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晨
長期以來,“問題學生”是班主任與各科教師經常議論的話題。所謂“問題學生”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受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加上自身存在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在思想、認識、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由于這部分學生的表現欠佳,他們常常會對班級管理、課堂教學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引發家校糾紛和嚴重的社會性事件。這些學生往往會不同程度地被學校、社會忽視、冷落,從而成為被邊緣化的一小部分。
“問題學生”及其教育的邊緣化問題,是學校教育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要轉化“問題學生”,教師必須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以情感人、以愛化人。本文在分析小學“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及其類型的基礎上,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策略。
“問題學生”不一定都是品行不良、不思進取的學生,教師要認真探究“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尋找轉化“問題學生”的教育思路。6~12歲學生的身心發育尚未完全成熟,他們正處于不諳世事的階段,是非觀念尚未形成,難免在為人處世方面有一些不恰當的想法。究其根本,“問題學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 三點。
第一,家庭的溺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研究表明,“問題學生”大多具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如:父母不合,經常吵架;父母管教方式不當,過于粗暴;父母長年在外,與孩子缺少情感交流的機會;離異的單親家庭;等等,這些家庭背景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第二,學校管理不佳。近年來,學校教育片面強調和諧教育、快樂教育,在學生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懲戒機制,學生在校缺少約束。
第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學生會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懵懂孩童,教師需要加以保護,引導他們向善、向上,不能因為一個學生經常犯錯誤就把他歸入另類,而是應該充分觀察“問題學生”的行為,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指導。
一是違規違紀型。這類“問題學生”在學校不遵守校規校紀,經常曠課、遲到,不把學習當回事,把教師和家長的話當耳邊風。他們在校反抗教師,在家反抗家長,經常挑戰各種規 則,給學校、班級的管理帶來負面影響。
二是品德頑劣型。這類“問題學生”似乎有天然的破壞能力,比如亂涂、亂刻、亂畫,破壞桌椅,踐踏花草樹木,故意損壞公物等。有的學生出現這些行為是因為好勝心驅使,但也有些學生是因為沒有受到合理的引導,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教師不采取措施,任其發展,會產生極強的破壞效應。
三是校園霸凌型。這類“問題學生”具有暴力傾向,主要表現為脾氣暴躁,對同學缺乏友愛之心等。
四是逆反對抗型。這類“問題學生”主要是在小學高年級,他們正處于叛逆的萌芽階段,其心理發育滯后于身體發育,認知水平滯后于年齡成長。這類學生反感成人的批評,喜歡和成人對著干;厭學情緒嚴重,情緒波動大;把家長或教師的勸誡當耳邊風,喜歡唱反調。
“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當言行,教師不能輕易地給他們貼上標簽,盲目地定為道德品質問題。因為大部分的“問題學生”在犯錯之后,最迫切的心愿就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寬容,所以教師應該嘗試理解、寬容、善待問題學生,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感人、以愛化人。
動之以情就是要走進“問題學生”的心靈,融入他們的情感世界,教師要關愛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用自己真誠的愛打動他們。有時教師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一句充滿信任的話,都能觸動“問題學生”,使他們回歸正常狀態,與同學一起分享學習的樂趣。
教師可以采用“低標準,小步伐”的方式慢慢轉化“問題學生”,“低標準”就是不要求一步到位,只要求每天有一點小進步。比如,一些喜歡欺負同學、上課違紀的學生,只要能堅持一天不犯錯,教師就應及時表揚他們,激勵學生不斷進步,逐漸形成自我轉化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教師要為這些學生創造轉化的機會,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小步伐”是根據“問題學生”的實際表現水平來確定他們能達成的轉化目標,教師應按照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原則對教育轉化目標進行合理的分解,使這些“問題學生”時時有進步的喜悅,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教師要想轉化“問題學生”,首先就要對他們有基本的了解,如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一般而言,“問題學生”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往往會對教師存在戒備與排斥的心理,具體表現為態度上不信任、行為上拒絕合作。對此,教師可以換位思考,仔細揣摩“問題學生”的心理,理解他們的處境,聽聽他們的想法。這種做法能夠讓“問題學生”從心底放松戒備,從而放心接納教師,大膽地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只有了解“問題學生”的特點,才能慢慢轉化“問題學生”,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理想、有抱 負的人。
例如,筆者所在班級有一名學生的父母離異了,他平時和母親住在一起。由于母親工作繁忙,疏于管教,該學生行為懶散,每天放學回家就玩手游,晚上睡得晚,早上經常遲到,學習成績一直處于中下游。對此,筆者首先選擇和這名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玩游戲的原因。接著,筆者和這名學生約定哪個時間段要完成作業,哪個時間段可以玩游戲。最后,筆者結合各種名人故事和身邊優秀學生的事跡對他進行啟發教育。這種曉之以理的愛心教育,最初如泥牛入海,全無聲息。慢慢地,這名學生開始改變,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也不再遲到。由此可見,“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時間和教師的諄諄教誨。
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代教師要擁有現代的教育觀念和慈愛的胸懷。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摻雜私心雜念的。教師不僅要愛優秀學生,還要愛“問題學生”。教師要拋棄成見,克服偏見,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
例如,筆者班級有一名學生剛升五年級時,是一個令所有任課教師頭痛的“問題學生”,他上課時隨意走動,總是和身邊的同學說話。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這個學生雖然調皮搗蛋,但是待人熱情,常常幫助同學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筆者安排他擔任班主任助理,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幫助管理班集體。對于他良好的表現,筆者會經常在全班學生面前表揚他,慢慢地,這名學生改掉了自己身上的許多毛病,變得遵守紀律,各學科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育有兩個崇高的目標:一是教學生聰慧;二是讓學生高尚。教師不僅要愛學生,還要讓學生學會愛。這種愛的教育需要教師用愛心去影響學生、熏陶學生。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因此,家庭教育是轉化小學“問題學生”不可缺少的部分。當前,社會、學校、家庭應聯結起來,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由于大部分家長缺乏專業教育方面的知識,需要教師的指導 和幫助。
部分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期望過高,給孩子定下了很高的目標,一旦孩子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他們便百般責怪,甚至呵斥,這往往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情感趨于抑郁。當前,部分“問題學生”會對教師和家長的管教產生抵觸、對抗情緒,一般情況下,教師難以察覺,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教師在教育疏導“問題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讓他們談談對家長提出的成長要求和學習目標的看法。同時,教師可以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切合實際。通過家校合作互通信息,教師和家長能夠全面了解“問題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思想狀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使“問題學生”卸下問題的包袱,實現根本的轉化。
綜上所述,教育轉化工作非一日之功,“問題學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在教育實踐中貼近、了解、服務“問題學生”,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育效能,進而在“問題學生”教育轉化工作中走出一條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