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蘭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推動和引領,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新時代培育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必須從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及培育存在的問題出發,加大教育宣傳力度,促進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普及化和深入化;加強生態文明法制建設,構建培育農民生態意識的長效機制;構建農民生態文明踐行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強化農民的生態意識。
關鍵詞:新時代;農民;生態文明意識
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為深入了解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及培育現狀,更好地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數據及建議參考,筆者對山東東營市下轄三區兩縣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得知東營市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及培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生態價值意識較薄弱,在對土壤、水等自然資源的使用狀況調查時發現,有48.7%的農民首先選擇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法治意識不夠強,政策實施不到位,調查發現,在遇到環保相關問題時,僅有50.6%的農民選擇尋求法律幫助。近年來,東營市多次下發有關垃圾分類以及嚴禁野外燒荒和焚燒秸稈的文件,但調查中發現,高達72.5%的農民處理生活垃圾的方式是“一部分當廢品賣掉,不能賣的隨便倒在一個垃圾箱里”。在調查“您家秸稈的主要處理方式”時,仍然有7.17%的人選擇了“偷偷在地里燒掉”。基層組織環保工作管理缺位,作用發揮不足,調查發現,只有5.51%的農民認為在環保工作中,村委會要承擔相應的環保責任。培育和提升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協調配合、不懈努力。
一、加大教育宣傳力度,促進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普及化和深入化
(一)積極構建生態文化教育體系,搭建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平臺
東營區域要充分利用黃河入海口的地理優勢和特點,構建具有黃河口特色的生態文化教育體系。要把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建在農民家門口,突出教育資源的親和力和說服力。首先,可以建立獨具特色的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知識窗口、鳥類觀賞園、森林公園、原生態文化旅游區以及社區生態景觀場所等,通過參觀旅游,讓農民逐步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化內涵。其次,積極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文化產業,努力創造民眾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的文化產品。發展受眾面廣泛的呂劇、音樂、影視、書畫等精神文化產業。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還要充分發掘生態文化遠程培訓、咨詢、論壇等資源潛力,為農民搭建一個生態保護交流平臺,并建立生態文化資源庫。
(二)抓重點人群進行教育培訓,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農村建設的領頭人——基層領導干部。他們工作在村鎮,是美麗農村建設的直接實施者,也是最了解農民的人。要想提高農民生態文明素質,就必須先對他們進行生態文明觀教育培訓。這些基層領導干部有了正確的生態發展觀,重視了生態環境保護,就會在更大程度上引領廣大農民去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并踐行生態文明意識。
二是農村致富的先行人——村鎮企業負責人。要加大對鄉鎮企業負責人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培訓,使其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依然面臨嚴峻的形勢,認識到亂排亂放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提高他們的生態責任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主動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做到致富不忘保護環境,引領百姓在脫貧致富的路上不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
三是農村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在對農村青少年生態意識的培育上,除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外,學校、社會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校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學內容體系和方方面面的活動之中,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態文明意識,并引導他們內化為日常的生態文明行為,爭做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環保先鋒。
(三)多元化宣傳引導,潛移默化地提升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要分群體進行宣傳引導,做到有的放矢。調查顯示,不同群體的生態文明意識水平、生態行為存在較大差異,20~39歲這一群體的生態知識掌握程度最高,60 歲以上這一群體對生態知識的掌握程度最低;女性的生態文明認知度和生態行為高于男性。這就提醒我們要根據群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態文明理念宣傳教育。比如區分年齡段、分性別設計生態宣傳教育內容。
加強對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內容選擇上要貼近農村生產生活實際,編寫農村環保科普知識讀物時,要讓生態文明的知識生活化、通俗化,使農民看得懂、易接受;材料選擇上,既要有正面宣傳,也要有反面教材。反面典型更能起到警示作用,只有當人們意識到生態破壞的嚴重性,生態保護的責任感才會油然而生。渠道選擇上,注重多樣化。比如可結合“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開展全民性的公益宣傳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教育,及時傳播環保知識。也可以利用綜藝節目的熱度將生態知識、生態行為等結合節目內容做成生態特輯,或者將相關生態知識結合電視劇劇情進行傳播,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生態思想和行為,使得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自發性行為,這樣能從根源上避免人為的生態破壞。近年來,東營各鄉鎮、各自然村,結合東營實際,通過張貼標語、農家書屋,特別是鄉村大舞臺的周末文藝匯演等方式,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知識。農民不僅看到了豐富多彩的表演,而且還了解到了關于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的狀況及其對人的危害程度、生產生活垃圾的科學處理、化肥農藥的科學使用、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態優勢可能轉化為經濟優勢等知識,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也提升了生態文明觀念,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二、加強生態文明法制建設,構建培育農民生態意識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健全農村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
