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認為,學習單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支架。學習單分為預學單、促學單、拓學單三種:教師通過預學單了解學情,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借助促學單聚焦學習目標,展開學習過程,深化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利用拓學單遷移鞏固、拓展延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學習單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4-0027-03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大多數學生不會主動預習和搜集學習資料,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沒有主動預習的意愿,更沒有掌握預習的方法。這與《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主動學習、樂于探究”這一學習要求還有距離,也很難提高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后天訓練習得。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習單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單是一種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助推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方案,通常以課前預學、課中促學、課后拓學的形式呈現。
一、課前預學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美國教學設計領域專家戴維·喬納森教授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指出:“學和做是分不開的,它們都是由意圖啟動的”;無意圖的學習是“抽象化的學習”“非真實的學習”,也是“沒有意義的學習”。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有學習的意圖。教師可以利用預學單,在正式教學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意圖。
(一)了解學情,任務驅動,激發預學興趣
教師要尊重學生看待世界的方式,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與需求。課前,教師要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投其所好,順勢而教。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盲點,根據學習內容,以任務驅動為導向設計預學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一年級下冊第7課《可愛的動物》為例,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分析學生的學情:班級里大部分學生喜歡動物,對喜歡的動物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不深入,關于動物對人類的貢獻和給予人類的啟示所知甚少;學生喜歡動物,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是一種帶有局限性的喜歡。基于學生的學情,教師可以設計如圖1所示預學單。
基于學生“喜愛動物但又不了解動物”的學情,教師設計了制作“動物明星卡”的預學任務;基于學生“不了解動物對人類的貢獻”這一學情,教師設計了說說“動物對我們人類的幫助”學習任務,并將兩項學習任務制作成預學單,明確了學生預學的方向,喚醒了學生的學習意圖。
(二)滲透學法,因勢利導,降低學習難度
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里,學生需要自主學習,但是對于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習慣、不懂如何思考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利用預學單,可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方法和步驟,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生課前預學的動力。以二年級下冊第3課《做個開心果》為例,在學生的認知里,“開心果”就是能夠把大家逗笑的人。基于學生的認知,教師可以設計如圖2所示預學單《做個“開心果”》,引導學生通過回顧、采訪的方式,了解“開心果”的不同含義。
這份預學單使得學生從對“開心果”的單一認識到多角度了解“開心果”的內涵,最后得出自己的觀點,深化對“開心果”內涵的理解。預學單通過填空、思維導圖等形式滲透學習方法,可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以利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形成學習方法。
(三)梳理整合,精選資源,提高主觀能動性
預學單作為學生預習的支架,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輔助作用。教師要分析學生完成預學單的情況,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學習資源,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活動。以二年級上冊第12課《我們小點兒聲》為例,課前,教師給學生布置預學任務:尋找校園里比較吵鬧的場景。根據回收的問卷,教師整理出學生認為校園內比較吵鬧的場景:同學們出操時大聲講話、學生課間追逐打鬧、食堂工作人員倒餐時發出的碰撞聲等,然后設計預學單。預學單上的學習項目包括羅列吵鬧的場景、分析吵鬧的原因、提出解決的辦法。
經過整合的二次預學單聚焦學生日常生活場景,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學習資源,在完成預學單的學習任務時,帶著問題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這就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了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動性。
二、課中促學單:深化學生自主學習體驗
學生在課前雖然有驅動學習的“意愿”,但是課中仍然存在“虛假學習”“淺學習”現象。課中促學單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內容相結合,有利于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體驗,突破學習難點。
(一)示范指導,提示過程,發展學科思維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類活動。促學單作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載體,具有輔助和引導學習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學科思維。
以二年級下冊第1課《小水滴的訴說》為例,課中,教師利用促學單引導學生進行三次對話與交流。
