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開展深度學習是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引領學生置身情境,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在體驗、感悟、探究中理解數學知識本質,提升深度學習實效,從而打造有效的生本課堂。
關鍵詞:有效情境;小學數學;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28-03
引? 言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學習”“深度學習”“卷入式學習”等新型的教學模式已逐步替代被動式、灌輸式的傳統“淺層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并得到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可,同時也是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如何才能保障“深度學習”有效高質,而不是一句口號呢?這是值得所有教師深思與探討的重要課題[1]。
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樂于置身在生動、具象、有趣、富有挑戰的生活情境再現中,進而開展合作式、主題式、研究式、互助式學習。因此,情境教學雖不算什么新鮮事,但也并未過時,恰恰需要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揚長避短,創設貼近生活、符合學情、有助研學的教學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以實現當前所倡導的深度學習。
一、從現實生活情境中走進數學殿堂
眾所周知,數學是應生活需要而產生的,那么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就很有必要帶領學生用“慧眼”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用“語言”去表達蘊藏豐富數學知識的現實世界。教師要讓學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親切,就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例4(如圖1)時,筆者對例題呈現的三個問題的教學順序做了適當的調整與加工,把例4中的第二個問題前置,通過創設“校園圖書跳蚤市場上幾個小朋友合伙開店后盈利分紅,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出現有余數的現象”這樣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學習這一知識點。
具體教學片段再現如下:在跳蚤市場上“5個小朋友合伙開店共收入21元”,這時學生自然就產生“平均每人分多少元?”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有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通過列除法算式解決問題的知識儲備,所有學生都能得到21÷5這樣的算式。對于這道除法算式,學生也能馬上用如下的除法豎式進行計算。在所有學生都還沉浸在完美解題的欣喜中時,教師提問:“每人平均分得4元,那余下1元怎么辦?”這個問題立即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時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再次被點燃,快速自主地投入探究浪潮中,有的獨立思考,有的自發組建學習研究小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成為學習的主人。于是,在接下來的學習交流分享中,學生個性化的想法孕育而生,有學生說“可以把1元換算成10角,10角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2角,4元加2角,那平均每人分得4.2元”;還有的學生說“我還可以接著豎式往下算,余下1可以看成10個0.1,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2個0.1,4加2個0.1就是4.2”。這時,教師便能引導學生觀察除法算式。學生在觀察、交流、辨析中便能明白小數除法算法中蘊含的算理,就是當大計數單位不夠平均分時,把余下的數后面添0轉換成數量更多的小計數單位,繼續往下除。看似比較難懂的小數除法算理,就在學生的思考、對話、辨析中,巧妙得到了解決。像這樣,學生在一個一個的問題鏈中,用原來的舊知識、舊經驗來解決新問題。
二、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盡情學習數學
“我聽到了,我忘了;我看見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可見學習是需要去感悟、體驗、實踐的,這樣的歷程對學生一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因此,為了讓學生能較為輕松自如地掌握數學規律,真正參與學習,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場景。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實踐,從而達到深層、深刻、深度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其抽象、概括、比較、分析等各項能力。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簡單的周期”一課時,筆者通過課前了解發現,課余時間學生比較喜歡玩“石頭、剪刀、布”等有對抗性的游戲。筆者當時就想,能不能投其所好,把“石頭、剪刀、布”這樣的游戲引入課堂呢?于是,筆者就在課上創設“石頭、剪刀、布師生PK賽”這樣的活動場景,要求全班學生推薦一位猜拳高手與教師對抗,一聽說能與教師對決,學生都躍躍欲試、斗志昂揚。經過一番商討,終于確定了與教師對抗的人選,這時筆者說道:“雖然坐在下面的同學未能與老師當面交鋒對決,但也可以在心中默想自己出啥老師出啥,待會看看誰勝的比較多?!痹诮酉聛淼谋荣愔?,筆者有意一直依次循環出“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學生真是聰明,兩個回合就找到了筆者的出拳規律,接下來的賽況就可想而知了(都是筆者輸)。這時筆者故作驚訝道“真是高手在民間呀!剛開始還你來我往、互有輸贏,后來怎么都是我輸了呢?”,裝出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果不其然,大部分學生喊道:“老師,我找到您出拳的規律了,‘石頭、剪刀、布’‘石頭、剪刀、布’這樣一直循環出現”。聽到這,筆者內心暗暗高興,這何嘗不是要達到的游戲目的呀!有了這一重要的“腳手架”支撐,那接下來的新知教學還不是水到渠成?于是筆者順水推舟,拋出問題:“按老師這樣的出拳規律,第25拳你們要出什么才能贏老師呢?第30拳呢?”每個學生都主動融入新知的分析、摸索、破解的氛圍中,個個都使出渾身解數,便有了如下的解答過程(如圖2),出現了富有個性的畫圖、列舉、算式、說理等解題思路,班級氣氛也達到了高潮,學生真正成為自我發展的主體。