從國家層面,要制定和完善有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積極出臺提高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指導性文件,明確規定各部門的職責,并制定配套的實施和考評細則,促進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工作走向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從地方層面,要結合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實際及管理需要,進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規和政府規章,健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以制度的剛性,增強地方領導干部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責任心和自覺性;要積極組織農民學法遵法用法。
(二)構建農村生態文明激勵機制,做到評議有度、獎懲分明
依據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農民和領導干部進行評議。評議內容涵蓋生態文明要求的各個方面,包括維護公共環境、熱心環保公益活動、美化院落、科學使用化肥農藥、節約資源能源、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生產廢棄物、踐行綠色消費和出行等方面。對在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優異成績的農戶和領導干部,要給予適當的表彰和激勵。尤其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優異成績的村干部,更要給予適當的表彰和獎勵,這樣有助于引導各級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于破壞生態環境者,也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
(三)完善對農村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
在加快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會成為衡量地區社會發展綜合水平的關鍵指標。東營地處平原地區,非常適合搞大面積連片的生態農業種植開發。對撤村退地或者退耕種樹涉及的農民如何進行生態補償,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農村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這種機制的建立不僅維護了相關農民的權益,體現了“公正”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有利于約束人們開發資源的隨意性,從而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三、構建農民生態文明踐行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強化農民的生態意識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在生態農業生產實踐中強化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落后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無論如何也培育不出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要緊緊抓住建設東營高效生態經濟區這一難得契機,大力推廣高效生態農業,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農民生態意識培育奠定堅實基礎。
東營市要積極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較好、能源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抓好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現代漁業、生態畜牧業、高效生態花卉、高效林業等特色農業,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走出一條符合東營實際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基礎上,做強做優綠色蔬菜、藜麥、蓮藕、中草藥等特色種植產業。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科學布局畜牧養殖項目,實施標準化養殖魚塘建設改造,推廣“魚塘+濕地”模式,削減入河入海污染。推廣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發展模式,加快智慧農場、現代種業和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黃河入海口的生態旅游、西宋的桃花節、六戶的葡萄采摘、龍居的桃花島滑雪場等獨具東營地方特色的生態產業發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旅游、觀光、采摘,極大地繁榮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應采取有效措施,擴大這些品牌的影響力。同時,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讓他們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做主人、唱主角并得到實惠,從而提升生態文明意識。
(二)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實踐中提升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工作要發動和組織農民,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每一位村民都成為創建美麗家園的踐行者。系統可行的村莊規劃方案,農宅質量提升中的拆舊建新、風貌改造等工作的有效落實,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力,又需要村民的理解配合;開展“廁所革命”,加快改水、改廚、改氣,農村污水處理、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等需要農民主動參與,村莊公共生活區域的環境整治清理也需要村民親自動手。要廣泛發動群眾,從最基本的環境衛生入手,建設美麗庭院,打造干凈舒適的居家環境,進而建設美麗村莊,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農民在打造的美麗宜居鄉村中能夠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指數會大大提升,生態文明意識會進一步增強。
(三)努力倡導綠色消費,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增強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培養農民綠色消費習慣是增強農民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途徑。倡導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節約資源和能源,注重對垃圾的合理分類處置,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提倡就餐時不用一次性筷子,購物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旅游時自帶洗漱用品,以減少垃圾的產生;推崇健康綠色出行,用步行、騎自行車、坐公交來代替自駕,以減少廢氣的產生;積極倡導減少浪費和高能耗的消費行為,如用太陽能、天然氣代替柴草、煤炭,隨手關燈、關水龍頭;提倡購買綠色產品,杜絕攀比、奢靡、炫富等不良消費方式。廣大農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綠色消費行為就能夠不知不覺地提升生態文明意識。
參考文獻:
[1]謝琿.武威地區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問題研究[J].智庫時代,2019(5).
[2] 陳冬仿.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培養路徑探索[J].農業經濟,2021(4).
[3] 李軍.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系東營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