效運用。
進行準確評估已經成為檢驗課程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做好教學反饋的基礎所在。由于課程思政中涉及到了較多的部門與教育主體,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從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出發,在落實科學性、可行性要求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創新、建立動態評估制度能夠形成完善的評估體系,同時也可以保證教育方向的準確性。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從結果評估、過程評估等方面出發,落實頂層設計原則,整合教育內容,加強多方聯動,為課程思政教育開展奠定基礎。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因此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就要從落實立德樹人思想入手,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發揮網絡課程思政作用,提高立德樹人教育效果。只有不斷延伸課程思政教育空間,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發揮引領學生思想作用,提升學生對思想的甄別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其正確的思想觀念。
立德樹人視角的課程思政教育開展應當堅持從學校自身辦學優勢入手,在融合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出專屬的教育模式。教師也要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研究中去,及時宣傳實踐成果,做好人才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