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 袁曉慧
摘 要:近年來,我國倡導以生產性保護理念為指導,將生產性保護理念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當中,最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因此,在這種理念下,社會創業逐漸成為解決社會需求的一種新穎的方式,其有著獨特的商業模式,以一種創新的商業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社會創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
一、社會創業總體概述及特征
社會創業是近來新興起的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它通過對優質的旅游資源進行開拓創新,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創新發展,開拓新的發展路徑,以實現其商業價值增強其經營的市場競爭力并擴大品牌效應。社會創業顧名思義,是一種具備創新能力的創業方式,對當前社會產生的問題和不斷增長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需要加以解決和滿足的一種創新創業模式。在社會創業領域下,它能夠更好地順應時代潮流與社會飛速發展的腳步,并以獨特的視角去探索真理。將實踐融于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與其相結合,在社會創業領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有多大的開發空間。由此研究得出的結論再加以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期望中能夠實現的最大發展效應,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實踐,以何種途徑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一些發展緩慢的逐漸被時代淘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進而蓬勃發展。本文以此為研究點和立意點,去研究在社會創業領域下,如何以一種富有創新的手段,將社會創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并探討基于社會創業領域下,新的旅游發展模式研學旅行是如何進一步開發創新的。
社會創業以創新發展為基礎,實現了商業價值的同時激勵全國各地去大眾創新,鼓勵大眾創業,既實現了盈利價值,也提高了大眾創新意識,培養全民文化創新素養與文化素質,這體現了社會創業的創新性。社會創業傳播效應廣,盈利模式高,很多初期發展的企業,在基于社會創新領域下,也會得到不小的利處,所以社會創業具有盈利性的特點。社會創業還具有傳承性,通過其特有的商業模式,以及極富創新思維的人才聚集下,促進社會創業領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行產品發展就能得到良好的傳承,久遠的甚至年久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新途徑下得以發展起來,使之具有活態性。
二、社會創業對非遺研學的價值
旅游企業要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結合傳承,主要是依附景區,商家可以在景區中宣揚相關傳統文化,同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服務與活動,在節假日,人們通過游覽景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了解,這也增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意識。通過對旅游產品或旅游服務進行開發入駐到旅游景區,旅游景區最主要的目的是盈利,在盈利的基礎上,也為宣傳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上層建筑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以及堅實根基。在社會創業領域當中,一些旅游企業并不是單純以銷售旅游產品去實現盈利的,還提供各種服務,例如企業已銷售竹編為主營,還提供竹編產品的編制方式,這種將銷售與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實現了商業企業的本業,還帶動了副業,更是有效地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發展,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企業不能僅僅為了銷售而銷售,還要創造多種渠道來實現經濟收入,進而促進旅游企業發展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國家危機管理效能的提升,全國多地逐漸恢復旅游業,旅游市場逐步升溫。但研學旅行的發展仍舊不是很樂觀,想要全面推進研學旅行的發展,創新、創造活態傳承,促進創新轉型才能推進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
三、以社會創業為基礎的非遺研學旅行開發策略——以江蘇為例
(一)江蘇非遺研學的旅行產品開發
旅游產品是研學旅行的核心內容,想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進一步發展,好的研學旅行產品是關鍵。
1、甄選優質的非遺資源。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眾多。即使這樣,也不能將所有的資源都開發利用,要從中選擇優勢較強,開發條件較好,產生明顯效果的非遺資源。舉例來說,有昆曲、古琴、蘇州桃花塢年畫、蘇州刺繡、蘇州緙絲、無錫惠山泥人、宜興紫砂陶、揚州剪紙、揚州雕版印刷等集聚精華、高質量,流傳較廣,較為著名的非遺資源。
2、設置江蘇非遺研學高能品牌模式。江蘇坐擁優質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利用資源的同時,也要打下品牌的堅實基礎,樹立高效良好的品牌效應。重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充分合理調配資源,打開中小學生非遺研學旅行的市場。拓寬國內市場的同時,打開研學旅行國外市場。
(二)江蘇非遺研學開發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研學旅行”即“研究學習”和“漫游歷練”,研學旅行想要發展,從根源上說離不開專業的旅游機構和旅游服務集團,但是能夠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這兩個主體,也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到一個高度,研學旅行正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發展面向中小學生的旅游產業,將學校融入進來更是能夠直接進行傳播與弘揚。比單一的學校傳播模式要更加有效。
2、商業開發模式。研學旅行的發展就是結合旅游企業在以盈利為目的的基礎上,開拓市場,打開國門,促進對外發展。在市場上這個“看不見的手”的調控下,各大旅游企業要開發出符合大眾需求,經濟實惠,美觀具有創新的旅行產品。開發出這種模式的旅行產品,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實現了盈利的目的,不同的人能夠各取所需。當然在這種模式下,企業不應該只專注于表面功夫,而忽視了其內在。
(三)江蘇非遺研學開發方法
對江蘇非遺研學的開發方法,要基于江蘇的豐富的資源,和種類繁多的旅游產品。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將非遺項目分為10個類別,分別是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每一種類別下都對應著各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民間非遺項目。針對這些項目,可以提出不同的研學旅行產品發展項目。
1、開辦民俗風情體驗活動。江蘇有著各式各樣的珍貴的民間習俗,每一項拿出來都不會落俗,每一項拿出來都可以豐富大眾的業余生活,這些給了當代人休閑的同時,又能豐富自身技能的好機會。計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稀民俗有傳統舞蹈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傳統雜技,針對這些,當地政府可開展民俗風情體驗活動。而這些民俗更是當地人民世世代代相傳、賴以生存的實踐活動。而青少年以及中小學生更要秉持“技多不壓身的理念”,大力宣揚中華傳統文化,以鄉土民情為出發點,豐富自身知識技能與文化功底。
2、對戲曲音樂進行研修。戲曲可以被稱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戲曲講究唱腔功底,呈現出一定的藝術底蘊與高超技藝。能夠與印度梵劇、古希臘悲喜劇并成為世界三大古劇的戲劇可謂名聲遠揚。江蘇有著淵源的歷史資源,坐擁種類繁多的地方戲曲資源,有傳遍世界各地的昆曲藝術、蘇州揚州二地的民間評彈、淮劇等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資源,另外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音樂類別,都值得被傳唱下去,培養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并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邱悅.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產品開發研究[D]. 東南大學,2017
[2]馮麗娟,秦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以桂林彩調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3(03)
[3]夏芳.社會創業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實現路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