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峰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學生課外學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大大減弱,為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提供了充裕時間、空間和場域。勞動習慣的培養是勞動教育實施的前置條件,關涉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成效。為此,本文從學校管理的視角探索勞動習慣培養的“五大策略”:創設勞動情境,構建“三維課程”,實施分類研究,探索多元渠道、建立多元評價;從意識與觀念、分類與建構、區分與歸類、開發與實施、評價與養成多個維度提升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雙減政策;勞動習慣;習慣養成;培養策略
一、“雙減”政策背景下實施勞動習慣養成的現實意義
首先,勞動教育成為“五育并舉”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學校教育要讓學生養成基本的勞動習慣,讓學生學會勞動、對勞動有端正的態度,培養學生獨立的勞動能力,這是一切教育的開端。
其次,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要通過對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為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勞動習慣的培養成為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基礎和前提。
再次,勞動習慣養成能為學生成長“賦能”。反觀當下,中國式家庭中父母溺愛孩子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很多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獨立的自理能力,沒能掌握基本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過重的學習壓力也擠占了勞動教育的資源?!半p減”政策實施以后,減輕了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實施學生勞動習慣養成賦予了可能性?!半p減”政策釋放“閑暇時間”,閑暇時間讓勞動習慣養成可能,學生的勞動時間可以更加充裕,勞動空間不僅僅在校內,還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實施勞動教育的時間、空間、場域及渠道都更加地豐富,而在勞動教育中,勞動習慣的養成是核心,更是前提。
二、“雙減”政策背景下培育學生勞動習慣養成的五大策略
1.創設勞動情境,培養勞動習慣意識與體驗
培養勞動習慣意識與體驗需要創設多種勞動教育情境體驗,《勞動教育論》一書中指出,開展勞動教育需要建構真實的勞動場域、提供具身性的積極的勞動意識與勞動體驗活動、觸之即發的情感活動。首先,“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可以構建真實的勞動場域,勞動基地、通過勞動場域下勞動主題的設定引導學生在互動中認識勞動的意義,在勞動實踐中去培養勞動習慣,通過勞動技能、勞動技巧,形成勞動習慣的養成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其次,“雙減”政策背景下,勞動習慣的培養學??梢蕴峁┚呱硇缘姆e極的體驗活動。提升教師與學生積極的勞動意識和積極體驗,避免消極的勞動觀念和勞動體驗,作為教師,不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更不能以勞動分貴賤,可以開展如班級勞動競賽、勞動視頻評選、收納技能競賽等勞動主題活動更新勞動觀念,提升勞動體驗,勞動意識的培育為勞動習慣的養成提供了前提。最后,“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梢詣撛O情境,形成觸之即發的情感活動。勞動習慣的養成,需要形成觸之即發的勞動情感,學校以“勞動之美”為主題,通過德育講座、專題講座、班會課及社會實踐等方式激發學生初步具有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感情,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創設,讓學生在勞動教育情境中體驗和升華對勞動教育的情感,能更好地促進勞動習慣的養成。
2.構建“三維課程”,促進勞動習慣分類與建構
“雙減”政策實施后,勞動教育為學生成長“賦能”。為此,學校通過構建常規勞動課程、專項勞動課程、居家勞動課程“三維課程”,促進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課程必須要具備課程的特征,進入課表,安排專兼職教師任教,由不同的勞動主題,分年級、分層次、有目標、成系列地進行分類和構建。校內“常規勞動課程”可以包括初一年級的“校園綠植養護”課程,初二年級“體育器材整備”課程,初三年級“實驗器材整備”課程;專項勞動課程包括:初一年級的“中草藥種植與辨析”“收納技巧”,初二年級的“烘焙課程”,初三年級的“社區服務”。每周一節“常規勞動課程”,每月一節“專項勞動課程”。此外,“雙減”之后,學生學業負擔和課外輔導減少,家庭勞動也是重要的勞動習慣培養場景,家長可以通過預發指引,拍攝視屏的方法,完成相應的家務勞動,形成“居家勞動課程”。與此同時,學校還需要根據不同勞動項目的特點,探索編寫校本評價手冊,將各項勞動過程中的準備、安全、衛生等要素加以總結歸類,促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
三、實施分類研究,實現勞動習慣的區分與歸類
勞動習慣養成包括勞動準備習慣、安全習慣、衛生習慣等的養成,貫穿在勞動的每一個環節。“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學校積極探索構建相關課程時,需要根據每一項活動的特點加以區分,選取關鍵習慣,歸類研究。比如,在勞動準備習慣養成的研究中,養成目標是通過勞動工具準備、分工準備、目標準備、應急準備等觀測點來實現對學生“統籌分工能力”的培育提升;在勞動安全習慣養成的研究中,養成目標是通過場地安全觀察,保護器材選用,傷害處置等觀測點實現對學生“安全自護能力”的培育提升;在勞動衛生習慣養成培養中,養成目標是通過衛生習慣的教育、衛生教育實踐活動、衛生教育的評價等觀測點實現對學生“衛生健康能力”的培養提升。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選好目標習慣的觀測點,有意識教育學生,講授相關技巧及注意事項,并圍繞觀測點開展教學,評價,及反饋強化,以點帶面??傊?,“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加大了對勞動習慣分類研究,有效促進了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
