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驗以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為例,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形成積極心理品質、擁有豐盈的幸福人生。系列積極心理課程干預實驗結果顯示,積極心理課程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優勢、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均有良好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驗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學生積極心理機制及培養路徑研究”(2018-ZZJH-636);中原工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社科類)(K2020YY027)階段性研究成果。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近四十年的發展,在優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尋求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積極心理學于20世紀末興起,由于其積極的理念契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歷短短20余年的發展便在心理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創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為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提高。
一、研究目的
通過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系列課程實驗干預,使被試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積極心理品質、積極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最終使其達到擁有豐盈、蓬勃的幸福人生的目的。
二、研究假設
(一)前提假設
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假設兩組在實驗干預前具有同質性,即兩組被試在人口統計學因素及各量表維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二)結果假設
假設1: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以下簡稱為積極心理課程)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對大學生人格優勢的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均有積極效果,實驗組實驗前后測數據呈現顯著性差異。
假設2:對照組被試各量表因素得分沒有顯著性變化。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實驗對象為某高校藝術設計學院大學一年級兩個專業四個平行班級的100名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被試分別是不同專業的兩個平行班級的50名學生。其中,實驗組被試的平均年齡為19.25歲,對照組被試的平均年齡為19.56歲。實驗對象的人口學統計特征見表1。
由上表可知,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的基本信息在同質性方面基本符合前提假設,即同質性較高。
(二)研究工具
1.總體幸福感量表[1]83-86
該量表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受試對幸福的陳述。本量表共有33項,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由Schwarzer等人編制并修訂。張建新1995年引進GSES,并完成了中文版的修訂。GSES不僅具有較高的信度,且具有很好的預測效度。
3.人格優勢問卷(簡版)[3]
2011年,積極心理學家彼德森(Peterson)等人開發出了人格優勢的評估工具,即《突出優勢行為價值問卷》(VIA-IS),也稱為人格優勢問卷或優勢問卷。因為完整版的VIA-IS題目較多(240道題),為了方便調查,本研究采用精簡版的VIA-IS(48道題),精簡版與完整版的問卷具有相同的檢測效果。
4.癥狀自評量表[1]31-35
該量表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編制,1984年王征宇首次將該量表介紹到中國。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括10個因子,分為五級評分(從0~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應用最廣泛的心理健康量表之一。
(三)實驗設計
1. 設計思路
本實驗把被試分為同質性的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實行積極心理課程干預,對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在實驗干預前后分別進行同樣的心理測試,并在實驗結束三個月后,對兩組被試進行追蹤測量和回訪(詳見表2)。
2. 設計方案
課程名稱:幸福課
課程目標:通過幸福課的干預使實驗組成員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積極的認知自我,悅納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不斷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提升主觀幸福感;認知積極人際的重要性,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學習感恩的意義及如何感恩;探索積極人生,擁有積極的愛;了解自己優勢人格,自覺運用優勢人格;學會積極學習。從而提升成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度。
課程內容:主要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幸福2.0進行設計。根據積極心理學理論,幸福2.0由積極情緒、投入、意義、積極關系及成功五個元素構成,幸福課程主要圍繞這五個主題展開。
授課方式:理論講授、團體活動、分享交流相結合,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
授課時間:每兩周開課1次,一次2課時,持續二十周,共20課時。
(四)數據處理
對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四、研究過程
(一)實驗組干預過程
圍繞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主要觀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0個主題,對實驗組進行了為時二十周共20個課時的積極心理課程干預措施,具體信息見表3。
(二)對照組干預過程
在實驗組干預期間,對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干預措施,只在相應的時間段通過問卷對他們進行前測和后測。
五、研究結果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差異比較
積極心理學課程干預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四個心理量表即總體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人格優勢量表(簡版)、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測試。測試結果見表4。
