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滟
[摘 要]中年段多聲部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與掌握多聲部合作技巧的基礎知識,為后續的合唱學習夯實基礎。在小學中年段多聲部教學中,教師應遵循歌曲演唱的方法原則和培養藝術美學能力的原則,通過游戲教學、情境創設、數字媒體、器樂輔助、肢體輔助等路徑,讓學生在體驗美妙音樂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中年段;多聲部教學;原則;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6-0047-03
美妙的歌聲既可以從聽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可以從精神上陶冶人的情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學習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學生學習音樂、培養音樂興趣、提高音樂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多聲部演唱,指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聲部同時演唱同一首作品。與單聲部演唱相比,多聲部演唱不僅需要每一位學生的演唱能力達到一定水準,還需要多個聲部默契配合。下面,從教學原則與教學路徑兩個方面,闡述小學中年段多聲部的教學。
一、中年段多聲部教學的原則
1.掌握歌曲演唱的方法原則
演唱是調動全身器官一起協調運作共同完成科學發聲的過程。在小學中年段開展多聲部教學,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歌曲演唱的方法。具體來講,學生在拿到演唱曲目之后,首先應當從熟悉曲目的節奏、主體旋律開始,找準節拍并確定演唱風格。其次,應當識記歌詞,吐字清晰,咬字準確,音準無誤。尤其是在旋律中出現大跳音程、三度音程以及文字輔音時,對發聲位置、狀態、氣息、咬字清晰度等細節的處理要恰到好處。再次,需要著重分析自己所分配到的聲部,并找到自己所在聲部的主體旋律部分、與其他聲部合唱的部分、需切換的部分音色,處理好音準、氣息、節奏、力度、情感和換氣等細節。最后,在完成個人演唱訓練的基礎上,還需要完成合唱訓練,這就要考驗整個合唱集體的默契度。因此,教師需要圍繞合唱訓練的各個環節來教會學生相應的技巧,這是多聲部教學的硬能力,也是最基礎的環節。
2.培養藝術美學能力的原則
演唱不僅是一個科學發聲的過程,還是演唱者表達想法、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同一首曲目,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演唱風格,不同的人唱出來還是會有不同的感覺。這其中除了演唱者的音色差異影響,還離不開演唱者對音樂本身的理解與解讀,這就是個人藝術美學素養的體現。一般來講,藝術美學包括對美的認知、理解、品鑒、表現與創造。在演唱時,學生需要理解音樂創作人想要借助音樂來表達怎樣的情感,思考如何唱出這種情感,這就是對音樂美的捕捉與表現。藝術美學能力的培養是多聲部教學的軟能力,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與沉淀才能慢慢提高。
二、中年段多聲部教學的路徑
1.游戲教學路徑
小學生正處于愛玩愛鬧的階段,活潑好動,容易出現“三分鐘熱度”的現象。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教師可以運用游戲教學法來開展中年段多聲部演唱教學。掌握歌曲演唱方法,是多聲部教學最基礎的環節。因此,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演唱習慣入手,讓學生唱音準、練習氣息、熟悉節奏。
以蘇少版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我的朋友do re mi》的教學為例,這個單元著重訓練學生對do、re、mi、fa、sol、la、si這七個音的掌握。在開展多聲部教學時,教師通過歌曲《七個小兄弟》設計游戲輔助學生學習。如“音樂小火車”游戲:教師利用上述七個音來設計一首有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的小曲,讓學生圍繞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反復地演唱,找準這七個音的音高和音準;“聲音接力賽”游戲:教師邀請七名學生代表七個音,按順序站成一行,排成一列小火車,唱到上行音階時小火車進行上坡的律動,唱到下行音階時小火車進行下坡的律動;“音樂打地鼠”游戲:讓學生圍坐成一圈,每個人認領一個樂句,教師播放曲目,播放到對應樂句時學生要站起來并唱出來,看哪個學生唱得準確與和諧。隨著學生掌握的演唱方法越來越多,演唱曲目的難度越來越大,教師設計的音樂游戲也可以逐漸提高難度。游戲教學法將演唱中的各種技巧以及歌曲本身的演唱要求,如吐字、音階、節拍、旋律等,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演唱,盡情地享受音樂學習的樂趣。
2.情境創設路徑
演唱是一種需要投入真情實感的藝術活動。不論哪種演唱形式,假如學生能夠進入歌曲的意境,沉浸在歌曲的氛圍中,演唱起來就會更加生動飽滿,這是演唱的基本規律之一。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組織中年段學生開展多聲部演唱。
以蘇少版音樂教材三年級下冊《春天的歌》的教學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春天”——春天到了,春意盎然,萬物復蘇,到處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單元中的演唱曲目《春天來了》,演唱難點是斷音和附點音符的演繹。教師在聲部拆分之后,可以靈活地通過照片、視頻等方式以及花卉小盆栽等道具,營造春天的氛圍;也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學校曾經組織的春游,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置身于春天的田野中、草地上,被花叢所包圍,耳邊還有小鳥在鳴叫。在這場熱鬧的春天聚會中,學生演唱《春天來了》就仿佛是為大自然助興,是一種由內而外、自然而然的情感抒發。這樣,無論是哪個聲部,學生都能夠在歌曲的意境中更好地演繹出來。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do、re、mi、fa、sol、la、si這七個音,進行即興的樂句創編與表演。如在一個聲部里,一些學生可以領唱,一些學生可以演唱創編的第二聲部,一些學生可以伴舞,將演與唱結合起來,使之融為一體。這樣不僅可以讓整個表演更加精彩,還可以將曲目詮釋得更加活潑生動。情境創設法,通過在課堂上營造音樂氛圍、重現意境的方式賦予音樂作品靈性,使音樂作品像一個有人物、情節、對白、意趣的故事一樣惹人喜歡。學生則通過聲音來演繹,讓音樂作品活起來。這樣的學習過程既有意思,又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
