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巧 張鑫 李建穎 柴春祥
[摘 要] 根據“化工原理”課程地位及教學內容,確定了“化工原理”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服務精神、追真理勇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工程職業道德等。簡要介紹了“化工原理”這門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內容、所涉及的德育要素以及措施、手段等。在“化工原理”課程導入思想政治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案例教學、隱性顯性結合滲透式教學等具體措施入手,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進教學理念,注重教師引導,豐富“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以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想政治元素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青霉素工業化生產仿真實驗”(2018-2-0126);2019年度天津市科技支撐重點項目“高純、高穩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中試制備研究”(19YFZCSN00010)
[作者簡介] 趙彥巧(1979—),女,河北邢臺人,工學博士,天津商業大學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化工原理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2-0160-04 [收稿日期] 2021-11-25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科學設計課程思想政治教學體系,根據專業特點對課程思想政治建設進行分類,將課程思政建設融入于教學建設。《綱要》指出,要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的教育方法和科學精神最大程度地融于課程教學過程中,逐步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問題,緊接著不斷提高邏輯分析和解決難題的能力。“化工原理”作為我校制藥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三個專業的基礎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必修課,也是聯系其他基礎課與相關專業課的橋梁。根據“化工原理”課程的地位及教學內容,本課程團隊確定以培養學生服務精神、追真理勇創新的科學精神、馬哲思想理論和工程職業道德等為“化工原理”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
一、“化工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在《綱要》中指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要想人才能力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先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化工原理”是一門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課程覆蓋面廣,學生人數眾多,符合實施思政教育的基本條件。將課程思政融于“化工原理”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會基本知識理論和基本技能,還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強化在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1-4]。
二、“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須是以專業知識為基礎,深挖相關的思想政治要素。“化工原理”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職業素養,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做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5,6]。“化工原理”課程內容豐富,處處都有思想政治教學的切入點,包含學科發展史(如:流體力學、輻射傳熱發展史)、單元操作設備發展史(如:泵、換熱器發展史)和著名科學家(如:牛頓、伯努利、雷諾等)傳記內容等。
“化工原理”是一門蘊含大量思想政治元素的重要核心課程。課程大綱要求的多個知識點,都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起來,從中挖掘課程思政的教學點。例如,在講到流體流動相關章節時(流體湍流),用因次分析法來確定機械能損失計算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首先應列舉實驗研究過程存在的諸多困難,并且通過介紹量綱理論來成功解決困難;緊接著說明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在工作中能讓學生從容不迫的解決遇到的實際相關工程難題,從而完善學生邏輯分析問題時存在的不足。
“化工原理”課程涉及“傅里葉定律”“伯努利方程”等人所共知的內容。不同時期不同故事不同經歷卻有相同精神,如勤奮、堅持、專注等。通過這些故事的引導,不僅能豐富課堂,還能春風化雨般地讓學生深度思考理想信念和科學精神的內涵[7]。在講授“化工原理”課程第三章“非均相物系的分離”的內容時,其中包含氣固物系分離,可以用視頻動畫來說明企業生產中粉塵污染的危害,以及空氣中霧霾對人們的危害。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關注周圍的化工原理,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綠色環保意識。
三、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新形勢下高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順勢而為”的理念融會貫通于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做到“知勢”“順勢”和“善為”[8,9]。“化工原理”課程思政的具體措施如下。
(一)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大高校相繼推出網絡教學,采用線上線下的形式堅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以及“實質等效”的理念,使得在線教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潮流[10-15]。通過前期準備,實踐在線教學,總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學新模式,在傳統線下授課以外,我們還可以將思想政治相關知識制作成視頻微課等形式,方便學生反復觀看,以此提高思想政治元素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將教學效果最大化。
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來施行“化工原理”課程思政,可以結合現代教學的技術手段,例如翻轉課堂,雨課堂、超星等智慧教學平臺。在“化工原理”的教學過程中,利用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可以極大地將工程觀點與生產中的理論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化工原理”課程思想政治改革與發展。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來施行“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有利于我們探索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基于“化工原理”OBE模式的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
(二)采用案例教學
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基本維度,衡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好壞與否。所有院校都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協調發展。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屬性和現實問題為起點,推動兩個維度協同發展,構建二者協調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或者專題嵌入式教學等方式進行[16-18]。
實際工業生產過程中都需要化工原理基本理論,將案例教學法實際應用于課程之中,這對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有所幫助,還培養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并得到了提高。案例教學是在講授式、探究式兩種教學模式基礎上的整合,是彌補單一教學方法局限、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功能發揮的重要路徑。例如廣泛應用于制藥工業生產中單元操作之一的過濾,在青霉素原料藥生產中發酵液的分離提純過程就涉及此操作。由于青霉素的發酵液中菌體細胞、菌體代謝物、培養基等雜質含量較多,目的藥物濃度反而較低,因此一般采用兩次過濾工藝。首先采用真空過濾機除去大部分培養基、蛋白質等雜質,其次加入絮凝劑和助濾劑后采用板框過濾機就能得到澄清的濾液,這樣才可以繼續下一步分離。通過青霉素發酵液過濾操作案例,可以使學生掌握不同過濾設備的差異和應用,同時掌握提高過濾速率的方法。
(三)采用隱性顯性結合滲透式教學
在課程思政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專業課實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憑借其專業知識,以實現其優勢。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參與式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社會政治的參與興趣,同時也科學有效地塑造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思政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規律”的育人方式[19-21]。
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兩種教育形式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22],兩者本同末異。但是,根據我國長期的教育風格來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不斷探索過程中,顯性教育都顯得尤為重要,從而導致隱性教育的不完全成長。因此,在新時代教育風格多變的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實現最好的成功改革就要讓顯性教育完美結合隱性教育,使二者優劣互補共同發揮作用,這樣就能加快其發展歷程[23]。例如講解非均相物系的分離時,課堂討論式結合隱性滲透式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討論區分霧與霾的概念,并且結合典型的環保案例以及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引入環保、安全健康以及法律規范等德育元素,對學生實施相關理念教育,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相關知識及意識的目的。
四、“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育改進手段
