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徐衛華

摘要:PAL模式是將通用設計理念應用于實際教學,形成適合于所有學生學習計劃的一種教學設計形式。針對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中的特殊需要而設計的PAL模式教學計劃,增加自然支持,把差異教學嵌入到普通教學之中,關注課堂中每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各個環節為學生提供有彈性的輔助和支持,是提高融合教育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通用教學;自閉癥兒童;融合教育;PAL教學設計
自閉癥兒童融合于普通學校的課堂教學面臨多種問題:個別化教學計劃如何融入學科教學體系?怎樣的教學設計能同時適應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如何保證特殊兒童與同班同學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差異化問題。
通用教學設計理念著眼于滿足多元、異質學習主體的學習需求,在不減少內容和不降低難度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有彈性的輔助和支持,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PAL(planning for all students)模式是美國特殊技術應用中心將通用教學設計運用于實際教學提出的一種備課形式,即制訂適合于所有學生的學習計劃。近年來,PAL模式被引入融合教育,它將差異教學嵌入到普通教學之中,關注到課堂中每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落實為每位學生發展的設計思路,是提高融合教育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途徑。
PAL模式設計的關鍵步驟是將通用設計理念應用于教學過程,它關系到差異化教學是否成功落實。在結合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治療等專業手段的康復訓練前提下,PAL模式設計如果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等角度切入,增加自然支持,把差異教學嵌入到普通教學之中,就能將教學目標極大化地擴展為教學內容和策略,并具體化到教學步驟、方法和資源。這些嵌入的自然支持,包括支持性評估量表、支持性訓練內容、支持性信息呈現方式和支持性情境與情感等。
一、嵌入支持性評估量表
通用教學設計具有信息的“識別支持系統”,PAL模式設計要針對自閉癥兒童的個體差異,從已有信息水平評估入手,在多線索反應、自我管理等領域激發學習者的動機。
(一)嵌入三維評估
自閉癥兒童由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性,理解比較緩慢,當出現困難時,就會流離于課堂之外。為了提高特殊兒童的聽課效率,我們可以進行三維評估。新授前,我們要對學生進行課前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了解與分析,找出最近發展區,為更有效的PAL設計作準備;課中,要持續跟蹤記錄學生發展變化情況,進行各階段測試,及時調整PAL設計實施過程中的支持策略;同樣,新課之后,我們也要通過評估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狀況。課前評估是判斷能否順利組織教學的準備動作,為教學設計作參考;課中評估是檢查設計的實施情況,為策略的及時調整作參考;課后評估是合理分析教學效果,為設計個別化補償教學做參考。美國課程理論專家泰勒說過:“評估的過程,就是判斷課程和教學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的過程”。
(二)嵌入多元評估
有目的的觀察是對自閉癥兒童進行評估的首要手段,而觀察者的目的不同,評估或者了解分析的內容也不同。如語文學科評估一般包含識字、寫字、閱讀流暢程度、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五個板塊;數學學科評估注重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評估活動比應用現成量表進行評估重要得多,教師要在理論框架的指導下,根據不同評估目的,自編評估表。只有多元地評估學生現有水平和能力,教師所制訂的目標才更準確,設計的教學計劃才更適切。表1、表2分別是筆者為四年級融合班設計的“融合教育觀察日志”和“個案課程評估報告”。
二、嵌入支持性訓練內容
