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個性化,影響了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過程同質化、標準化,缺乏關照每一位教育對象;課程設置供需不匹配,按需式個性化學習難以實現(xiàn)。大數據改變了這一狀況,為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大數據支撐以人為本的按需式課程學習方式;大數據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獨特性。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主要有教學前運用大數據客觀、精準地把握教育對象個性特點;大數據輔助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借助大數據進行個性化地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關鍵詞:大數據;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17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1-0094-05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fā)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培養(yǎng)“有個性的個人”,培養(yǎng)個體的自由個性和能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利于個體獨特性的增加和豐富,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主體性水平。習近平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2]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育人規(guī)律因學生個體特點的不同而不盡相同。個性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夠關照個體差異性,以人為本,尊重上述規(guī)律,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實現(xiàn)的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缺乏大數據的支撐,教學過程同質化、標準化;教學方法簡單化,缺乏關照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個性訴求;理論課課程設置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難以實現(xiàn)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顯然對教育對象的個性發(fā)展不利。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大數據之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認為,“大數據改善了學習的三大核心要素即:反饋、個性化和概率預測。”[3]大數據讓教育更加個性化。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在《平均時代的終結》一書中談到大數據時,提出我們現(xiàn)在擁有根據個人喜好和需求定制事物的技術,不再需要服從過去的同質性了。由此可見,大數據為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大數據如何支撐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該如何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是文章要探討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個性化
個性化是大數據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但如果離開了技術支撐,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是美好的愿景。傳統(tǒng)的理論課教學存在缺乏個性化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同質化、標準化,忽略了教育對象獨特性
有些學者認為,當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然具有較強的同質性。教育對象受到同樣的對待、使用同樣的教材、做同樣的習題集,這不能稱為個性化的學習。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認為,這種教育運行仍然近似于工廠里的裝配生產線:教材相當于可替換的零件;教學盡管有新穎性,而且教師在親切度上傾注了最大的努力,但就其本質而言,對所有教育對象的處理都是一成不變的同一要求;教與學都參照統(tǒng)一標準,基于平均值,而不顧受教育者個人的喜好、特質或需求。這反映了工業(yè)化時代的大規(guī)模生產模式:保持一致步伐,并在同一時間呈現(xiàn)完全一樣的內容。這樣做的優(yōu)勢在于:首先,傳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迎合了教育者和系統(tǒng)的要求,即統(tǒng)一的授課計劃、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統(tǒng)一的考評方式。這對教師教學和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管理而言,是方便而簡潔的。其次,這種教學方式便于快速推廣借鑒。推廣工作就像換一個地方,按照設計圖紙,快速復制一條生產線一樣。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完全忽略了教育對象的利益、教育對象的需求、教育對象的個性,將教育對象變成了教育者一廂情愿的主觀設計。
中國自古強調根據學生的獨特性因材施教。孔子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不僅觀察學生思想與行為方面的特征是什么,而且把握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及過程。根據學生的獨特個性,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教學進度安排。對于不同學生關于仁與孝的共同問題,孔子的回答卻并不相同,孔子答案的難易、深淺、繁簡因人而異。這是由學生的獨特性決定的。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張教學方式應當多樣化,并非固定不變。為什么教育方法多樣呢?因為教育對象不同特點所決定的。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墨子根據弟子認知水平的高低、學習能力的強弱,進行差異化、個性化施教。“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明清時期,教育家王守仁主張“隨人分限所及”的施教思想,學校教育以“成德”為前提,按照學生的個體特點,發(fā)展學生的才能以及專長。其結論是“教無定法”“因人而施”。