第一次,交流“珍惜水的小妙招”。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回憶生活經驗,知道哪些行為能夠節約水資源。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珍惜水資源不僅要節約用水,還要凈化水源。第二次,選出自己認為最妙的一招,組內分享,說一說妙在哪里。通過分享,學生知道了珍惜水的方法要科學、合理。第三次,觀察“海綿城市示意圖”,了解城市為珍惜水資源所做出的努力,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珍惜水的小妙招。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意識到個人應當承擔起公共責任,為珍惜水資源獻計獻策并自覺加入珍惜水資源的公益行動中。
教師利用促學單,讓學生討論珍惜水的小妙招,雖然形式簡單,但是能夠不斷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在與同伴、教師的對話過程中,學生的學科思維得到發展,從珍惜水的回憶到珍惜水方法的選擇,最后思考如何創造性地節約水,對環保行為做出深入的思考。
(二)聚焦目標,彰顯“德”性,實現價值引領
小學生學習道德和法治課程,需要將知識進行內化并轉化為行動,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情感因素,巧用促學單,引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動容、動心、動情,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教學一年級下冊第14課《請幫我一下吧》時,教師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生活動手冊》中的“愛心存折”促學單,請學生回憶并寫一寫自己幫助他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元素,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通過講故事,能夠把對他人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促學單作為學生學習的支架,如果沒有情感的滲透,就如同無水的盆花容易枯萎凋零。案例中,教師以“愛心存折”促學單作為載體,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有感而發并樂于表情達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還投入了情感。
(三)搭建橋梁,適時融入,培養法治意識
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既要在學生生活中適度融合,又要關注法治教育背后道德精神的滲透。教師以促學單作為學習載體,可以將法律知識融入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抽象的法律法規知識通過生活化的案例呈現出來,讓學生明白法律法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以二年級下冊第10課《清新空氣是個寶》為例,教材中的“是什么污染了空氣”這部分呈現了我國關于防止污染的法律法規。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實地觀察、收集資料,分析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思辨環節讓學生討論問題:“怎樣才能防止人們出現惡意污染空氣的行為?過春節一定要放煙花和鞭炮嗎?”教師將教材中的內容和學生收集到的法律條文整理成學習單發放給學生,為學生發表見解提供依據。將相關法律條文融入教學中,架設起法律法規與學習內容、社會生活之間的橋梁,有利于學生認真閱讀學習單上的法律條文,理解法律法規頒布的意義,自覺遵紀守法。
三、課后拓學單: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遷移運用,強化評價,指導生活行為
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實現知行合一。課后促學單上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修正并指導學生的行為。以二年級上冊第2課《周末巧安排》為例,在學生學習了合理安排周末時間的方法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如圖3所示拓學單,讓學生嘗試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
拓學單貫通學生課內外生活,將學生在課內習得的知識遷移到課外,通過計劃、實踐、評價,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積極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
(二)主題延伸,形式生動,鼓勵自主實踐
品德的心理結構一般包括知情意行四大要素。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利用拓學單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
學習了一年級下冊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一年級下冊第12課《干點家務活》之后,教師可以設計拓學單,內容包括整理學習用品、整理房間,時間從周一至周日,家庭成員全部參與,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完成拓學單后,教師將這兩課的課后實踐活動進行整合,鼓勵學生通過“與爸爸媽媽比一比”的方式,主動參與家務勞動。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螺旋上升、層層遞進的關系,教師設計的拓學單應將前一課的內容延伸至后一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內容的連貫性,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實踐能力。
(三)單元整合,自主選擇,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從培養創造性思維角度出發,教師要將學習情境視為一個整體來感知,也要努力將學習情境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給學生,整體設計單元主題作業。以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題“我們生活的地方”為例,這個主題講的是家鄉的山水、物產、人的變化,當學生對家鄉產生了熱愛之情,教師就可以把課后實踐內容整合成如圖4所示拓學單,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完成。
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能力智慧的增長都需要在生活中得以實現,這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加強活動的整合性與連續性。案例中,教師以拓學單作為載體,在同一主題系列拓展活動中,一方面引導學生對家鄉產生熱愛之情,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高實踐能力,豐富內心世界,學會做人。
學習單作為學習支架,通過預學、促學、拓學,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拓寬自主學習的路徑,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道德的自然成長。
作者簡介:楊開智(1977— ),浙江諸暨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及小學德育工作。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