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暉
摘要:步入小學一年級后,語文學科首要學習任務就是識字,打好基礎對小學生日后學習與長遠發展有很大影響。在開展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小學生的喜好、心里特點與實際需求,避免枯燥講解,而是應采用趣味化教學,增加小學生識字興趣,使其在學習中能更加積極,確保小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會更多生字,得以提升識字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一年級;趣味識字;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內容就有識字與寫字,這也是語文學科的重點基礎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接觸漢字之初會覺得新奇,但長時間單純聽講學習就會讓天性活潑的小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極易影響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改變策略,從小學生愛好與需求出發,在授課過程中采用趣味教學法。讓小學生對識字能產生足夠興趣與動力,并在學習中更加主動、積極,促使小學生能掌握更多漢字,得以突顯語文學科高效教學。
一、將識字與多樣游戲結合,增加課堂趣味性
一年級的小學生主要學習內容就是識字,這同樣也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但由于小學生識字學習的模式通常太過單一,致使課堂氛圍相對沉悶,對于喜歡新鮮事物的小學生來說,自然很難吸引其注意力,也容易影響小學生識字效率。故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小學生的特點著手,將識字與豐富多樣的游戲相結合,借此增加課堂趣味性,為小學生打造輕松、歡樂且活躍的學習氛圍。使其可在動力的驅使下,愿意并自主、積極的融入識字學習中。只有如此,小學生才能掌握好每個漢字,并加深對課堂所學的記憶,同時讓小學生思維得到發展,可大幅度提高其學習質量,確保小學生得以實現進步。
例如,在《小青蛙》一課,識字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識字與趣味游戲相結合,借此增加課堂趣味性。比如:在篇課文中有部分生字較為相像,小學生容易混淆,包括晴、清、眼、情、請、睛、請等,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好區分與辨認,并會正確拼讀漢字。可將漢字與相應的拼音寫在兩張卡片上,之后將拼音卡片粘貼于黑板,讓小學生用手中的漢字卡片尋找匹配的拼音,開展配對游戲。或在《棉花姑娘》一課,其中包含棉、娘、治、別、然、顆、瓢、碧、吐等字,教師可將每個漢字進行拆分,并分別制作成卡片,打亂順序后,讓小學生開展連連看的游戲,借此達到識字目的。如此利用游戲可讓小學生情緒高漲,使其積極融入課堂,在游戲中輕松識字,真正實現寓教于樂。促使小學生能加深記憶,確保學習質量有顯著提升,同時可促進小學生思維發展,得以實現教師高效教學。
二、將識字與信息技術結合,可引發學習興趣
小學一年級正是打基礎的初始階段,語文學科學習從識字開始,讓小學生掌握好每個漢字可為日后學習與長遠發展提供保障。但在實際中,由于此階段小學生性格較為活潑,面對毫無新意的學習模式只會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小學生高效學習。因此,教師需改變目前已有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應從小學生的愛好出發,將識字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以此作為輔助將課文中的漢字從靜態轉化為更立體、形象化。比如用視頻、圖片或動畫等方式呈現。而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優勢與功能,對小學生而言本就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引發其興趣,讓小學生自主融入識字學習,并能有效加深其記憶,得以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學習質量。
例如,在《操場上》一課,教學開展過程中,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好的學習識字,教師應根據課本上提供的漢字,借助信息技術呈現出來,讓小學生不再以單純聽講學習。比如:教材中拔、拍、打、踢、跑、足、鈴、操、場、煉等漢字,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或電子課件轉化成圖片、動畫或視頻,讓漢字能變的更加立體。而本課提手或足字旁的漢字較多,也可用多媒體展示從早期甲古文到現在的演變過程,盡可能用動畫形式,既能滿足小學生的愛好與需求,也更容易理解。如此才能引發小學生識字興趣,使其快速融入課堂,積極、主動的進行識字學習。讓小學生能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理解與掌握好本課漢字,并可加深其記憶,同時課堂氛圍也會更富有趣味性,確保小學生能在學習上有所突破,得以提高語文學科識字教學效率。
三、將識字與情境設計結合,可調動學習熱情
在小學一年級,若想為學生日后學習與長遠發展奠定基礎,首先應從識字開始,讓小學生完全掌握教材中的漢字。但在實際課堂中,受學生年齡較小的影響,他們在學習識字上缺乏自主性與動力,并且覺得這一過程沉悶又枯燥,致使小學生在學習上受到很大影響,提升較為緩慢。故而,教師應優化當前教學模式,可立足教材內容,開展趣味教學,將識字與情境設計相結合,借此將小學生學習熱情調動起來。如此一來,就能讓小學生主動融入到情境中,積極進行學習識字,并可將其掌握的更加扎實。既可讓課堂氛圍更活躍,還能提高小學生學習質量,確保趣味識字教學的開展得以收獲顯著效果。
例如,在《四季》一課,學習本節課的時候,課后語文園地中也提供了更多漢字,小學生需要完全認識,并理解具體意。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漢字,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設計有效情境,同時利用好直觀道具。比如:針對課文中的漢字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地、樹葉、青草、蓮花、飛鳥、小魚、雪人、青蛙等,教師可準備美麗的圖片,且要對應以上漢字,在課堂上呈現給小學生,讓他們能以更直觀的方法去理解與記憶。同時也可以讓小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每幅畫圖與漢字的意思,借此培養其表達能力。如此可將小學生識字熱情調動起來,使其能在學習中更加主動,讓小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掌握好本課漢字。從而大幅度提高其學習質量,得以實現語文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總結
小學語文一年級是打基礎階段,教師應加以重視,并以學生為中心革新課堂教學模式。在識字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采用趣味性的方法,比如游戲、信息技術以及情境設計,將小學生興趣激發,借此調動其自主與積極性,使其能快速融入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在輕松、歡樂、愉悅的氛圍下扎實掌握更多漢字。讓小學生能感受到識字的樂趣,從而提高其學習質量,確保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果更理想。
參考文獻
[1]徐玲芳.趣味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知識窗(教師版),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