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索新時代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學科課程思政建設,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高校“思政+音樂”生態學科建設原則進行探索。研究認為音樂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有:優化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整合優勢資源,促進高校隊伍發揮合力作用;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升號召力與感染力等重要意義。音樂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化”原則有:規范化、人文生活化、品牌化、生態可持續化。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政+音樂”;思政工作;學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教育作為高校重點教學內容,是培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路徑。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教育之中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這不單單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接受新教學模式,而且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促進學生進行自我角色的定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質,從而為學生今后的進步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深入發展,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雖然當前我國高校加強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但是在開展思政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例如教學模式單一,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形成阻礙。大多數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中,采取傳統授課方式,致使課程氛圍枯燥乏味,即使部分學校思政教師進行音樂教育融合,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無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作用,致使教學效果不高。
二、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研究意義
(一)優化思政教育效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研究“思政+音樂”的學科發展適應大學生的學習、成長、成才等需求,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到普遍認可。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音樂當中,通過欣賞具有革命精神的經典紅歌,能夠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備受鼓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精神。用經典的民族傳統音樂,感受作品中歷史的變遷,吸納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震撼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的培養。可以使今后的學生工作獲得更多跟好的成長,對進一步優化高校學生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整合優勢資源,促進高校隊伍發揮合力作用
高校積極培育研究“思政+音樂”的生態學科建設,以學院為單位打造“一院一品”,能夠促使學院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讓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充分融合,加強了高校協同育人功效。
(三)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升號召力與感染力
研究“思政+音樂”的生態學科建設作為教育產品,活動的焦點、中心始終是大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與體現,促使學校、學院對大學生的思想動向與行為特點有更準確的把握,圍繞一定的主題和特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去開展工作,無論內容和形式都對學生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充分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堅持高校“思政+音樂”生態學科建設“四化”原則
(一)推進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規范化
規范化建設是指建立起包含主體、工作、內容、評估、管理等全方位的科學制度系統。確立思政工作的制度,建立音樂融入思政的“綱”,確立思政課內容、融合音樂學科的操作方式。也是指思政與音樂相互融合的實踐過程中通過詳細的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的標準,來實現育人目標。總的來說,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的規范化原則,就是要有明確有效的制度和科學規范的管理,首先要明確主體行為,其次應完善工作章程,最后是要建立評估系統。
(二)推進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人文生活化
“思政+音樂”學科建設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只能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得到體現,脫離現實不僅效果有限,而且會激發大學生的反感情緒。因此,要努力推進“思政+音樂”學科建設工作的人文生活化。實現人文生活化,必須堅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師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專業、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音樂素養、不同階段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思政”教育的內容,制定適合于學生發展、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計劃。
(三)推進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品牌化
優秀的高校思政工作品牌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心血與智慧的凝結,是對高校思政工作成功經驗的總結與積累。推進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的品牌化,就是以立德樹人為最終目標,一方面以打造知名品牌的標準來規范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工作,不斷改善與提升“思政+音樂”學科建設的質量與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品牌化效應吸引大學生關注,增強“思政+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品牌化的重點在于提高點擊率和關注度,不僅要在教學內容的深刻性、教學形式的豐富性上下功夫,還要形成有自身特點和影響力的思政工作品牌。
(四)推進高校“思政+音樂”學科建設生態可持續化
生態化理念指的是在推進“思政+音樂”學科建設過程中,所推行的學科建設系統需要滿足“長度”的發展,注重長遠,面向未來的發展,保守與創新兼具,既注重傳承又面向未來,與時俱進。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是實施“全面發展、全員成才,個性化培養”的重要保障,“思政+音樂”學科建設應從指導思想、原則和體系創新的角度出發,嘗試構建適用于本科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張福順.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作用[J].現代交際,2019(11):145-146.
[2]曲濤.音樂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藝術評鑒,2019(13):72-73.
[3]曹婷.分析視唱練耳教學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9(12):19一20.
[4]楊雨佳.音樂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措施探究[J].戲劇之家,2019(12):177.
[5]趙暉.音樂院校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09):58-61.
[6]陳琛.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索[J].湘南學院學報,2019(04):123一125.
基金項目:湖北文理學院開放基金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地方高校音樂學科創新發展研究——以‘音為愛’志愿服務團隊為例”(項目編號:XK2021050)。
作者簡介:劉琰琰(1992-),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