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 安娜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RMP理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下新興的研學旅行模式進行緊密結合,以具有理論性和可行性的(R)資源、(M)市場為研究前提,進而為開發出更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意義的(P)產品提供指導性意見,對其他研學旅行產品的開發與優化起到一定啟發作用,以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RMP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人們歷經時代的變革,歷史的滄桑,民間生活的積累啟發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智慧結晶,其中包含著隨著社會發展形成的風俗習慣及傳統。在世代的傳承與發展中,去其糟粕形成的文化瑰寶。其折射出先輩們真實的生活寫照,增添了生活中的文化內涵及美感,增強了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一、理論內涵
RMP理論是昂普分析模式,在對旅游開發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時,吳必虎針對性地提出了區域旅游開發策略,在對R(資源)性分析和M(市場)性分析的結合之下將旅游產品作為核心,得出P(產品)結論,為旅游產品開發研究提出了系統化、理論化的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滿足游客審美需求而且進一步放松身心豐富游客體驗。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形成有機結合,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傳承性、多樣性,中國族群的凝聚力。
二、RMP分析
(一)資源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民的情感寄托,日常生活的反映,思想價值觀的表達以及文化習俗的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態傳承對于加強文化軟實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發揮極大的影響力。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促就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形式。其主要包括文字形式的民間文學、唱、說,哼、講的口頭傳統、肢體動作的傳統表演藝術、蘊于內心的傳統的手工藝和訣竅以及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等。
悠久的濰坊珠算鍛煉了人們的心算能力和思維的靈敏度,在2013年被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促進了珠算文化的傳播;新生代的刀畫,以鋼代筆,氣勢磅礴、栩栩如生地展現了中國山的神、中國水的韻;銅鼓十二調在保存古代樂器演奏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流行樂曲元素,充分展現了布依族的民族特色。起源于明朝的太湖船點堪稱為最民間、最具情感的傳統食物之一,被譽為點心中的陽春白雪;普通人眼中的凡俗之土,是制陶人的靈感之源,創作之基,經過雙手的塑性,傾注心血,窮盡一生只為成就更好更有創意的陶瓷作品。讓人不得不點贊驚呼的四川藏羌織繡藝術將現實豐富多彩的世界通過針線的無窮變換呈現在織布上,用無聲的色彩和圖案傳遞著民族特色。不計其數的民族技藝、表演藝術等相繼出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工業化、現代化使各國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明顯滯后。非物質文化遺產追不上時代的步伐,不能夠快速自然融入現代生活。數字經濟下,互聯網的普及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像快餐、短視頻等滿足大眾追求“快”的心理需求。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也與老一輩人明顯不相符。年輕人的注意力也不能被類似于京劇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吸引。戲曲類的歡迎度由于老一代人的逝去而不斷下降。當前,我國的非遺傳承人不少年歲已高,下一代年輕繼承者遲遲沒有接過傳承非遺的火炬。我們應當明白,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的傳承并不是看到的那么簡單,其中要投入多少努力,有多少艱辛。保護非遺并非易事,傳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
(二)市場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有利于賡續文化血脈,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非遺的保護迫在眉睫,然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非遺保護問題,便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用不斷流動的的血液,鑄就強健的筋骨。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年輕一代關注非遺,融入非遺。2016年11月,教育部,根據原國家旅游局等部門報告資料,明確表明了將研學旅行與中小學教育相結合的計劃。旨在推動中小學教育走向廣闊真實的自然界,打破“四面墻”的束縛,體驗更加豐富有趣的“課堂”教學場景。旅游+教育的形式一度迎來新的熱潮。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相信許多人有觀天下的夢想。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時代趨勢下,待疫情煙消云散,旅游業的繁榮也是指日可待的。研學旅行達到了“以萬千世界為研讀,以萬千空間為課堂,以萬千大眾為師”的新高度。讓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游覽山河的壯麗,感受非遺帶來的文化熏陶。“唯課論”的內涵不在僅僅局限于課堂,形成旅行+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此外,“雙減”政策的出行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們的課外時間,讓研學旅行成為可能。研學旅行倡導健康教育,生態自然,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綜合素質水平,創新教育環境的理念向契合。市場導向下,非遺傳承需求下,人民群眾支持下,研學旅行將持續發展,未來可期。
(三)產品分析
研學旅行的發展歷經從古至今,文人雅士也倡導游學。孔子帶領他的諸多弟子對列國進行長達十四年之久的“研學旅行”,最終產生了中華文化的瑰寶《論文》,集中體現了孔子的國家治理理念,為人處世觀念以及教育思想準則,供后世借鑒引發思考。李時珍遍地收集藥物,以各地各職的百姓為師,尋求各種藥物的功效,“考古證今、窮究物理”。真正實現“寓學于游”,作用不言而喻。研學旅行產品類繁多,意義重大,在探索發展的實踐中,迅速成長的研學旅行出現一系列病態引人深思。由于研學旅行的火熱,市場上的研學旅行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許多產品濫竽充數,以純旅游玩樂冒充研學旅行,出現“只旅不學”等現象。加之多數研學旅行產品知名度不高,學生的參與度有待提高,研學旅行產品亟待更好地開發,更高一層次的優化,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非遺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策略
研學旅行產品開發要首先遵循教育性原則,其本身就是對教育形式的一種外延,根本上離不開“教育第一”的目的。切實提升青少年的教育水平,促進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及傳承。其次,要踐行安全性原則,不僅加強學生的人身安全保障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將每一個可能成為研學旅行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都盡力排除,畢竟安全放松的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學習文化。再者,要踐行公益性原則,提出貧困家庭學生減免費用等,讓更多學生參與到研學旅行中開闊視野,豐富想象力,提供更多以藝術熏陶情操的空間。活態性也是研學旅產品開發的關鍵,非物質文化本身就不拘泥于呆板的教學模式,更多的通過口傳身授,將書本與現實旅游活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始終飽含激情與熱情,充滿好奇地探索傳統文化,通過具體的親身體驗讓學生感受非遺活動的樂趣,非遺技藝的精妙,最終達到“游中有學”的目標。同時,研學旅行產品要更具有主體性,突出研學旅行活動的主題,針對學生群體特點,使得研學旅行產品適合不同年齡、興趣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吳媛媛,顏節禮.蘇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開發潛力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
[2]孫九霞.旅游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選擇[J].旅游學刊,2010
[3]郭亞,孫虎.山西省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