思想政治教育同樣也要尊重教育對象的獨特性,并以此作為教育的依據,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地進行教育。鄧小平曾提出:“我們在鼓勵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仍然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qū)別對待”。[5]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對每一位教育對象以人為本的關懷
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同質化、標準化特點時,教育者往往容易按照統(tǒng)一的、簡單化的“模板”去塑造人,幾乎很少考慮到每一位受教育者本身的個人狀況差異。就算教育者嘗試了解每一位教育對象的獨特性,但是,如果沒有大數據的輔助,教育者難以實現(xiàn)關照到每個人,無法進行因材施教。日常工作中,教師努力通過問卷調查、課后答疑輔導、學生座談會、與學生微信及QQ群交流、召開學生家長會、去學生家庭家訪、與輔導員合作等多種方式了解、關照學生。但是,教師大多也只能針對一部分學生或者某一類學生,甚至只是極個別特殊學生,而不是關心到每一位學生。以人為本地關懷每一位教育對象往往是教育者的期盼。因而,現(xiàn)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很容易成為按照統(tǒng)一標準,進行“制器”的過程,不符合“育人”教育目標的要求。我國教育家楊叔子先生就曾說過,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而非按照統(tǒng)一模式生產高檔器材。人是有個性、有思想、有感情的,何況是社會人才,……如果培養(yǎng)人的教育若失去了人,忘記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教育也就失去了一切。張耀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服務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滿足人自身在社會中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6]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和期待。無論從教育學,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理應關愛到所有教育對象。gzslib2022040215073.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供需不匹配,按需式個性化學習難以實現(xiàn)
同質化、標準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忽略了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實際訴求,理論課教學方式缺乏以人為本。從教學課程設置視角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容易忽略理論課課程體系的供給與每一位教育對象需求之間的關系,往往供需矛盾、供需不匹配。供需不匹配現(xiàn)象一方面歸因于課程設置上疏遠了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訴求,另一方面歸因于缺乏大數據的教學輔助,線上線下優(yōu)質共享教學資源不充足。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人文性等屬性。其中政治屬性是最核心的屬性,因而,在理論課課程設置時強調政治性,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求不僅正確而且極為重要。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人和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這一教學要求已充分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上,即供給充足。但教育對象不僅僅有接受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多地期盼學習人文屬性、思想屬性更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且這類需求旺盛。具有較強人文屬性、思想屬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較為缺乏。比如,缺乏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類“中國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缺少適合每一位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組合包”。課程設置的供需矛盾產生,按需式個性化學習難以實現(xiàn)。
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解決了上述問題,大數據讓教育更加個性化。為個性化的思政理論課教學提供了幫助。
二、大數據是實現(xiàn)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利器
大數據時代信息變得極度個性化。信息具有很強的細分能力。大數據時代信息受眾分類更加明確,很多數據信息服務是根據個人需求量身定做,目的性更強、定位更準確、效果也更好。大數據是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利器。
1.大數據能夠驅動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人為本的按需學習
運用大數據進行教學時,能夠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每一位教育對象的訴求,尊重教育對象的差異,為教育對象提供課程推薦與引導服務。大數據是教育資源,大數據為教育對象提供無數可以共享的優(yōu)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如開放課堂、MOOC、精品課、公開課、微課等。教育對象根據各自喜好與需求,獨立自主地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套餐。未來線上與線下課程學習的學分還可以互通互認。當教育對象面對無數可以組合的課程套餐,存在選擇困難時,根據大數據對教育對象海量數據精準分析的結論,大數據可以幫助教育對象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例如,奧斯汀琵里(PEAY)州立大學的課程推薦系統(tǒng),冠名為“學位指南”,為教育對象提供個人課程推薦服務,使教育對象了解最適合他們的專業(yè)和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聰明才智的課程。選課建議并非僅僅摸索教育對象最“喜歡”什么樣的課程,而是分析哪些課程最適用于教育對象的學習計劃,課程學習的順序,以及哪些課程會幫助他們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7]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問題上,大數據在向學習者供應無數優(yōu)質教學資源和機會的同時,大數據能夠保障所建議的學習方式最適合每一位教育對象,這樣以人為本的按需學習成為現(xiàn)實。
