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偉 吳曉輝 肖啟路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校為端正學生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而專門設立的依附于諸多課程教育的一門學科,將立德樹人視為教學理念,將課程育人視為教學目標,將三全育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視為教學根本。文章主要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展開分析,進一步論述正能量傳播路徑:營造有益于“正能量”傳播的外部環境、實時關注網絡熱點,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在良莠不齊的信息中學會辨別與思考、促進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化和大眾化。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正能量”;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105-04
自21世紀以來,互聯網普及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對社會不同群體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還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影響[1]。互聯網環境帶來的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為有效規避互聯網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教師應堅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手法,將互聯網變成一種有利的教學資源,打造高質量課堂,完善教育空間,進而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水平。但縱觀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的積極性尤顯不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進展,還不利于課程教育正能量的有效傳播。基于此,本文重點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展開分析,為更好地探索正能量傳播路徑筑牢基礎。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價值
(一)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礎
在實踐教學中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高校其他學科教育的影響最為深遠,是當前應重點建設的主要學科。新課程理念下,素質教育占據主導部分,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在時代變化中開啟全新教育資源,拓展教學路徑,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夯實基礎[2]。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更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先決條件。近年來,新媒體教學引起了教育領域的關注,其中網絡軟件、多媒體資源最受高校青睞,網絡資源為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便捷的條件,如查找資料、課件預習、課后補充等。網絡資源在對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想意識,為規避網絡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負面影響,正能量傳播就顯得格外重要。就當前企事業單位用人現狀來看,除了要求員工具有專業知識與相關實踐技能之外,還要求員工具有極強的心理素質以及良好的行為品格,而這兩方面的教育離不開思想政治課程。高校的教育是為了向社會輸出高質量人才,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也是推動高校教學發展的主要途徑。從企業需求方面分析,人才的業務能力與實踐水平可以在后期工作中逐漸學習與鞏固,但是思想品格一定要滿足企業用人條件。針對上述現狀,高校教師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場需要長期堅守并且打好的教育攻堅戰,提升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充分挖掘正面教育資源,利用課程正能量傳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想品格,打造自身優越條件,提升高校畢業生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從企業需求來看,還是從新課程理念指導來看,必須高度重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其教育優勢與教化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二)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社交能力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愈發廣泛,良莠不齊的網絡消息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網絡層面來講,信息傳播途徑廣且快,學生獲取信息及網絡交流不受時空的限制,在為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加之當前網絡門檻低,監管不嚴,網民類型繁多,產生了諸多反面教材,在此種環境中,負面消息極易對學生造成影響。從現實層面來講,網絡流傳出的大量負面言論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高校學生雖然有扎實的文化知識與過硬的專業學科知識或實踐技能,但是對于社會上的大環境并未充分了解,思想極易被帶偏[3]。當前,大學生受網絡環境影響的反面案例并不在少數,為輔助學生做好抵制網絡負面信息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顯得格外重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國家尤為重視學生的思想品格教育,近年來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張人機互動,拓展學生見識,強化學生的思想認知。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下,不斷開啟創新性教學模式,立足于學生的基礎水平與學習能力,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長此以往,學生的社交能力也會在人機互動中與相關知識的學習中逐漸提升。基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網絡與現實會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同程度的干擾,高校思想政治教師除了與學生課堂互動外,還應關注學生課后學習與生活,構建專門的交互平臺,及時獲取學生信息,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思想意識,同時加大正能量傳播力度,幫助學生在新時代社會文化背景下樹立正確三觀,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
(三)解決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就目前教學現狀分析,目標已逐漸弱化、邊緣化,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這一教育的主要理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都應關愛他人、重視集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能量可以有效應對高校教育中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高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探索更多的知識,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正能量傳播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積極性,也能為教師的教學帶來有用資源,最大限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4]。
其次,如何培養人是高校亟待探索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明確指出高校應運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如倡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組織相關調研活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協調等。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人才的實踐技能,學生在接受專業的理論知識教育之后,并非長篇大論地背誦,而是應發表自己的思想感受,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并且踐行在實際生活中。在知識內化與踐行的過程中,正能量傳播可以感召每一個人,將教育通過自己的方式踐行在實際生活中,相互傳播、相互影響,進而在校園形成一種良好的思想政治風氣,這一良好風氣的形成為培養人才構建了優質教學環境。
最后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明確指出新一代大學生要為國家的建設事業服務,因此,高校應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與接班人,新時期大學生黨員不僅肩負著大學生黨建工作,還應輔助教師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采用怎樣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都是為了國家建設,為了民族進步,為了國家富強,為了離共產主義遠大目標更近一步。在現實教育中,正能量時刻洋溢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新時代的大學生就是正能量的傳播者,利用自己的優秀品質去帶動身邊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傳播正能量。只有筑牢根基,才能穩如泰山。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正能量傳播路徑
(一)營造有益于正能量傳播的外部環境