自閉癥兒童與其他各類精神病患不同,大部分除了患有智力損害外,還存在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興趣范圍狹窄、行為刻板或異常等癥狀。作為特殊兒童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因其障礙的復雜性及巨大的個體差異性,他們的融合教育需要也會有所區別。自閉癥兒童由于心理發展機制上的特殊損害,造成社會交往和語言障礙,這種損害尤其表現在人際交往技能的習得上。他們大多情緒控制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歸結于語言和情緒識別能力弱,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交往能力缺失。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自閉癥兒童的言語、表達、情緒識別等溝通技巧的訓練,這種溝通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包括人與事、人與物之間矛盾的化解。
(一)嵌入溝通技巧訓練
【PAL設計片段】教者先讓學生閱讀繪本故事《蜘蛛先生搬家》,再引導他們思考并回答一系列問題:“看一看蜘蛛的表情,它怎么了?”(出示蜘蛛先生不高興的圖片)“這些表情表示什么?”(出示各種情緒圖片,幫助自閉癥兒童認識情緒表情)“它為什么不開心呢?原來蜘蛛先生織的網總是和掃把小姐的裙子纏在一起。”“蜘蛛先生該怎么辦呢?”“是什么時候搬家的呢?對,太陽一出來,蜘蛛先生就搬家了。”
此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孩子們觀察圖片,對“不高興”發散出很多原因的猜想。自閉癥孩子在比對圖片中理解和讀懂生活中的“不高興”,在故事情節的推進中,針對“該怎么辦”,孩子們想出了很多不同的辦法,體驗了“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是形成人生觀的重要起點。
課堂上,語言訓練從字詞到句子的訓練要成為一種日常。閱讀時,注意將“一個字接一個字地讀”改變為“一個詞接一個詞地讀”;語言表達時,要求句式完整,從簡單短句訓練不斷延展到稍復雜的長句,循序漸進。同時,在情緒的識別與表達的干預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情緒的識別開始,認識喜、怒、哀、懼四種情緒,學會情緒表達,說出自己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緒,做出正確的反應。
(二)嵌入正向行為干預訓練
【PAL設計片段】教者以《小白兔摘蘑菇》的故事激趣導入新授,再引導學生唱數1~5。唱數一兩遍后,為了繼續保持自閉癥兒童的注意力,將原有的兒歌《4只小蝴蝶》改編成《5只小蝴蝶》:“小蝴蝶,小蝴蝶,1 2 3 4 5,1 2 3 4 5,飛啊飛,飛啊飛,飛到哪里啦?飛來我的家。”熟悉的旋律很快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又集中了回來,使學生融入到音樂聲中,主動地一遍又一遍地唱數,初步達成了“會唱數5個數”的教學目標。
自閉癥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較為普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提前考慮他們經常反復出現的問題行為的處理方法。一般先要分析問題行為背后的原因,然后正向引導,用正向行為替代問題行為。行為安撫、言語安撫、轉移注意力是干預情緒常用的三類措施,其中轉移注意力類型多樣、成效明顯,如做運動、看書等方式都能夠提高正性情緒。在課堂學習中,自閉癥兒童免不了會發出一些不協調的聲音或出現短時間的不參與現象,這些我們都要視為正常行為。我們在了解原因的情況下,盡量以正面引導或轉移注意的方式來幫助自閉癥兒童建立正向行為,使其統一到集體的活動節奏上來,這樣的教學才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
融合班中有一名自閉癥兒童,不管課上還是課下,每次聞到學校食堂燒菜的香味就會異常興奮,大叫菜名。這時,如果一味地去批評指責,他會叫得更大聲,甚至狂躁。于是,教師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輕輕敲兩下自閉癥兒童的桌子,溫和地重復說幾遍“寫字”或“讀書”,他也會跟在后面說“寫字”或“讀書”,然后做起來,情緒漸漸平緩。
(三)嵌入關鍵反應訓練
【PAL設計片段】教者舉著可樂瓶發問:“老師帶了幾瓶可樂?”引導自閉癥孩子聯系說出完整的句子——“老師帶了一大瓶可樂。”教者繼續提問:“我把可樂獎勵給了幾個小朋友?”學生開始點數,“9個。”“你數對了,老師也獎勵你一杯,現在一瓶可樂要一共分給了幾個人?”鼓勵自閉癥兒童說,“原先同學9個,加上我1個,一共10個,寫成算式是9+1=10。”當孩子們喝著可樂時,教者又不失時機地引導:“感覺怎么樣?”自閉癥孩子高興地回答:“甜甜的。”“還有什么感覺?”“涼涼的。”教者接著引導說:“我們喝著甜甜的、涼涼的可樂,真開心。”“可樂喝完了,紙杯該放哪兒呢?”“對,上課時間紙杯可以先放在課桌里,等下課的時候再扔到垃圾筒里。”