2.大數據能夠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
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體現(xiàn)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培養(yǎng)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引導教育對象自覺地、主動地、積級地參與適合自己的線上線下理論課程教學及教學互動,積極參與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大數據憑借其數據跨界整合、跨界流動和跨界分析的優(yōu)勢,把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變得更加適合自己,幫助教育對象積極投入實踐,理論聯(lián)系實踐,主動接觸社會,開闊眼界。在大數據的幫助下,由于學習最適合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得到極大激發(fā)。因而,大數據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自我發(fā)展的主體。從教育學理論視角而言,埃德加·富爾認為主體性還體現(xiàn)在教育對象的終身學習權上。大數據搭建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有力地保障了學習者的終身學習權,保障了學習的自由。學習者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隨著學習者的成長成才,允許學習者有越來越大的自由。由學習者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學習與受訓。[8]大數據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了相宜的物質、精神環(huán)境,讓其獨立自主地選擇,自由地表現(xiàn)本性,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我。
3.大數據能夠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關注教育對象的獨特性
大數據記錄了每一位教育對象社會生活、社會交往、社會關系等情況的海量、多樣數據,針對收集的海量數據,大數據能夠智能化分析挖掘每一位教育對象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偏好等個性化數據。再將這些個性化數據分析結果實時快速傳遞、快速數據流動,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貢獻更多的價值。這是大數據的獨特優(yōu)勢。[9]當這些海量數據的分析結果及時傳遞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時,每一位教育對象個性情況、獨特的特征都能夠被理論課教師以簡潔的、可視化方式精準把握,關照每一位教育對象獨特性的教學成為可能。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要求。[10]例如,在現(xiàn)實教學活動中,美國加州馬鞍山學院所開發(fā)的SHERPA(高等教育個性化服務建議助理系統(tǒng)),充分抓住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根據每一位教育對象的不同喜好、不同空閑時間安排、不同的生活習慣,為他們的課程、時段和可選節(jié)次做出推薦,還可以通過大數據智能分析為教育者和課程設計者提供實時反饋,使他們能夠有的放矢地根據學習者的獨特性改進教學策略。[11]
由此可見,大數據支撐了個性化教學。那么如何借助大數據實施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呢?
三、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路徑
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從備課了解教育對象個性、個性化課程教學和個性化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展開。
1.運用大數據客觀、精準地把握教育對象個性特點
理論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精準把握每一位教學對象是高質量教學的前提條件。首先,大數據不僅分析教育對象日常思想與行為的數據,而且追蹤教育對象密切接觸者的言行,進行相關性挖掘,可視化地展示分析結果,幫助教育者智慧化地精準把握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掌握密切接觸者對教育對象的影響軌跡。gzslib202204021507以和諧人際關系交往教學為例。根據教育對象在校期間線上線下生活交往數據、他人評價數據、學信網上家庭結構及家庭成員的數據等,可視化地分析教育對象的性格與社交習慣特點。不僅對教育對象進行智能化地分類、智能地推送教育服務,而且分析交往行為與家庭成員的內在關系。大數據將智能分析特殊家庭結構對教育對象交往方式的影響狀況。教育者根據內向型、外向型、自卑型、自大型、自戀型等教育對象大數據智能分類結果,結合日常主觀觀察,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精準把握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其次,借助大數據,對受教育者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進行分析,客觀精準把握每一位教育對象個性特征。網上社交工具是教育對象個性化自由表達的方式,也是大數據分析教育對象的數據來源之一。社交工具上充滿正能量的數據反映出教育對象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情感。相反那些充滿抱怨、暴躁情緒宣泄等負能量的數據反映出教育對象消極、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緒波動。網上跟貼、微博評論等各類數據是教育對象在沒有外在監(jiān)督的情況下,真實認知水平、道德評價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體現(xiàn)。數據經過分析與反饋,教育者精準把握了教育對象。因而,教育者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辨是非、明善惡的教育引導。