陳安之曾表示,與成功的人交往與相處,是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徑,與身心健康的人相處是保證自身健康的有效途徑,與快樂的人交往是獲取快樂的主要秘訣。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5+2=0”的現象,即學生經過5天的課程教育,在周末兩天已經將知識完全淡化,仿佛教育不復存在一般[5]。從這一現狀展開分析,學校的教育只是一方面,要想全面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將高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相結合,同時正能量傳播也必不可少,思想政治教育依附的學科或教育資源越多,其教化功能就越大。故此,高校教育應建設集學校、家庭、社會于一體的思政教育網絡系統,實現全面育人的教學宗旨,具體來說,就是三者在教育中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凝聚教育合力。結合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學生假期在家出現知識淡化現象,結合社會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后,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指引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謀求發展福祉。基于此,國家相關部門應做好社會輿論管理與網絡監控,把握領導話語權,維護好社會公共秩序,為學生的社會教育做好鋪墊。媒體應在政府部門的帶領下樹立正能量傳播意識,如影視行業、新聞媒體、圖書館、報社、網絡資源等,都應在國家政府部門的指導下落實責任,做好正能量傳播工作,同時加大監督力度,規避負能量滲透進媒體,帶來不利于學生接受教育的負面輿論。從社會發展層面分析,正能量的傳播,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現代事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二)實時關注網絡熱點,加強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主要內容,同時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在未來的指導作用兩方面延伸,與馬克思主義的二級課程哲學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引領學生前進與發展的方向,抑或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貼近生活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為使學生掌握足夠的知識,通常以講授法為主,而學生在長期接受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會逐漸喪失最初的學習興趣,教學實效性也會隨之降低[6]。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要想發揮思想政治課程最大教化功能,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融入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背景下,網絡資源信息更迭速度快,學生在掌握動態信息的同時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而這正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動態信息的便捷性,將時下熱點話題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典型案例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分析問題,并且對于正面或反面教材具有理性且客觀的認知。同時,教師應立足于時代的發展,將時下熱點事件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原理進行解答,引導學生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點解答,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去看待問題,并且在問題中朝著正確方向思考,進而通過時下熱點事件樹立學生的正確三觀,落實思想政治教育。長期關注社會熱點,并且利用專業知識分析與解答,不僅能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進而加強正能量的傳播。
(三)引導學生在學會良莠不齊的信息中辨別與思考
新媒體的廣泛使用改變了傳統的信息控制格局以及輿論引導格局,以網絡為核心的新媒體資源逐漸占據了社會公眾的生活,也在學生群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當前較常用的微博、QQ、論壇、微信等,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平臺發表言論,也可對網絡事件展開評論,致使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絡平臺的事件制造者以及參與者,抑或傳播者。言論形式在新時代已經由傳統的單一化變成現在的多元化,信息獲取與傳播途徑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也趨于廣泛,即信息的分享格局和輿論制造格局完全向多向化、多元化發展。大學生思維依然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除了掌握日常的文化知識之外,大學生對于時下熱點話題也較為關注,也會有自己的想法,遇到疑惑之處,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將知識點滲入具體事件,引導學生就具體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在細節處對學生加以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思想政治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就事件本身提出正確的觀點,并且立足于知識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微信群、校內論壇等平臺對學生展開有效指導,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在相關平臺咨詢教師,避免因理解錯誤而影響自己的價值觀。還可在相關軟件中增設機器人服務,在老師難以及時解答時,學生可以通過機器人更好地分析與解答知識點,消除自身疑慮,同時在不斷咨詢問題中練就信息辨別的能力。教師在平臺上向學生傳播正能量,學生之間也可以在相互學習中傳播正能量,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個體既是良好教育風氣的參與者,又是受影響者。
(四)促進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化和大眾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延伸與拓展,其目的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并且倡導學生將馬克思主義精神有效融入學習與生活中,讓這一偉大理念走進課堂,走進生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肩負著馬克思主義指導理念,另一方面肩負著樹立學生正確三觀的重任,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簡化,換一種形式展開教學,使其知識點與相關理論更加貼近生活,更能被學生吸收并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科,作為新時代教育傳承者,在傳播正能量的過程中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加深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為做好馬克思主義教育,高校教師應在正能量傳播過程中,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利用主題活動、新媒體資源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此外,教師還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通過自身來影響學生,避免學生在新時代網絡思潮中受到負面因素的影響,以達到傳遞正能量的目標。通過學生傳播的正能量對于周圍的學生影響力會比教師傳播更加有效,因此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傳播發揮思政教育的教化功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各大院校極為重視的課題,本文主要以正能量傳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例,詳細論述了當前高校在新時代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傳播正能量落實思想教育,并提出了有效的傳播路徑。
參考文獻:
[1] 趙曉霞. 淺談高校思政教育中“正能量”的傳播路徑[J]. 智庫時代,2020(08):186-187.
[2] 王振友,趙星,韓曉磊,等. 淺談微校時代下微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促進作用——以內蒙古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微平臺建設為例[J]. 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12.
[3] 黎嘉誠. 新媒體時代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轉型機制探究[J]. 中國農村教育,2019(20):9.
[4] 常精彩. “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3):112-114+141.
[5] 田園,乜蓉峰,董仁龍. 網絡傳播下高校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傳播路徑與策略探析[J]. 環球市場,2020(24):300.
[6] 邢大海.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傳播正能量的措施分析[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2):1.
(責任編輯:羅欣)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黨建專項課題“習近平黨建思想指導下新時代兵團高職院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研究”(課題編號:ZY2021-0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潘偉偉(1981—),女,碩士,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吳曉暉(1971—),女,學士,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肖啟路(1996—),男,學士在讀,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