教學片段中,教者運用關鍵反應訓練技術,通過“前提事件引發學習機會—觀察行為反應—達成行為結果”,在自然情境中運用兒童感興趣且適合其年齡的玩具和實物來進行行為干預,幫助兒童將從干預中學到的行為方式泛化到日常生活中,這是針對自閉癥人群的綜合自然行為干預方法。在自然環境中訓練,針對溝通、社交、自理、行為等發展的主要方面,使用自然強化來幫助孩子理解“反應”與“強化”之間的聯系。比如學習“面包”一詞,可讓學生在認讀好“面包”卡片后能夠獲得面包,而不是得到一個與之不相關的獎勵。關鍵反應訓練強調“自然”,不僅是指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自然的狀態,還應該是和諧的課堂。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的立體建構,教學的“節點”既在學科知識中起著承上啟下的聯接,又能夠對人的生動、活潑、自由和可持續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嵌入支持性信息呈現方式
在確定“教什么”之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知識呈現方式,如可視化文本與圖表、可聽化材料、學習指南與框架等,幫助學生識別所學知識,多途徑感知知識;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階段,也可支持多種方式表達,如口語表達、指示圖片表達、繪畫展示、觸屏提醒等,為學生展示學習效果提供支撐,拓展信息感知和呈現的渠道。
(一)不同信息形式促進感知
【PAL設計片段】布置課前預習作業:1.聆聽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音頻;2.觀看動畫片《我想去看看》;3.自主閱讀。
采用提前預習的形式,利用學生識字的優勢,通過數字技術提供的多樣化媒介,同一內容同時由音頻、視頻、圖片等方式共同呈現,使得各種類型的學習者都能夠公平地獲得知識。然后對其加以提問與引導,幫助學生對文本獲得初步的了解,促進其和伙伴們一起學習時能跟隨教師的思路思考。
自閉癥兒童大都存在不對視、視覺追蹤能力差、凝視物體能力弱、只注重細節不看整體等視覺感知特征,其額葉部位的眼動區域、運動感覺區域、前運動區域、語言區域的發育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所以運動協調、閱讀能力、認知能力的提升都存在困難。為了減少學生感知方面的障礙,學習材料需要以適合于每一個學生的方式來呈現。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感知最初的信息,那么后續的學習熱情也就無從產生。所以,在確定教學內容之后,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知事物、獲取信息,教者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知識與技能的表現方式,采取多種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的有效識別,盡量排除學習障礙。
(二)不同信息形式展現成果
【PAL設計片段】計算“9+3”等于幾,鞏固“湊十法”計算9加幾。讓學生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怎樣用“湊十”的方法計算“9+3”,用上“先……再……最后……”句子,可以借助學具一邊操作一邊說。不會說的學生用計數圓片擺一擺;不會書寫的,直接匯報;會書寫的學生在卡片上寫答案;最后閱讀課本第9頁,自我檢查。
通用教學設計主張通過引導和提示來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信息的關鍵部分,一方面可以在習得所知的信息后進行成果展示,凸顯要掌握的關鍵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堂小結部分以板書形式凸顯要掌握的關鍵知識。成果展示需多途徑表達,如當自閉癥兒童不能言語時,可以用圖片表達;當自閉癥兒童不能書寫時,可以用圖畫表達;有時還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觸屏模式來表達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板書可以是文本、圖形、圖表、提綱、知識樹等,目的都是為了突出概念的關鍵特征。
四、嵌入支持性情境與情感
為了提高自閉癥兒童的學習效率,可采用的針對性教法有社會故事法、結構教學法、正向行為干預法、個體特征干預法等,無論哪種教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情境和情感。自然、豐富、真實的情境與情感都是教學最“原始”、最“本真”的要素,有效激發自閉癥兒童的參與興趣,可支持注意力持久,穩定學習情緒。
(一)嵌入自然情境