3.數字媒體路徑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在組織中年段學生進行多聲部演唱時,運用數字媒體作為輔助,借助音樂視頻來開展教學。例如,教師播放一個有單聲部演唱和多聲部演唱的歌曲視頻后,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學生可以就同一首歌曲的不同演唱方式來感受各種演唱風格,尤其是通過多聲部演唱來了解歌曲可以如何改編。在學生掌握歌曲的基本唱法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嘗試改編,或者換聲部進行練習,自行對比差異。如教師可以選擇著名合唱團的演唱視頻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從技巧的角度學習和模仿,了解歌曲都有哪些聲部、每一個聲部的音色和音階有什么特點、在演唱的過程中聲部如何融合與切換、合唱團中每一位成員的面部表情與演唱口型等是否具有相似性等。學生先通過一個個視頻來抓住其中的合唱規律和合唱小技巧,再分組討論如何將這些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合唱當中。數字媒體立足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海量的、豐富的資源中,教師能夠為學生精選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作為課程素材,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大量的、優質的學習模仿對象。這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是不可想象的,僅僅是內容的篩選就會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而有了數字媒體的幫助,師生雙方無疑都有了更強大的教學支持。
4.器樂輔助路徑
器樂輔助路徑,指教師在組織中年段學生開展多聲部演唱時,可以加入響板、小鼓、沙錘等器樂來輔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演唱練習。在學習多聲部演唱時,學生需要學習旋律、節奏、歌詞等方面的知識,如讓節拍落在正確的位置上,讓旋律和歌詞同步在正確的曲調上,這是演唱的基本要求。以節奏的訓練為例,小樂器本身就有較好的節奏感,敲打起來時,不僅可以提振學生的精神狀態,而且可以讓學生借助樂器找準演唱曲目的節奏。尤其是在聲部切換時,如何做到該收聲時不拖沓、該開聲時不遲疑,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演唱時對自己的聲部起始與其他聲部的起始有較高的敏感性。音樂演唱需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美學能力,使學生對音樂美形成賞析和品鑒的態度,而器樂的加入可以讓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樣的一首曲目,有無樂器的輔助,以及需要哪些樂器輔助,都有或大或小的區別,因為樂器輔助在很多時候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另外,在多聲部演唱中適當地融入器樂,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器樂輔助相當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路上的小幫手和好伙伴,既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又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和靈感,在開闊學生音樂眼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5.肢體輔助路徑
肢體輔助路徑,指借助肢體動作來進行多聲部演唱訓練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講,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注意呼吸和發聲位置。進行多聲部演唱時,呼吸非常重要,發聲狀態的位置也非常重要。這不僅影響學生能否找到音準的位置并準確發聲,還關系著學生聲帶的健康,因為不正確的發聲練習會導致聲帶疲勞。如同樣是演唱二十分鐘,有的學生可以連續不停地演唱,有的學生唱完覺得嗓子干癢,這其實與發聲位置有關。因此,必要的氣息訓練對多聲部演唱質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二是邊唱邊律動。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演唱的曲目設計一些比較簡單的動作,讓學生借助動作感知音樂的流動性,這種方式更像是手舞足蹈。音樂本身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帶動力,尤其是節奏感強、節拍明顯的曲目,學生在聽音樂時會不自覺地跟著小聲哼唱或者用手腳打節拍,這就是自然而然的動作。教師可以結合情境創設和數字媒體等教學手段,為演唱曲目設計動作,讓學生可以酣暢淋漓地放聲歌唱。三是背景表演法。在進行多聲部演唱訓練時,教師可以鼓勵不演唱的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肢體動作進行表演,為演唱助興,以達到完整參與演唱曲目的目標。四是學習模仿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歌唱和舞蹈相結合的作品,讓學生多關注舞蹈演員的動作,學習模仿舞蹈演員的表演。一方面,舞蹈與歌唱都是音樂作品的表現方式,分析和思考舞蹈演員的各個動作,對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有輔助作用;另一方面,舞蹈的每一個動作編排與設計都會受到音樂作品中旋律、歌詞、節奏、節拍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模仿舞蹈動作時會自然而然地沉浸在音樂作品里,用肢體去找節拍、找節奏。部分舞蹈能力強的學生,在熟練了舞蹈動作后還能夠形成肌肉記憶,這對歌唱時的準確度和完整度來講也有非常大的輔助作用。肢體輔助演唱能夠讓學生全方位地調動自己的聽覺、視覺、觸覺,使學生由形體到聲色、由表情到內心都融入和貼合音樂作品,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更加充沛的情感投入歌唱學習當中。
綜上所述,多聲部演唱重視整個演唱過程的和諧、統一、均衡。唯有每一位演唱者都情緒飽滿,全情投入地演唱,并且與其他人在音色聲線上、在面部表情上、在內心活動上、在精神狀態上均保持相對統一,才能夠將曲目演唱得更加完美,這無疑對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歌唱基礎不一樣,聲帶、音色不一樣,歌唱的能力、習慣也不一樣。為了能夠保證多聲部演唱的教學效果,教師既要盡可能地豐富教學的方式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收獲和成長,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音色相近或者演唱習慣相近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鼓勵組內成員之間互相監督、提醒、幫助和支持,用集體的力量來促使每一個學生個體積極演唱。實際上,與單聲部或單人演唱相比,多聲部演唱在聽覺上營造出的整體效果也可以更好地感染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在訓練過程中放大和突出多聲部演唱的這一個特點,讓學生在躍動的音符與充滿故事的曲調中享受音樂的美,獲得音樂帶來的美的體驗。
(責編 杜 華)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海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小學中段多聲部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HMXX2020[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