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的本質是一門語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人話”屬性,并由此向“人化”轉變。基于此,文章就促進小學言語教學課堂從“人話”到“人化”的轉變展開討論,并淺述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言語教學;口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22-03
引? 言
語言是一門高深的藝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客觀的書面表達為主,忽略了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不善于表達。因此,推行小學語文言語教育十分重要,促進小學言語教育從“人話”到“人化”的轉變也十分重要。
一、“人話”和“人化”的概念
(一)“人話”的概念
“人話”是指口語化語言,所述所言都是真實的話語,即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述的“真話、實話”。“人話”的意義就是要求學生在語言、寫作過程中都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述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此外,“人話”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懂得作者蘊含在文字之外的精氣神,通過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引發彼此之間的共鳴。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實話、說真話,讓學生建立堅實的“人話”基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授完課文內容后讓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取舍,讓學生體會“人話”。此外,每逢重大節日,教師可以舉行別開生面的班級座談會,讓學生在座談會上暢所欲言,發表對節日的看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鼓勵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領會“人話”的含義,讓學生敢于開口。而在第三階段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來培養學生,讓學生有序地開展辯論、頭腦風暴等活動,促進“人話”教學的進行,為“人話”到“人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人化”的概念
“人化”是指對語言進行藝術的加工,在真話的基礎上進行文筆修飾和真情吐露,讓學生的口語能力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由口語化表達進階為書面語表達,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此外,“人化”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了解作者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更高超的技巧來寫作文,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感受各種修辭手法和書面化語言的特點,使學生能夠適應這種變化,減少口語化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所學課文中出現的表現方法和修辭手法,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行文思路,使學生的言語表達更有章法。
此外,教師在作文訓練中要幫助學生更為貼切地感受“人化”的魅力和必要性。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彼此批改作文,讓學生感受彼此之間不同的行文思路和言語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言語“人化”思路。在第三階段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作文要求來增強對學生的言語“人化”訓練,讓學生在特定的作文題目下進行寫作,改變學生的言語風格,使學生在“人化”的基礎上拓寬思維。
二、從“人話”到“人化”的意義
所謂“人話”是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而“人化”則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可以說,“人化”依托于“人話”,是“人話”的發展,就像是古人所言的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過渡和發展。因此,對于小學語文言語教學來說,從“人話”到“人化”是必然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人話”和“人化”從本質而言是相互依存的,既對立又統一,像哲學中所說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樣,二者是客觀存在的,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從“人話”到“人化”能夠讓學生在客觀表達中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在表達時不傷害自己和他人[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體會同樣的意思用“人話”和“人化”表達的區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明白“人化”不同于“人話”的魅力,激發學生對言語“人化”的興趣。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口語表達和寫作雙管齊下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人話”與“人化”的區別,幫助學生從“人話”轉變到“人化”。
三、從“人話”到“人化”的策略
(一)改變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接受言語“人化”
教育首先是為人處世的引導,其次才是知識、技巧、能力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培養學生的“人話”能力,改變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本心”,在一言一文中都以真話為基礎。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要想推行言語“人化”教學,教師就要先推行言語“人話”教學,改變學生的心理,更好地幫助學生接受“人化”教學。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說實話、說真話,讓學生建立堅實的“人話”基礎,這也是從“人話”到“人化”過渡的必然準備。唯有建設好基礎,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從“人話”到“人化”的轉變。在開展語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由交流,先讓學生學會說真話、實話,領會“人話”的含義,再讓學生接觸由口語化到書面化的表達,讓學生感受“人話”到“人化”的轉變。而在第三階段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常見的課堂活動作為基礎,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領會“人話”的含義,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體會“人話”的表達方式,為學生從“人話”到“人化”的轉變做鋪墊。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中,教師可以開展辯論賽活動。辯論是典型的書面化表達和口語表達的過程。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口語表達來闡述搜集的書面表達觀點,有利于學生實現“人話”到“人化”的轉變,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自身。此外,在教授課文時,教師可以對兩篇課文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口語化和書面化的異同,為學生由“人話”到“人化”的轉變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以課文《狼牙山五壯士》和《開國大典》為例,前者是敘事性質的文章,語言樸實,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后者是記錄類的文章,具有書面化的特點。通過兩篇課文的對比,學生能夠形成從“人話”到“人化”的思路和想法。
(二)結合書面表達,幫助學生的言語“人化”
書面表達是從“人話”到“人化”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培養學生說真話的能力后,教師可以從書面表達出發,幫助學生實現從言語口語化到書面化的轉變。言語“人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因此,要想在實踐中推行言語“人化”教學,教師可以從書面表達入手,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利用書面表達幫助學生成長,讓學生體悟“人話”與“人化”的區別,為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過渡搭上梯子。
如上文所述,教師可以通過寫作來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寫作時感受各種修辭手法和書面化語言的意義,讓其能夠適應這種變化,減少口語化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受作者寫作的思路,學習文中的修辭手法,讓學生體會其魅力所在。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不同文章的語言風格,讓學生感受書面表達的不同形式,幫助學生在寫作時模仿和運用這種語言風格,讓學生完成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轉變。例如,語文課本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寫作要求和寫作目標,教師可以運用這些要求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按要求寫作,糾正學生的口語化表達,促進學生學習和使用書面化表達。在“插上科學的翅膀飛”的作文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書面化寫作,轉變自身的語言風格,讓學生完成“人話”到“人化”的實際轉變。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不同課文之間語言風格的異同來幫助學生領會書面化寫作的魅力,為學生的言語“人化”增添思路。這樣一來,學生在進行書面化寫作時就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進言語“人化”。例如,《匆匆》和《落花生》兩篇課文都是散文,雖然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是在書面化的表達之下都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教師通過分析兩篇課文語言風格的異同,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從“人話”到“人化”轉變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三)增加課外閱讀量,讓學生體會言語“人化”的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大量的素材和知識,幫助學生在書面表達時找到參考對象,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從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蛻變。廣泛閱讀則是“人話”到“人化”的補充和完善,幫助學生查缺補漏,讓學生在“人話”和“人化”中自由切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言語的口語化和書面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完成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最后一步[2]。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不應僅僅停留在課本上,還應鼓勵學生將知識面拓寬到課本之外,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課外積累。在教授小說類課文時,教師要以學生的閱讀為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中推廣課外閱讀,由教師甄別部分對學生有幫助的書籍,并在學生中推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開展詩歌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弱化講解、推行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竹石》這篇詩歌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預習閱讀,然后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領會作者想表達的思想觀點。教師要對能準確把握文章脈絡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贊揚,對理解有差錯的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必然有所增強,進而從形形色色的文章中提煉出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幫助學生完成從“人話”到“人化”的最后一步。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目,如常見的“四大名著”、《莫泊桑短篇小說集》《子不語》等,特別是文言文類的短篇閱讀作品,其具有明顯的書面化傾向,這些作品既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言語“人化”訓練,又可以豐富學生“人話”的積累,提高學生對這兩種語言風格的掌控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語言的“人話”屬性,并由此向“人化”轉變。其中,說真話是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基礎,書面表達是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實踐要求,而廣泛閱讀是言語“人話”到言語“人化”的補充和完善。唯有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踐行這三點,才能實現小學言語教學的“人話”到“人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
王雪峰.小學語文言語實踐優化策略[J].智力,2020
(32):102-103.
班彩記.以言語形式為核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C].北京: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作者簡介:陳啟紅(1980.12-),女,江蘇儀征人,任教于江蘇省儀征市儀化第三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