【PAL設計片段】在“10的組成”的鞏固練習部分,教者設計了三個活動。魔法考驗1:“我會貼窗花”。快過年了,家家都開始貼窗花,這個窗戶貼了一半,還有一半請一位同學來幫忙,貼完說一說“5和5合成10”。魔法考驗2:“我是超市理貨員”。請一位同學將10個一裝的雞蛋盒整理好。魔法考驗3“我是飯店服務員”。丁丁今天在飯店請客,10人一桌,現在服務員要先把碗筷擺好,請大家來當一次小服務員。(1)擺放碟子。一學生隨意擺放幾個碟子后,自閉癥兒童把剩下的擺放好,并數一數、說一說幾和幾合成10;(2)擺放筷子。一學生隨意擺放幾雙筷子后,自閉癥兒童把剩下的擺放好,數一數、說一說;(3)擺放碗。一學生隨意擺放幾個碗后,自閉癥兒童把剩下的擺放好,數一數,說一說。
自閉癥兒童在信息整合方面存在困難,難以理解周圍復雜的世界,一旦已經熟悉的活動被安排在其他場合,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幫助,就無法獨立做出適當的反應。所以,教學情境化對自閉癥兒童來說非常重要,可以通過改變教學環境、教學材料、教學人員來達成刺激泛化與反應泛化。例如,《拯救威利》一書的主人公威利是一名孤獨譜系障礙者,作者霍長和教授在社交能力訓練中記錄道:“想到有人群的公共場所就能成為教室,每個人都能成為威利的老師,我高興的心情無法形容。所以,無論是在超市排隊,在飛機場候機,還是在樓內等候電梯,我都向陌生人伸出求助之手,請他們和威利交流。”正因為有各種環境的提供、訓練與適應,促使書中的特殊兒童高中畢業后能夠較成功地融入社會,自食其力。
(二)嵌入生活化情境
【PAL設計片段】“辨認方向”一課中,在學生學會了辨認方向后,教者進行延伸活動的教學,聯系生活課、語文課所學的兒歌《先看左,再看右》,要求學生模擬過馬路時“先看左,再看右”。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學會了辨認左右方向,但還需要鞏固和強化,于是教者帶著學生到社區去實踐過馬路,指導學生真正掌握過馬路時“先看左,再看右”的要領。
以活動參與為本的教學設計,要求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各類活動中讓學生充分體驗,融入全面發展的個別化目標,合理安排現象、因素及預測行為后果,以培養全體學生的功能性和生成性技能。活動過程中,教者要著重注意理解自閉癥兒童的想法,給予激勵與支持,要鼓勵學生嘗試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增強抗挫能力,并注意調整難度,使其感受到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感。
(三)嵌入真實情感
【PAL設計片段】教者扮演“大怪物”,學生扮演“小矮人”,被抓住的“小矮人”會被關進監獄。“大怪物要抓小矮人啦”,教者運用夸張的神態和語言,提高游戲的趣味性,激發兒童的參與熱情。小矮人們學會了趕走“大怪物”的方法,只要大喊“走開,綠色大怪物”,“大怪物”就會躲開。表現力強的同學帶著自閉癥兒童,創造性地表現“小矮人”的特點,憤怒呼喊“走開,綠色大怪物”。
在教學片段中,師生、生生間情感真實流露,一起憤怒、大叫、逃跑。自然融入、激情投入,自閉癥孩子在這樣的情境和氛圍中,主動參與、言語表達和應激反應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課程要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起情感關系的背景中實施。自閉癥兒童往往非常敏感,對于老師和同伴的喜與惡,他們都會覺察并回應以不同行動,或開心或狂躁,或沉默或喊叫。因此,教者既要注意及時調整好班級氣氛,引導同伴以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自閉癥兒童,從引導者、輔助者轉為“玩伴兒”、理解者,也要調整自身的情緒狀態、思想意識,笑容要自然,語調要平和,姿態要放松,把握好其中的“度”。教學,既涉及學業,也涉及心理,注重情感的真實表達。這對于自閉癥兒童讀懂他人表情、了解他人想法、與他人溝通交流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增加自然支持,是基于自閉癥兒童個性化教育需求和通用教學理念而進行PAL模式設計的有益嘗試與探索。將個別化教學要求有效嵌入普通教學之中,優化了教學組織、教學實施,解決了個別化教學計劃難以融入普通學科教學體系的問題,使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詹世英.基于通用教學設計理念的個別化教育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20(7).
[2]曹瑞.通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教學應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1).
[3]呂夢,楊廣學.自閉癥PRT干預模式評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2(10).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