三、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感悟數學道理
數學課堂需要講清“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明晰“道理”,這是在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理念下大力推崇的理想數學課堂,已經成為所有數學教師的共識。那何為數學道理呢?筆者認為,數學道理就是數學知識的本質,應該包含知識產生之理、知識本源之理、知識表達之理、知識運用之理、知識隱性之理等。這些數學道理不能是教師簡單粗暴地灌輸,而應是讓學生在探索、交流、對話中進行領悟[2]。例如,教學“簡單的周期”一課時,在學生周期規律的模型建構過程中,筆者利用PPT動畫創設了國慶節燃放煙花的情境,先用動畫演示點燃的兩個煙花分別是紅色和藍色后,提出問題:“第18個煙花會是什么顏色?”這時全班同學都不假思索地說出“藍色”,而且振振有詞地輔以“18÷2=9,沒有余數,是藍色”的完美數學道理。在全班學生都確信無疑的情況下,筆者點燃了第三個煙花,劇情來了180度的反轉,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綠色”的煙花。學生都傻眼了,小聲嘀咕“難道是老師教錯了?問題出在哪?”所有學生都陷入了沉思,這時筆者追問“能確定第18個煙花是什么顏色嗎?”班上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少部分學生認為能確定;大部分學生認為不能確定”,此時筆者裝作一臉懵的樣子讓課堂的主人(學生)上場,進行思維的交鋒。有些學生依然根據之前掌握的知識,把紅色、藍色、綠色三種不同顏色的煙花看成一組,通過算式18÷3=6剛好整除沒有余數,判定第18個煙花是綠色;有些學生吃一塹長一智,提出疑問:“如果接下來煙花的顏色又變了呢,這樣規律就還沒出現?!苯涍^一場富有深度的辯論,先前認為能判定煙花顏色的學生開始動搖了,最后學生形成統一意見,要求教師繼續燃放煙花,至少出現兩個周期以后,才能得到其中的規律,看出排列的周期。這節課堂知識的獲取,既沒有教師的傳授,也沒有死記硬背,全由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歸納,悟出數學道理,有效促進了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四、在現實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
筆者認為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在數學與生活的碰撞中,學生的數學意識及數學價值觀念才有可能真正得以長足的發展[3]。《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對于平時教學中的每一個新知識點,筆者都會思考該如何與生活對接,如何巧妙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如何激發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當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通過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當地一些企業、工廠、商鋪的日常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以及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等。又如,在“百分數應用”的實踐活動課上,筆者出了一道生活問題:老師與學生共有15人,打算到太姥山觀光旅游,我市一家旅行社對“太姥山一日游”的報價是每人160元,優惠方式如下:A、散客每人九折優惠;B、滿8人免一人費用(160元)。使用哪種方案最劃算?此時學生熱情高漲,小組合作討論費用測算方案。不一會兒便有結果了。生1:“方案B,160×14=2240(元)”;生2:“用方案A更優惠,160×15×90%=2160(元)”;生3:“我覺得A、B方案同時使用更優惠,把15人分兩組,一組8人用方案B,另一組7人用方案A,結果是這樣的:160×7+160×7×90%=2128(元)”。此時,其他學生都對這個學生的方案頻頻點頭,這時一個學生嘀咕:“如果多一個人就好了”。筆者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剛才這個同學的話,難道不能給大家一個啟示嗎?”學生隨即又轉入了激烈的討論中。不一會兒有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說:“我們可以找個散客加入我們,這樣就是16人了,分兩組(每組8人),只買14張票就可以了,扣除散客要付給我們160×90%=144(元),我們最終只要付款160×14-144=2096(元)就可以了。”這時全班同學對這位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很不滿地說道:“我若是那位散客,我可不接受付144元,我只需要付140元,因為14張票只要2240元,要由16人來分攤,每人只要支付140元,列式是這樣的:160×14-140=2100元。”掌聲再次響起,而且在學生的目光中,筆者看到了對知識探索的欲望。這一過程使學生明白數學不是白學,學了即可用得上,從而體會到數學學科的無窮奧妙,充分體驗到數學課堂是思維碰撞、理性對話、展示自我的歷練場,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 語
總之,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要換個角度,從學生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喜歡的生活場景,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引導學生在有效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到讓學習真正發生。
[參考文獻]
張美霞.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4):169-170.
張慧貞.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教學研究[J].學周刊,2021(08):23-24.
陸嘯云.核心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3):69-70.
作者簡介:呂德松(1979.4-),男,福建福鼎人,任教于福鼎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