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造型·表現”教學法是新時代美術教育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強調培養學生的美術造型能力,使其在結合所學新知識參與美術造型活動時,感受通過親手操作設計形象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想的樂趣。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細致闡述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入“造型·表現”教學方法的幾點策略,旨在鍛煉學生造型與表現兩個美術關鍵能力,高效培養其美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造型·表現”;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8-0082-03
引? 言
“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是美術教育活動的四個領域,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其中,“造型·表現”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幫助學生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引入“造型·表現”教學法,可以更好地突出學科特點,使學生在美術學習期間達到自由思考、大膽創造、靈活表現的目標。筆者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五谷’作畫”一課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有效運用“造型·表現”教學法這一課題展開論述。
一、激發興趣,為“造型·表現”注入動力
在應用“造型·表現”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轉變教學理念,不僅要關注對教材中基礎美術知識和技能的講解和傳授,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搭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與造型的設計三者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的同時,成為美術作品的創作者,發揮自身主體作用,主動尋找可以提升表現效果的材料,探究可以引發他人共鳴的“造型·表現”方法,并通過對自己作品的鑒賞、評價和反思,適當修改造型細節,替換表現材料。為達到這一目標,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燃起對美術知識的學習熱情,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期間,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作為新課教學的切入點,使其主動探究材料的選擇以及與造型的設計相關知識,為其美術作品的造型注入活力,引導學生主動投入造型活動中[1]。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情的差異,教師可以采取多樣的激趣方法。情境創設激趣、師生問答激趣、自探任務激趣、課堂游戲激趣等都是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和喜好的激趣策略。例如,在“‘五谷’作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師生問答這一激趣方法。首先,教師可以自己用五谷制作一幅熊貓畫,并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自己的作品。憨態可掬的熊貓很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教師要適當提出問題:“大家猜猜,這幅熊貓畫是用什么做的?”多數學生都不知道五谷也可以用來作畫,因此,可能會給出“這是用水彩筆畫的”“這是一幅油畫”“這是用毛筆和墨水畫出來的熊貓”等答案。教師可將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實物,讓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和觸摸分析其制作材料:“同學們現在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告訴老師,這到底是什么做的。”這樣,學生在驚嘆的同時給出正確答案:“這是用豆子和大米做的!”此時,面對學生驚訝的表情,教師可以給予其肯定:“說對啦!這幅畫是使用豆子和大米做的。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由‘谷物’制作而成的美術作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其實,我們也可以用身邊的谷物開展美術創作,同學們想試一試嗎?”在收獲學生肯定的答案后,教師可以提出最后一個問題:“那么,同學們想要用谷物創作什么樣的藝術作品呢?”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運用師生問答激趣法,誘使學生進行思考,引發其認知沖突,使其對谷物畫產生了解的熱情,并在教師問題的驅使下,主動分析自己想要通過谷物創作的作品,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參與造型設計工作。
二、觀察欣賞,為“造型·表現”積蓄潛能
觀察和積累是美術學習者的兩個重要的“助手”。學生在觀察時,可以獲取信息,對觀察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積累豐富的美術知識、創作素材和創作靈感。在應用“造型·表現”教學法時,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和積累的習慣,使其意識到美術創作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要想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作品充滿生命力,就必須保持觀察與積累的熱情。鑒于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教學期間,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欣賞的平臺,使其反復品味優秀的美術作品或生活素材,進而迸發出創作的靈感,在美術課堂上收獲創新的果實。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學生都不能正確理解“觀察”的含義,往往存在觀察停留于表面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期間進行有效引導,使其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由表及里地觀察,從而在欣賞、解讀的過程中,以獲取視覺快感為基礎,領略美術作品的內涵,真正對美術作品產生喜愛之情,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并聯想自己的生活經歷,產生創作的熱情,借鑒他人的創作方法,為“造型·表現”任務的開展積蓄能量。
教師可基于學情將學生劃分為美術小組,讓各組組員共同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分享自己的觀察收獲,實現由“淺層觀察”到“深層鑒賞”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干預各組的討論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2]。例如,在“‘五谷’作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分享多個高年級學生完成本課知識學習后創作的谷物畫,并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鑒賞實物作品和教材中展示的圖片。部分小組在觀察時存在“無話可說”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問題在于其沒有掌握觀察的方法。此時,教師可以適當與其進行互動,使用巧妙的語言鼓勵其歸納不同作品的主題、應用的谷物、造型的特點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山水、人物、花鳥、卡通角色甚至抽象形象都是谷物畫創作的來源,而線條、明暗、色彩的設計都可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其進行創作思考,對自己作品的造型進行優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深入觀察與欣賞大量的谷物畫,可以使其在觸摸、體驗、觀察、感知、討論的過程中,掌握谷物畫的特點、創作技巧等相關知識,為后續活動做好準備,達到積蓄潛能的目標。
