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遠洋 吳維仲 孫 成
2019年12月,武漢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為有效減少人員聚集,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要求高校推遲春季開學時間,具體開學時間視全國疫情而定[1]。防控新冠疫情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各級教育部門按照教育部和當地黨委政府統一部署要求,全力防控,堅決防止疫情在學校蔓延[2]。“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是應急之舉,更是我國“互聯網+教育”重要成果的展示[3]。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之時,較“非典”時期相比,網絡技術更加發達、先進,但利用慕課資源和直播平臺進行大規模的線上授課,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4]。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課堂教學改革,在國內高校更多還處于探索、嘗試階段,還遠沒有被廣大師生高度認同[5]。為應對新冠疫情,教育部指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戰“疫”舉措后,各高校前瞻性應對策略不充分、師生對平臺功能不熟悉、教師線上教學培訓缺失等矛盾凸顯[6]。可見,為確保如期“開學”,制定《延遲開學期間本專科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并著手建立應對大規模突發事件的高校教學應急響應機制,全力推進高校各門課程的在線教學改革已是必然。以此次疫情為契機,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平臺課程翻轉課堂教學、直播工具教學以及平臺課程+直播教學等線上教學改革,有效利用各類網絡資源,打破線下授課的時間、地域限制,利用微信、QQ加強師生的線上交流、互動,不僅保證線上教學與線下授課的實質等效,也為同學們創建了全新的線上學習體驗,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的同時,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7]。
2020年2月5日,學校發布《關于做好延遲開學期間本專科教學工作的通知》,按照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廳要求,推遲2019~2020學年度春季學期開學時間;按照“停課不停教、不停學”要求,將以往的線下授課為主轉變成以網絡形式為主的線上授課,充分利用各類網絡資源和線上平臺實現本學期的線上教學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利用在線課程平臺或直播工具建立網上虛擬課堂,引導教師創新遠程教學模式,快速提升教師教學信息化水平,著力推進“線上教學、線下研討”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
1.平臺選用。線上教學平臺按教學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慕課類平臺,即各高校在網上建立的已有課程,據統計自2014年慕課在國內興起以來,國內有10余個慕課平臺,460余所高校建立了3200余門課程,[8]慕課類平臺可滿足各高校的基礎類課程;另一類為直播類平臺,如雨課堂、釘釘等,教師可上傳課件,以屏幕共享、視頻直播方式進行授課。
(1)利用學校指定學習平臺選課開展教學。為方便學校統一管理和保證線上教學秩序,學校教務處與部分教學平臺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如雨課堂、超星、智慧樹等平臺,學校教務處將學校教務系統與學校指定教學平臺進行了學生數據、課程數據對接,學校各學院可組織教師在學校指定平臺上選取與本學期課程相同或相近的課程,且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課程開展在線教學,不同老師授課且教學計劃內的同一門課程只能選擇使用同一門線上課。
(2)利用已有網絡課程資源或自建網絡課程開展教學。各學院也可組織教師選用學校數字化教學平臺上面已有的課程,或以已有的課程為基礎建立自己的課程開展在線教學,完成在線教學任務。不同老師授課且教學計劃內的同一門課程只能選擇使用學校數字化教學平臺上面同一門線上課。
(3)利用線上直播平臺開展直播教學。對于本校特色類專業課程,不能使用學校指定教學平臺以及已有網絡課程資源的,各學院可以組織以課程組為單位,組織課程組老師線上備課,并通過線上平臺,如釘釘、騰訊會議、QQ等,進行直播授課。
2.線上教學設計。
(1)課程設計。各學院以課程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進行線上課程設計,授課教師根據選用的線上教學平臺特點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選用慕課類教學平臺的教師可根據培養方案中教學大綱選擇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課程節次進行學習,并將以往線下授課的課件及資料進行修整,完善學生線上課程學習;選用直播類平臺的教師可按照以往線下授課方式進行準備,并按照選用的直播平臺特性進行線上互動,由于教學方式的改變,“線下到線上”缺少師生互動,則更需要增強師生的互動環節。
(2)課程創新。教師可采用“慕課為主,直播互動為輔”或“直播為主,微課為輔”的創新型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網上資源、學校數字化教學平臺等資源,并結合各類直播互動平臺積極開展以線上平臺為基礎的創新型線上教學方式。
(3)課程互動。對于線上教學,慕課類課程是以線上授課為基礎進行錄制的課程,其課程相對于以往的線下授課方式及師生互動不同,可輕松地實現“知識到學生”的傳遞,直播類平臺可在其基礎上實現“老師到學生”的傳遞,并在線下授課的基礎上增強師生的互動環節。但較難實現“學生到老師”“學生到學生”的傳遞,所以在線上教學設計中互動性顯得更為重要。在線上授課平臺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組織“課上互動”“課下討論”,授課教師可以借助釘釘、微信群、QQ群等方式增強課程互動性。
(4)課程共建。同一門課程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等,原則上使用同一線上教學計劃;同一門課程的教學資源、教學計劃實時共享,按照“兩性一度”建設標準,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著力推進“線上教學、線下研討”的課堂教學改革。
(5)線上教學質量監控。制定線上教學質量督導工作方案,建立了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督導與監控制度。校院兩級督導聯動,開通線上督導賬號,啟動網上巡課與督導;建立在線督導專家組,由線上教學一線優秀教師構成線上督導專家隊伍,線上聽課,點、面結合,推廣、分享線上教學典型經驗、典型案例。
學校共有專任教師851人,以該學期前13個教學周為例,在線授課教師人數710人,共開課798門1816門次,線上授課覆蓋非畢業年級14245人,累計線上學習4268021人次。
多元化的平臺選用方案課滿足了在線教學需求,以本學期前13周教師授課方式統計,近60%的授課教師選用慕課類平臺已有課程進行線上教學,這也能反映出近幾年來我們慕課平臺建設的成果,我國現有慕課課程數已位居世界第一。
學期初,教務處向非畢業年級發放了在線授課問卷調查,同時也向部分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征集了線上授課的意見,其主要問題都在授課平臺方面平臺卡頓、學習不便等。
針對平臺卡頓問題,學校與各線上平臺負責人進行及時反饋,其原因是由于開學初期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大批量在線授課,各慕課類平臺未有過如此大的信息交互而造成的網絡擁堵。經過與平臺溝通,學校已與部分線上平臺進行深度合作,平臺單獨為學校架設服務器,避免再次造成網絡卡頓問題,并且能及時與學校教務系統中學生、老師及課程數據同步。針對其他平臺,學校建議老師做好備選方案,在線授課存在卡頓時及時跟換備用平臺如釘釘、騰訊會議等直播平臺進行授課。
針對學生反饋的平臺問題,學校教務處組織相應教學管理人員聯系各個平臺負責人,對于可進行針對性改進的平臺,及時做好平臺升級工作,并且在本學期在線授課各階段對各平臺進行持續性改進。
針對教師反饋問題,學校教務處組織在線授課專家組總結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如各平臺的交叉使用、平臺+微信等授課方式,可以更快、更好地指導教師開展在線授課。
新冠肺炎疫情國內爆發之時,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省教育廳發布《春季學期延期開學期間教育教學工作方案》相關要求、國家開放大學及國內各線上教學平臺運營商積極響應,免費開放平臺課程,全力支持高校開展線上教學。學校通過政策引導和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能夠充分調動學院及教師從事教育教學、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戰“疫”舉措的有效落實以及“金課”建設和“線上教學、線下研討”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