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慧慧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承擔著服務公眾、管理社會的職能,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內容繁雜,程序繁瑣,在履行職能和單位管理中存在不少問題,突出反映在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問題和困境方面。資金是行政事業單位運行的基本保障,資金收支也是單位履職最直接的表現。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種類和數量眾多,使用方向也千差萬別,資金管理目前問題重重,突出表現在資金性質劃分不明、資金使用流程不清、資金管理職責不分等方面。本文闡述了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意義,分析了當前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旨在通過進一步優化資金管理方法,最大程度提升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水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資金;資金管理;預算管理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日趨完備,特別是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法律法規逐步健全,使得財政資金使用越來越規范和嚴格,不但有助于行政事業單位自身發展優化,也能促進財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對國家各方面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管理,直接關系到單位的職能履行和社會服務能力,關系到單位的健康發展。隨著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行政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任務日益加重,國家財政撥付的資金越來越多,這就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必須提高財政資金管理能力,規范合理使用財政資金,為單位自身良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管理的意義
(一)發揮政府職能,促進單位健康發展
我國出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近年來又針對資金使用陸續出臺相關條例,目的就是嚴格資金管理,使財政資金的申請、使用、監督都按照規范程序進行,避免資金浪費和無效支出。行政事業單位承擔著促進發展、保障民生、服務群眾的職能,資金的使用就是公共職能的體現過程,資金的無序管理,不但會造成單位業務混亂,從而影響單位形象和發展,還會引起財政和審計的嚴密監控,進而造成資金申請和使用困難重重,進一步加劇了單位的問題。所以,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提高資金管理能力,完善資金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既是單位健康發展的必要選擇,也是在當前國家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前提下,規避風險的唯一選擇。
(二)提高資金管理能力,發揮財政資金效益
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主要分為人員經費、辦公經費、一般性項目經費和專項經費等。人員經費用于人員薪資和福利保障,是單位運轉最基礎的資金,也是目前管理使用最為廣泛的資金。辦公經費用于日常辦公,比如辦公消耗品、物業費、水電費等等保障辦公條件的資金,目前也在不斷完善中,近年來嚴格管理的“三公經費”就屬于辦公經費。一般性項目經費是經常性的項目,比如會議培訓、購買網絡版權等等。專項經費是國家為建設某個項目或者完成某項任務,專門撥付、專項管理的特殊資金,也是目前出現問題和管理中困難最多的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涉及各行各業,資金使用也涵蓋社會經濟方方面面,對財政資金進行有效科學的管理,是提高各單位資金使用能力,最大程度發揮財政資金效益的必經之路。
(三)進一步落實反腐倡廉
財政資金涉及面廣、金額大,面對的供應方、合作方眾多,沒有統一的尺度,資金管理必然陷入混亂,貪腐也就成了家常便飯,最后導致國家財產損失和單位人才流失的雙重損失。相反,通過規范資金使用,嚴格資金管理,恪守法律制度,完善資金管理制度體系,不但能簡化單位資金管理,還能大幅降低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和職業風險,促進單位業務高效運轉,通過加強對資金的監管,有效減少腐敗情況的發生,深化我國反腐倡廉建設。
二、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
經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轉型迫在眉睫,提質增速任重道遠,科技創新如火如荼,這就對行政事業單位提出更高要求,對各項工作的開展效率和質量有更高標準,資金管理作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生命線,必須不斷完善制度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資金利用效益,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資金管理體系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點:
1.制度不完善,沒有健全的資金管理鏈
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使用靈活多變,各個項目之間資金周轉靈活性大,當前的資金管理制度改革遠遠滯后于資金使用的變化步伐,造成制度管不住、管不好的局面。從源頭的資金申請、預算編制,到執行中的資金使用、資金調整,再到后期的資金使用績效評價,包括貫穿始終的資金監管,現行的制度都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資金申請依靠材料,預算編制依靠程序,資金使用依靠票據,績效評價依靠表達,資金監管依靠舉報。每個環節都重形式、輕實效、重表面、輕實質。只要材料齊全,手續齊備,程序合法,能通過審批,那么實質原則就可能被忽略。制度需要加強對項目資金、專項資金使用產生的效益效果的長期監測和考核。
2.預算編制浮于形式
首先,預算編制注重資金申請,輕效益評估,編制過程程序化、模式化、流程化、延續化,不能及時根據實際情況、上年資金使用效益積極調整更改,尤其是項目資金,只要項目申請通過,基本每年都正常延續,缺乏實地分析和考察,造成項目資金浪費。其次,預算編制不夠嚴謹。項目資金、專項資金支出范圍設定比較模糊,大多數沒有明確的支出范圍,既可以用于項目,也可以用于彌補單位經費不足,造成項目經費、專項經費預算執行難以控制。再次,預算調整程序滯后。預算在實際執行中會遇到較多變化,這就要及時調整項目,或者財政及時收回相關資金,但實際操作中,年度中期調整項目手續極為繁瑣,過程尤其漫長,層層審批關關審核,大多數錯過了項目開展的時間,結果就是原項目資金被用于彌補單位辦公經費,或者通過不正當渠道列入開支。
3.資金使用問題重重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使用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是不能合理支配項目資金、專項資金,造成整體資金管理不統一,不利于各項業務工作的開展。一些單位實際需求與財政下達的資金不相符,造成資金使用問題較多,年末不需要的項目資金結余較多,急需的項目資金缺口較大。有的單位挪用項目經費、專項經費彌補單位辦公經費,造成專項資金賬實不符,賬面上有資金,實際上已支出,年末又未對結余資金收回,造成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的連年沉淀。
(二)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發展和改革歷經多年,多次進行制度革新,完善程序,并通過試點分批漸進式推廣,目的就是保證資金管理穩妥過渡,逐步經過實踐的驗證不斷完善。目前雖然取得極大成效,但在新形勢下,資金監管依然任重道遠。
1.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首先,對行政事業單位來說,資金申請和預算編制、資金使用等環節都是具體業務部門的工作,且資金使用是日常化的業務,單位領導容易放松對資金使用的重視。其次,單位領導對財務相關知識不了解,對支付流程、使用程序不掌握,放松了對資金使用的管控。再次,對于財政部門來說,主要行政事業單位提交的材料齊全合理,那么資金使用的主體責任就在于申請資金的單位。所以,多種原因就造成目前雖然資金的使用逐漸透明化、程序化,但是絕大部分的監管依然在材料中,通過鑒定材料去審核資金,而非通過實際的使用去監管。
2.審計力度不夠
行政事業單位規模大小各異,內設機構各不同,財務監管制度也不同。資金應用涉及多個層面,項目類型較多,增加資金監管的難度。有的單位管理規范,設置有內審部門,有的單位人員較少,連基本的崗位不相容都無法做到,更別說單獨設置內審部門。大多數單位財務人員既要當“運動員”使用資金,又要當“裁判員”管理好資金使用,這就出現極大的監管漏洞。外部審計大多依靠國家行政審計部門,同級別的審計部門只有一個,人員編制百余人,但行政事業單位卻多達幾百個,人員上萬名,項目更是不計其數,單單依靠審計部門,根本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或者等到審計部門核查出問題資金,這些資金早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支付出去,造成國家財產的嚴重流失,甚至出現貪腐情況,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穩定發展產生巨大的阻礙。
(三)資金績效評價形式化
目前我國對項目資金、專項資金實行項目資金績效評價制度,通過對項目開展事前、事中、事后評價,確定項目是否達到預期效果,資金使用是否達到預期效益。這項制度是積極的改革和嘗試,但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較多。
1.績效評價制度不完善
目前績效評價制度過于籠統廣泛,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可執行、可對標的具體措施,導致不能通過績效評價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使用問題,喪失了約束功能,無法發揮監督和制約的作用。一方面,績效目標設置不清晰。行政事業單位資金使用涉及面廣、影響大,項目達到的目標也不盡相同,績效目標的制定標準應充分考慮具體性、針對性、靈活性,以最大范圍適用于行政事業單位各類項目;另一方面,績效評價標準不恰當。行政事業單位工作涉及社會公共事業的各個方面,不同部門標準難以統一衡量。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專業的財務人員,經過周密詳細的論證。而當前績效評價工作剛剛起步,各方面還不完善,事業單位普遍缺乏有經驗的專業人員,這就導致標準的選擇主觀性比較大,不同的業務人員,選擇的標準相差甚遠。
2.績效評價結果應用不到位