2.運用大數據實施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在精準把握每一位教育對象后,教學針對性提高。接著進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教育者利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張躍聰認為:通過大數據可以更加準確、快速、全面地洞察教育對象的真實狀況,更易找到真正起作用的教育影響因素,使得實施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12]在理論課學習過程中,一人一方案——教育對象在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學習的基礎之上,自我設計與課程體系相關的輔修課或輔修專題學習,作為對必修課的補充。在理論學習方面,教育對象根據自己的喜好,輔修民法典、中國文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中華民俗等幕課或直播課。在實踐學習方面,虛擬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項目提供了各類線上實踐學習“套餐”。根據教育對象的學情大數據分析,各種教育服務自動推送給教育對象。教育對象自主選擇、自主設計實踐學習計劃;一人一方式——教育對象的學習方案設計完成之后,在教育者建議之下,自主地選擇學習環(huán)境、學習時間、學習順序,逐步實現(xiàn)預設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案;一人一學伴——大數據為教育對象自動配置了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兩款不同的“智能機器導師”(一個智能的大數據分析挖掘應用軟件),陪伴學習者完成課程學習,并給出智能化、有個性特色的一對一教學引導與評價,即自有“學習伴侶”。[13]
在未來,網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資源供給將極大豐富,并形成規(guī)范化的教學資源供應鏈,形成課程資源全國共享共建良好生態(tài)。如果仍然按照同樣的順序、步調進行統(tǒng)一的、標準化式的傳統(tǒng)理論課教學,顯然跟不上技術發(fā)展的步伐。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與時俱進地改革。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的理論課教學,避免了教學千篇一律的“一刀切”“一勺燴”。
3.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
教學過程完成后,科學評價教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海量的大數據不僅為教師在教學前精準把握教學對象的個性特征提供幫助,同時也為個性化評價理論課教學效果提供客觀精準的數據。
首先,大數據輔助理論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評價。正如前文所述“智能機器導師”(一個智能的大數據分析挖掘應用軟件)成為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學習伴侶,并參與到線上線下學習的整個過程,所以教育對象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精神狀態(tài)、道德觀、價值觀傾向、政治立場等都被數據記錄,也就是說受教育者的學習被充分而精準地把握到每個細節(jié)。“智能機器導師”按程序自動進行大數據分析,一邊把引導服務推薦給每一位教育對象,一邊把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學習評價數據傳遞給教育者,并對教育者提出建議。同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人臉識別采集了上課過程中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學情反饋數據,實時將大數據分析結果傳遞給教育者,為評價每一位教育對象的實時學習狀況提供客觀依據。
其次,大數據檢測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的狀況,進行個性化評價。如教育對象在使用叫車軟件時,是否遵守信用,在圖書館借還書是否違約,是否遵守交通規(guī)則,出游時是否遵守公德等。這些來自社會生活的各類個體行為數據將自動進入共享數據庫,成為永久的數字記憶。真實而客觀的數據是教學考評的重要依據,也是檢驗教育對象將課堂理論內化與心、外化于行的實際效果。大數據跨界整合分析數據的優(yōu)勢保障了評價方式精準到每一個人,評價不僅個性化十足,而且具有科學性。
最后,運用大數據擴大評價主體,為每一位教育對象的綜合素質精準“畫像”,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得到充分展現(xiàn)。傳統(tǒng)理論課教學評價主體過于狹隘,受限于教育管理者、專家、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相對封閉的校園內個體性評價,忽略了開放環(huán)境下的社會評價。[14]每一位教育對象的綜合素質情況反饋因評價主體的狹隘和局限性,缺乏可信度和精準性。大數據依靠跨界整合數據優(yōu)勢,將傳統(tǒng)相對封閉的教學評價體系轉變成開放的社會系統(tǒng)。評價主體多元化,不僅僅包括校園內的教育管理者、教育者等,還包含校園外的同輩群體、家庭成員、用人單位、生活社區(qū)等,不同的評價主體都有著各自的評價優(yōu)勢,能夠形成評價合力,相互協(xié)調,做到優(yōu)勢互補。大數據為每一位教育對象的真實素質進行精準“畫像”,提高了評價的個性化。
綜上所述,大數據使理論課教學個性化,它不僅對提高當下理論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價值,而且推動了理論課教學與大數據高度融合,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將是未來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的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2][10]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4] [奧]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社,2015:124,34-39.
[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6.
[6] 張耀燦,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人學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3.
[7][11] 唐斯斯,楊現(xiàn)民,單志廣.智慧教育與大數據[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25,126.
[8] 周玫.教育個性化思潮概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8):43.
[9] 宋廣軍.“大數據”時代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的可行性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155.
[12] 張躍聰.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體行為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68.
[13] 張娟.基于大數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4):139.
[14] 駱郁廷.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之深化[J].思想理論教育,2007(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