四、探索多元渠道,提升勞動習慣開發與實施
“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勞動習慣的培育和養成,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學校層面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渠道,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培育機制,發揮學校培養學生習慣養成的主導作用,發揮家庭在學生習慣養成的基礎作用,發揮社會在公民習慣養成的支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普遍培育勞動習慣的良好氛圍。首先,學校主導《勞動習慣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教務處—德育處—班主任”協同共育的勞動教育負責制。“雙減”政策背景下勞動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簡單、單一的教學任務,而應該制訂一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漸進的勞動習慣養成體系,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勞動教育習慣養成的課程和活動,使學生受到適切的教育和鍛煉。其次,要改變家長的觀念,讓其認識到勞動對學生成長的益處,通過家委會、家長會等渠道,宣傳并落實學生每天的家庭勞動,促使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提升勞動習慣的培養、開發和實施?!半p減”以后,每天學生放學回家后,都需要完成相應的家庭勞動指標,將勞動習慣的培養納入學生作業,在具體的家庭場域的勞動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對于不能按時完成勞動教育指標的,班主任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要給與相應的教育對策;第三,積極與社區對接,多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參與社區勞動,比如,讓學生參與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通過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培養學生學會垃圾分類的習慣,并指導社區成員進行垃圾分類,通過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方式來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體驗勞動價值。
五、建立多元評價,促進勞動習慣評價與養成
勞動習慣的養成,需要建立多元評價機制,“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學校也應該及時調整評價機制,切實保證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提質增效”。首先,勞動習慣的養成需要貫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模式都是勞動教育必要的評價形式,也是促進勞動習慣養成的必要手段。從勞動打卡、勞動之星評選、勞動小達人比賽、勞動習慣培養手冊等方面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擴大獎勵面,注重獎勵梯度,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在過程性評價方面,學校編制了《勞動手冊》,關注學生的過程性成長,設置“必修項目”和“選修項目”,供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勞動項目。其次,勞動習慣的養成需要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基礎,以定量評價為補充,全面客觀地反映勞動教育實效;最后,勞動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堅持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實施多主體參與的多元評價模式,包括學生自身、教師、同伴、家長等主體,以客觀、系統、全面地反映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狀況,最終促進學生的勞動習慣養成。
總之,“雙減”政策下,不但需要幫助學生減輕學業上的負擔,還要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學生主動勞動習慣,自發弘揚勞動精神,提高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關穎.少年兒童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道德與文明, 2012(1):5.
[2]胡佳新,陳詩.從離身到具身: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轉向與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3):6.
[3]唐居邦.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初一學生勞動態度和習慣的調查報告[J].思想政治課教學,1996(11):3.
[4]歐陽志敏.基于勞動教育的小學生勞動習慣培養價值及策略探究[OL].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r7d00p08y2a04y0yp100g8059370046.
[5]胡文龍.可貴的探索——經濟發達地區學生勞動習慣培養的實踐與研究[M].百家出版社,199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