(一)改進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會根據教學任務而更多地考慮課程進度,這樣長此以往,學生會因為自身基礎理論差而離教師的教學進度相差甚遠,從而厭惡學習,這不利于教師下一階段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工作的開展。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出現,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根據學生的真實需求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對現在時代的發展做出積極正面的回應,正確利用現代教育多樣性,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理念。因此,高校應該對教學教育方式進行改革,增強學生課堂教學的主體感和參與感,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投入學習。高校要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加強師生交流平臺建設;二是積極提升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滿意度;三是積極提升學生的活躍度,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注重教師引導
教師們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開闊視野,創新方法,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明確秉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強化德育意識及底線意識的日常培養和錘煉。同時和思想政治顧問老師充分討論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和不足,以便互相學習對方的優勢并彌補缺點,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教師們必須充分利用好作為主渠道的課堂教學,將思想政治元素以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式融入課堂,最終實現全程育人、多方位育人[24,25]。
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不應是“化工原理”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也不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中的簡單延伸,而應是“潤物細無聲”的有機結合。教師通過教學案例產生思想政治問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和學習訓練能力。教師們還可以借助與課程相關的一些自然規律和現象—從量變到質變(傳質)、不同流動形態(流體)等,改變過去如說教般傳統的培養方式,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6]。
結語
高校“化工原理”開展好課程思政并非易事,各個環節都不要落后,各階層都應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和其他階層協調共進。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各個環節,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堅持不懈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把努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其次,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一顆探索追求的熱心,這樣才會承擔起勇攀高峰的重擔,在此過程中,培養和弘揚其學而不厭的精神和青出于藍的情懷。在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專業課教師思想認識的價值導向,尊重大學生認知同一性的規律,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教育效能。這樣有利于落實教育部《綱要》的要求,并且有機統一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水平,推進了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晟,羅彥,石麗蕓,等.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探索[J].化工時刊,2020,34(7):46-48.
[2]呂東燦,胡曉娟,李鑫,等.《化工原理》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0,47(6):216-217.
[3]李有桂,吳祥,朱成峰,等.“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教師人文素養的培育[J].高教學刊,2020(31):169-171+176.
[4]劉錫建,王遠強,陸杰.化工原理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踐[J].廣東化工,2020,47(18):176-177.
[5]申亞莉,李衛,李霞.“課程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幾點思考[J].公關世界,2020(18):108-109.
[6]潘鶴林,黃婕,盧楊,等.高校化工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1):110-114.
[7]胡磊,吳真,周守勇,等.化工原理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20,48(9):190-192.
[8]王許云,李紅海,張青瑞,等.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討——以《化工原理》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89):153-155.
[9]吳寒斌,高虹.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文化理念與基本原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0):152-155.
[10]劉全兵,鄭育英,方巖雄,等.利用網絡資源和網絡教學工具提高“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效果[J].教育教學論壇,2020(28):267-268.
[11]何祿英,劉少文,閆志國,等.化工設計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思考[J].化工時刊,2020,34(9):51-53.
[12]李紅海,褚曉珂,張俊梅,等.雨課堂在化工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3):51-53.
[13]李璐,肖南,解新安,等.問題導向翻轉課堂教學在生物工程專業“化工原理”課程中的應用探索[J].生物工程學報,2020,36(9):1939-1946.
[14]傅斌,陳衍濤,張婉怡,等.利用“MOOC+翻轉課堂”手段提升理工類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J].教育教學論壇,2020(43):70-71.
[15]涂志英,田毅紅,劉呈雄,等.生物工程專業核心工程基礎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化工原理”課程為例[J].生物加工過程,2020,18(5):675-680.
[16]黃培.知識傳授與培育信息工匠精神的價值相結合[J].辦公自動化,2020,25(20):44-45.
[17]劉敏.講授式及探究式教學模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整合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0):14- 15+18.
[18]史建俊,李偉偉,孫銀宇,等.新工科背景下制藥工程專業化工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視界,2020(27):89-91.
[19]朱靜.協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J].科技風,2020(27):56-57.
[20]楊玳梧,丁雪.參與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與實踐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10):141-144.
[21]沙占華.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深化拓展路徑[J].保定學院學報,2020,33(5):101-106.
[22]白臣.新時代思政教育中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問題研究[J].國際公關,2020(11):79-80.
[23]董金剛.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進創新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0):36-37.
[24]吳姍,王讓新.論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有效性應遵循的基本原則[J].思想教育研究,2020(9):102-107.
[25]秦正龍,黃芳敏.化工原理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踐和探索[J].化工時刊,2020,34(7):33-36.
[26]張英,張穎穎,王春怡,等.哲學思想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應用——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及進行思政教育[J].廣東化工,2019,46(20):122-123.
Design and Think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Course
ZHAO Yan-qiao, ZHANG Xin, LI Jian-ying, CHAI Chun-xiang
(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Scien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course,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ervice,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pursuing truth and innovation and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thic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content,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measures and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During whol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condu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rom concrete measures, such as online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d implicit-explicit penetrating teach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should be improve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eacher’s guidance,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enrich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