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振波
《經濟法》課程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科專業的基礎課。目前,各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該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與經濟管理相關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積極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和解決相關經濟管理以及經濟糾紛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進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實踐中,《經濟法》課程教學存在重“授業”“解惑”輕“傳道”傾向。高校肩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客觀上迫切要求高校《經濟法》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實現二者的高度融合。
《經濟法》課程思政,即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將思政元素融入到《經濟法》課程中,使其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一種教育理念。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又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堅持立德樹人,才能使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因此,包括《經濟法》課程在內,高校各門專業課、基礎課、通識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高度統一,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經濟法》課程與其他課程“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全員全課程參與,運用“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方式方法,融思政元素于課程教學之中,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講出“思政味”,挑起“思政擔”,“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打好“組合拳”,形成育人的“合唱”和“交響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既不是傳統思政課內容的全盤嫁接,也不是將專業課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課,而是契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思政需求,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專業知識體系和認知框架中去,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式思考,實現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與行為認同。《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借助課程目標、內容等改革,融思政元素于法律知識傳授之中,“潤物細無聲”,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種教育觀,《經濟法》課程思政是高校課程思政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廣大教師必須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經濟法》教學大綱是《經濟法》課程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綱領,也是評定學生課程學習成績和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因此,《經濟法》課程思政首先要創新《經濟法》課程教學大綱,明確課程的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學目標,結合專業培養計劃中的畢業要求,深入研究課程教學內容,積累思政素材,設計好思政教育教學環節,找準切入點,實現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和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經濟法》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經濟法課程內容與特點,在教學目標上,把經濟法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結合起來;在課程設計上,把經濟法的宏觀調控法理論和國家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把經濟法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經濟法的重要性;在法律案例分析中,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濟法》課程教師要始終深挖《經濟法》課程蘊藏的思政資源,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目標、思政內容、思政元素、思政載體、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進行整體設計,既要與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的過程融合,也要具有鮮明的思政教育特色。“傳道”、“授業”、“解惑”有效結合,堅守思政教學,保證課程思政主體地位不動搖。
在新形勢下,高校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努力提高《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一方面,《經濟法》教師可以運用經濟法經典案例,完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優點是生動形象,寓教于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以致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動力,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經濟法》教師還可以運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手段。“90后”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樂于通過網絡利用移動端來獲取知識。因此,經濟法教師在繼續用好傳統的PPT教學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在線網絡錄課、騰訊課堂或微師視頻講座等,將思政元素滲透其中,促使學生溫故知新,汲取精神養料。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或幾門課,也不是一項活動,而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高校黨委及其職能部門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也不只是一線教師的事,需要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方面密切配合和協同發力。《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專業課、基礎課與通識課的全面推動和互相配合。總之,《經濟法》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各個方面通力合作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