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
摘 要:經過調研發(fā)現,現階段很多小學生所承受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為了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當前我國提出了“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出現,能夠讓教育返璞歸真,讓學生的學習負擔得以減輕。但“雙減”政策的提出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讓學生自由生長,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以減負增效作為主要的目標,選擇更為高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其實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為教學助力。由此,本文就著重探討“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整合運用。
關鍵詞:“雙減”;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運用
對于許多教師而言,信息技術是不陌生的,因為信息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幫助,但是在之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部分教師還沒有有效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上。在這種情形下,沒有進一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實際功效。而在目前的“雙減”背景下,作為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實現高效的學習,開始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但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本文就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研究。
一、分析“雙減”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實際作用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會針對于語文學科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知識。在這種情形下,為學生造成了更大的學習負擔。而為了進一步貫徹雙減的實際目標,當前我國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全新的教育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fā)現,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保證教學的高質量開展。比如在運用信息技術之后,教師可以借助技術的優(yōu)勢來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去完成知識的學習。在這種情形下,可以進一步降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難度。并且,在信息技術出現之后,學生也可以及時地通過網絡去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在這種情形下,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渠道。
二、研究“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整合運用
(一)進行有效學習導入,增強探索欲
對于有些學生而言,他們之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壓力,并不是因為教師為其發(fā)布了過多的學習任務,也有可能是因為某些學生對于目前的教學沒有任何的興趣,但是又迫于家長和教師的壓力去完成學習。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內心的學習負擔感較重。因此,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有效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實際優(yōu)勢,讓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對教學能夠產生更多的期待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學《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可能大多數學生認為景色描繪類的文章一定是作者耗費了大量的筆墨,或者是運用了各種的華麗詞藻進行堆砌,所以學生在未閱讀之前可能沒有太強的閱讀興趣。因此,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實際欲望,感受作者描寫的日出景色之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借助信息技術來進行視頻的導入,通過一些真實的日出美景來讓學生在視覺上產生震撼,讓其能夠以一種更為主動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在這種情形下,就為后續(xù)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并且在學生觀看過美好的海上日出景象之后,在閱讀后面的文字內容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來進行分析,以此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去理解并掌握課文內容,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二)簡化學習內容,提升學習效率
在語文學科中,學生需要學習不同的課文,而不同課文的內容以及結構表達方式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采用統(tǒng)一的講解教學模式,可能很多學生都會產生厭煩感,并且學生無法快速地完成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進一步簡化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比如針對于比較復雜的一些課文,教師可以提取重要的元素,將其制作成微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直接借助微課來進行提前的預習,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夠讓學生一種更為清晰的方式去了解文章結構,高效率地進行學習。并且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直接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和學生一起梳理故事情節(jié),以更為簡潔明了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使其在不產生任何負擔和壓力的情況下能夠更加高效率地去進行學習。
(三)及時鞏固新知,加深學習印象
古語有言:“溫故而知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僅僅只是讓學生去記憶或者是學習一些新知識,而忽視了復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之后出現明顯的知識遺忘現象。因此,在目前的“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有效地借助信息技術來幫助學生及時地進行知識鞏固,而并非一直為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yè)。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制作了不同的微課視頻,那么在制作微課視頻之后,教師可以將其上傳到不同的學習平臺內,學生如果發(fā)現自己對于某篇文章的了解不夠清晰,那么可以及時地在平臺內來進行微課的二次學習,及時地去鞏固和復習自己所學的內容。并且在學習平臺內,學生也可以及時地向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出自己在學習中所存在的疑惑,然后雙方之間或者多方之間可以圍繞著具體的問題來展開相互的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完成有效的知識吸收。與此同時,在完成教學之后,教師也可以在相關學習平臺上傳任務,學生直接進行完成,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平臺所收集的數據來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推送一些有效的練習內容,讓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有效學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作為教師,一定要貫徹減負增效的實際目的,在不為學生增加過重學習壓力和負擔的情況下,讓其選擇合理的方式去完成更為有效的學習。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其實可以有效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實際優(yōu)勢,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把目前的教學過程變得更為簡潔化,讓學生能夠完成有效知識學習,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濟權. 信息技術背景下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整合與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探索[J].? 2022(5).
[2]張玉芳. “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整合運用[J]. 數據, 2021(12):2.
[3]鄭濟權. 信息技術背景下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整合與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探索[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 2018,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