經過配對樣本T檢驗,兩組被試在總體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癥狀自評量表三個量表的總得分上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但在人格優勢量表的得分上,兩組被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即實驗組被試人格優勢均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被試的人格優勢均分。
鑒于以上比較,在實驗干預前兩組被試在總體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癥狀自評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具有同質性,符合前提假設。因此,經過實驗干預后,如果兩組被試的心理測試得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差異,則說明實驗干預發揮了作用,而排除了樣本本身的干擾因素。但在人格優勢方面,兩組被試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p﹤0.05),與前提假設不符合,這可能會對干預結果的對比分析帶來一定影響,在此特別說明。
(二)實驗組干預前后差異比較
為了考察積極心理課程干預的效果,需要對實驗組干預前后的心理測試數據進行配對樣本的T檢驗,結果見表5。
實驗組前測與后測T檢驗結果表明,在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得分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1);在癥狀自評量表上,后測數據與前測數據比較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有所下降。人格優勢的后測得分顯著高于前測得分(p﹤0.01)。這說明課程干預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三)控制組干預前后差異比較
為了掌握樣本自身的影響因素,凸顯實驗干預的效果,本研究對控制組也進行了干預前后測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6。
從上表可以看出,控制組被試前后測的各變量數據比較,總體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格優勢等方面的后測得分低于前測得分;而癥狀自評量表得分呈現后測得分高于前測得分,這說明在自然條件下,人的幸福感、自信心、人格優勢及心理健康水平很難自主提高,而有目的、有計劃地積極干預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此外,為了考察實驗組在積極心理課程干預后的效果持續狀況,本研究對實驗組被試進行了三個月后的追蹤考察,結果表明,積極心理課程干預對大學生有長期的正面效果。
(五)積極心理課程干預效果分析
根據以上內容可知,本實驗結論符合預期實驗結果假設,即積極心理課程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對大學生人格優勢的優化、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均有積極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積極心理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本實驗課程一改傳統的以心理問題為核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確立了以積極為導向,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核心的積極心理課程模式。本研究針對大學生關心關注的問題,結合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知識,借鑒團體輔導的相關方式方法,設計并實施了包括積極情緒、積極人際、積極的愛、人生意義等十個方面20個課時的幸福課程。從實驗的主觀結果來看,本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歡迎;從客觀結果來看,本課程對大學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積極人格的培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均有良好的效果。
2.積極心理課程采用了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授課形式。本課程摒棄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灌輸為主的授課形式,而改用學生廣泛參與的授課方式。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理論講授部分主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在活動部分,主要以積極心理團體輔導的形式為主。為了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進成員充分投入課堂,研究者還穿插了很多積極心理練習,比如,優點轟炸、感恩練習、突出優勢練習等。這種良性互動的課堂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極大地提升了教學和實驗效果。
3.充分發揮了朋輩輔導的作用。在積極心理課堂上,同學們既是授課的對象又是課堂的主體,在一個溫馨、團結、尊重和信任的平臺上,通過朋輩輔導,同齡伙伴間通過溝通、分享、互助、鼓勵和支持等途徑,達到助人自助、共同成長的目的。
(六)積極心理課程干預實驗的局限性
本實驗雖然總體上符合預期的假設,但在被試的選擇、方案的設計、過程的控制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局限。
1.被試選擇的局限
實驗對象典型代表性不夠。本次課程實驗所選被試均來自于同一學校、同一學院、同一學科的平行班級的學生,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由于樣本的代表性不夠,影響了實驗結果的普遍意義。此外,實驗對象的同質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實驗結果的比較。本實驗中沒有對被試進行提前篩選,從而使被試的同質性出現了瑕疵。雖然本次實驗的結果沒有受到較大的影響,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在以后的實驗中應避免此類現象發生。
2.方案設計的局限
本實驗方案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關心關注的問題,并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設計,方案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但此方案不一定是最優方案,還有很多指標未被考察。因此,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這需要深入探索研究。
3.過程控制的局限
在實驗過程中,如果嚴格按照實驗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是統一的,但實驗組和對照組都是獨立的班級,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各個班級的集體活動無法做到完全一致,這也會給實驗結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注釋:
①本研究農村是指自然村,城鎮是指縣城(包括縣級市)及鎮,城市是指縣城以上的城市。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2]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63.
[3]賽利格曼.持續的幸福[M].趙昱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25-241.
作者簡介:劉芳,博士,中原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發展與教育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