績效評價結果不公開、不透明,公眾難以了解具體情況,特別是民生項目,老百姓有很大話語權,有些項目好不好,應該老百姓說了算。例如老城區改造、綠化等貼近百姓生活的項目,應該以百姓的口碑作為項目執行的指揮棒,實際執行中卻因為信息不公開,老百姓無法參與項目的監督與評價,績效評價也就流于形式。目前績效評價只在項目結束時進行,沒有在項目執行中提前介入,不能起到預防和調整資金使用的效果,沒有將績效評價與預算管理有效結合起來,更沒有對領導干部進行賞罰,造成績效評價工作浮于表面。
三、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質量的對策
(一)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應該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建立完善資金管理制度體系。加強領導及職工對資金管理的重視程度,明確職責。科學編制預算,結合相關業務部門,充分溝通資金使用的管理,優化組織機構,完善相關工作人員的層次結構,加強專業人員培訓,力求財務工作專業、精準、高效,從根本上提升資金管理能力,提高預算編制水平,促進單位項目的有序進行。加強預算管理,預算編制要結合自身情況,涵蓋單位業務需求,實事求是申請資金,編報預算,細化資金使用,采用科學的編制方法。預算編制中要使業務部門參與進來,充分討論業務部門的資金需求,財務部門要根據實際需要編制預算,確保實際與預算編制相吻合。完善資金使用流程管理,從根本上改變資金挪用、亂用的情況。加強預算執行監督,嚴格審核預算資金使用與申請不一致的情況,對于專項資金要專款專用,保證專項資金的獨立性,保證賬實相符,與單位辦公經費、一般性項目經費分開核算,保障資金安全。
(二)加強資金監管,健全監督體系
1.提高領導重視程度
建立領導責任制,明確資金管理的領導責任,明確賞罰條款,同時提高領導對財務工作及財務知識的了解,加強對領導財務能力的培訓,使領導懂財務、懂資金。加強業務人員專業能力培養,從思想上認識到資金使用的重要性,建立專業的財務專業人才隊伍,提高資金管理能力,優化現有模式,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奠定扎實的人才基礎。
2.強化審計力度
行政事業單位在資金管理過程中,應加強整體監督,整合內部、外部審計力量,對資金從預算申報到使用和評價開展全流程監督。特別是資金申報、預算編制、項目實施、資金支出、項目竣工驗收等階段,實現全程跟蹤監督,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健全內控制度,確定清晰的內控目標,完善內控流程,轉變被動的資金管理理念,充分發揮內控對資金管理的監督作用。按照財務相關規定,做到基本的內部崗位監督,不相容崗位要配置不同人員,加強內控制度的執行,避免出現交叉管理情況。充分利用外部審計力量,引入社會審計機構,可研究制定常態化的、跟進式的資金審計,改變審計滯后于使用的現狀。
(三)落實績效評價,強化結果應用
首先,建立完善績效評價制度。將績效評價制度作為加強單位資金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促進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建立與評價結果相銜接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一方面,要將績效評價貫穿資金活動全過程,尤其要前置到預算編審,進行事前評估預測,及時調整篩查不必要的項目支出,轉移資金使用方向,將資金配置到急需的經過充分論證的項目,提高預算編制與績效評價的相互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資金使用過程中的績效評價,及時監控資金使用取得的效益是否與預期一致,及時跟進資金使用進度,對標績效目標,查找差距,剖析原因,及時改進資金流程管理。其次,要建立專門獎罰機制,完善責任追究機制,評價結果優秀的,要優先給予資金保障,加快資金撥付進度,促進資金發揮效益,對評價結果不合格的,要對存在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整改,并暫停資金撥付,并考慮是否繼續進行項目實施。將評價結果最大程度運用于預算編制和資金管理過程中,突出以績效評價結果為導向管理和使用預算資金,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財政資金的浪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行政事業單位必須提高資金管理能力,明確資金管理目標,讓資金服務于業務開展,服務于單位發展,整合單位內部外部資源,為工作開展奠定基礎。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體制機制,讓資金監督貫穿全過程,充分發揮資金監督的預防作用,提升管理意識,引進高質量財務人員,充分發揮人才優勢,以完善的資金管理體系,促進單位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張金玲.行政事業單位項目資金管理探討[J].財會學習,2021 (25): 150-152.
[2]李俊.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納稅,2021 (12): 133-134.
[3]谷妮娜.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問題研究[J].財經界,2021 (22): 55-56.
[4]秦憲華.關于事業單位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問題的思考[J].財經界,2021 (30): 29-30.
[5]吳淑華.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績效管理分析[J].經濟管理文摘,2021 (19): 90-91.
[6]陳娟.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問題研究[J].財富生活,2021 (14): 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