三、授之以漁,為“造型·表現”提供支撐
“造型·表現”教學法的應用離不開各種技能與方法的講解,如色彩的構成、明度與純度的表現、平行透視的技能、節奏感的把握等。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創作出優秀美術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鑒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為達到“授之以漁”的目標,為學生“造型·表現”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撐,教師要扮演好導師的角色,適度干預,將“放”與“扶”有效結合起來,避免讓學生被迫“依樣畫葫蘆”,也要避免因過度開放導致學生信手涂鴉而無法真正提升美術技能。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形象,達到準確傳情達意的目標,教師可以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模式,讓學生在創作中思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主動學習提升表達效果的方法,自然地將培養學生創作技能與方法的工作滲透于課堂教學活動中[3]。例如,在“‘五谷’作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簡單地制作一幅“谷物畫”,“畫”一朵小花。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就能夠主動分析“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成功的?”“其他人的作品中都用了哪些種子?”“為什么會選擇這些種子?”“這些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征?”等問題。此時,部分學生可能還會提出:“我的種子總是跑,我想用膠水將種子粘在卡紙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出:“你說得對!那么,在涂膠水前,怎樣才能保障每個種子都在正確的位置呢?”學生由此可以意識到,自己可以先在卡紙上畫出草圖,從而在成果討論時,自主探究出谷物畫的制作流程。在此基礎上,當學生提出想要創作教材中的熊貓畫時,教師可以引導其分析制作熊貓畫期間所需的種子,總結出:“黑色的豆子和白色的大米組成了熊貓的身體,綠色的豆子就像樹葉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自然地提出“因色造型”這一種子貼畫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觸感、畫面中的要素等進行分析,進而引入另外兩個種子貼畫方法——“因質造型”和“因形造型”,并鼓勵其選擇自己喜歡的造型方法,進一步設計自己的作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動手操作,主動發現問題,可以自然地將貼畫過程、貼畫方法等技巧滲透于師生討論環節。這樣,學生在后續創作過程中,可以基于所學創作方法,高效開展“造型·表現”活動。
四、互動分享,為“造型·表現”積累經驗
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重要環節,在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并在創作時,快速提出創新性的想法[4]。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期間,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造型·表現”經驗。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成果進行分析,通過摸索積累經驗,也可以對同學的作品進行鑒賞,結合思考和經歷獲取更多“造型·表現”的經驗。鑒于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自己作品的創作后,積極組織互動分享活動,從而搭建讓學生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在互動中取長補短,借鑒學習,積累豐富的美術創作經驗,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五谷’作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作品展示環節,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互動,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并請組員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優化作品的建議。此時,部分學生可能會提出,自己在創作作品時,沒能考慮到顆粒的大和小的對比,導致自己的作品沒有收獲滿意的效果,只能重新勾畫設計稿,并對谷物的大小、質感和顏色進行細致的分析。在第二次創作時,為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自己先將谷物擺放到設計稿上,確保作品符合自己的期望后再結合膠水進行創作。教師可以鼓勵各組將本組組員的創作經驗進行匯總,開展組間信息共享活動,提升交流展示環節的有效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分享經驗的過程中,實現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獲得了更多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提高了“造型·表現”能力。
五、評價激勵,為“造型·表現”補充能量
不可否認,在應用“造型·表現”教學法期間,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會更高,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出現學習熱情有所降低的情況,即使在課前導入環節產生了學習熱情,但在設計時,很容易因遇到難題或活動進行過于順利而出現熱情衰退的現象,表現為學生的動作變慢、心不在焉、無法及時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等。此時,教師要及時為其補充能量,幫助其重新燃起思考、探究、造型、表現的熱情。評價激勵是一種更有效的為學生賦能的教學方法,通過使用科學的表揚方法,適度對學生進行鼓勵,可以迎合小學生渴望獲取他人肯定和關注的心理,有效增強其成就感和幸福感,培養其學習信心[5]。
為了增強評價激勵的效果,教師要避免使用平淡、乏味的語言,而是要巧妙運用語言藝術,使學生期待教師的評價,并能夠在教師的評語中獲得圓滿完成造型作品的動力。例如,在“‘五谷’作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巡視學生的創作過程,使用“這只小鳥色彩的搭配真好,你一定很喜歡小鳥吧!”“你把種子保護得很好,你一定很珍惜每個創作素材!”“這個小松鼠真可愛,比教材中那只還可愛。”等多樣化的評語從多個角度給予不同學生肯定,使其意識到自己真正受到了教師的關注和鼓勵。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時,教師還可以適當加入拍肩、點頭等動作,進而從多角度達到為“造型·表現”補充能量的目標。
結 語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使用多樣化的語言和方法對學生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成果進行評價,使賞識性評價如綿綿春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既給了學生莫大的鼓舞,強化了其創作的信心,又使其在創作全過程都能保持“造型·表現”的熱情。
[參考文獻]
王欣.淺析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J].內江科技,2021(05):140,157.
茍睿.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6):282-283.
黃建玲.基于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小學美術色彩教學[J].中華手工,2021(02):102-103.
申小紅,孫曉昕.淺談學科核心素養對小學美術校本課設計的影響:以《中秋節》為例[J].藝術評鑒,2021(13):102-104.
陶方.小學美術教育對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培養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1(15):144-145.
作者簡介:何麗明(1975.10-),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實驗小學,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