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瓊 李曉麗 胡春紅 王紅星
摘 要: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信息化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文章主要從高等院校課堂信息化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等院校;課堂教學;信息化教學;改革策略
一、信息化教學改革背景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化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趨勢。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多媒體設備、移動設備及各種教學平臺也應運而生,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硬件設施和軟件基礎。2018年教育部正式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教育”;同時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發展目標,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的新征程[1]。對于高校教學而言,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學質量不高,且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適應教育改革的趨勢尋求合適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二、信息化教學的內涵
信息化教學作為教育信息化的衍生品,是與傳統教學相對應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的支持為顯著特征,同時以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涵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教育者針對教學理念、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等各個教學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改革和創新并以此形成新型的教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存在本質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第一,信息化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中心;第二,信息化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和不足;第三,信息化教學主要以任務和問題為驅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借助網絡化教學評價系統,信息化教學反饋更加及時[2]。
三、高等院校課堂信息化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趨勢,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均添加了信息化教學元素,但有相當一部分還停留在制作電子課件、播放視頻等簡單的技術層面,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只形式化地使用信息化技術,并沒有真正將信息化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信息化教學的演進速度。各種學習平臺、學習軟件如春筍般涌現。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師紛紛通過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提升教學質量,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
在課堂教學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涌現出來。第一,高校之間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差異較大,課程資源缺乏共享。不同層次的高校之間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差異顯著。同時,不少高校的教學資源主要從互聯網獲取,導致其教學資源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另外,雖然高校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是存在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只作為院校自主管理或掛在學校網站上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不一。信息化教學重視程度、年齡差異及高校的信息化教學氛圍等因素均會影響授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進而影響課堂信息化教學效果。第三,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系統不完善。某些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單一固化,不能適應課堂信息化教學的發展趨勢和需求。
四、高等院校課堂信息化教學改革建議
1.信息化教學資源收集與共享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教師可以搜集各種網絡資源如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等,從海量的教學資源中選取最合適的并將其內化整合為更適合自己學院學生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已有豐富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高校應該加強各高校間優質資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學資源的流通性,也能為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提供多元的課程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強化信息化教學與其他教學模式的聯合應用
在信息化教學改革背景下,單純的信息化滲透很難滿足學生需求,也不能很好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要求。因此,教師必須強化信息化教學與其他教學模式的聯合應用。例如,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PBL),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以合作方式解決真實問題以及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由老師主動的授課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求知,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活躍。PBL及信息化模式均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兩種教學模式聯合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更好[3]。
3.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提升
教師是信息化教學過程中的關鍵要素,是信息化課堂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信息化教學要求任課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師信息化培訓制度,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信息化教學師資培訓,避免信息化培訓的重復和浪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種培訓平臺如信息化競賽、在線課程建設等多種途徑來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另外,高校還可以制定相關的信息化教學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促進教師課堂教學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4]。
4.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隨著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我們應該改造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使之適用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的特點和原則,這也能為高校信息化教學評價與管理提供量化標準和決策依據。教師在實施信息化教學改革后,其教學效果是否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更加明顯等,這些均需要合適的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度量。各高校各課程應該制定適合自身教學特點的全過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以此有效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進程,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效果。
五、結語
現代信息化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擴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在新的信息化浪潮中,高校教師均需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融入信息化教學技術,使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小琴, 黃凌云. 信息化背景下《飯店前廳服務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21, (12):134-135
[2] 孫陽. 信息化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中的應用探析[J]. 無線互聯科技, 2020, (22):147-148
[3] 陳剛, 瑪麗婭·木哈什, 袁海龍. PBL聯合信息化模式在血液病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 中國衛生產業, 2017, (18):51-52.
[3] 姚秋珍.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研究[J] 市場論壇, 2018, (8):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