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

關鍵詞 云課堂 教研 專創融合教研 高職教育
1研究背景
2020 年6 月5 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和課程教材研究所聯合中國教研網、中國教師研修網召開了“未來‘云課堂專創融合教學與教研創新”云論壇暨“知行云課堂”“知行云教研”公益項目總結會。相關人士以“‘云課堂混合學習將成為教育新常態”為題,圍繞線上教學初期暴露出的問題、線上教學持續發展的原因和自己對線上教學的觀點做了介紹,他指出教育從同質化走向個性化不可逆,“云課堂”混合學習的趨勢更不可逆,更好地擁抱趨勢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使命。“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備受關注,國內外眾多教育工作者開展了“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組織、運行、功能、實施研究,取得了許多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
“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線上網絡教學與線下傳統教學相互融合的新形態教學發展模式。與傳統教學相比,“云課堂”融合性教學在教學觀念、教學規律、學習規律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前,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者非常重視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網絡教學資源開發、“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但對“云課堂”混合式教學評價研究不夠深入,管理者、教學督導、同行在開展“云課堂”混合式教學評價時,通常采用稍做修改的傳統教學評價指標與評價辦法,該評價方法不能合理評價教師教學,無法給教師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改進建議,不利于“云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挫傷了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研究“云課堂”專創融合新教研路徑十分必要。本文秉持系統論觀點,將“云課堂”教學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研究,分析了“云課堂”教學一體化路徑的構成原理,構建了“云課堂”自學體系,期待更新學校原有的線下教研管理模式,科學并與時俱進地探索了“云課堂”融合性教研機制的建立過程[1~3] 。
2“云課堂”教學專創融合理論依據
面對改革構建課堂模式,我們應充分考慮“內科學”的傳統與創新之間適度的融合。一是評判教師的教學環境是否有融合度,教師是否做到了有重點地選擇網上課堂以及線下課堂。二是結合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優劣勢,構建適合于高職學生學習力持續性的專創融合教學模式。三是踐行教學理念和智能化教育理論的融合,以此為基礎建構適合于高職學生的教學模式。四是融合好動態波動化的在線教學模式與靜態固定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組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際操作不僅需要在線教學模式的運轉,也需要課堂教學模式的靜態組合[4] 。
3教學教研一體化構建的實現路徑
3.1構建“云課堂”教學資源庫
學校教學處積極探索線上教研管理的問題,積極引領和普及在線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設計,鼓勵教師積極將“內科學”知識、心理健康知識等與學科知識相互交融,使得在線學習的學科課程成為傳播文化的課堂,而不是純知識授課課堂,做真正有意義的“空中文化課堂”。在該思想引領下,“內科學”教師可以在充分利用相關部門提供的寶貴資源外,個性化地把醫療衛生知識與“內科學”結合起來。一段時間下來,學校的醫療衛生課以及線上班隊課都全面實踐了“輕負高質”的線上“文化課堂”,各學科創造性地實踐“協同、促教、共享、溝通”為目標導向的“教學資源庫”[5] 。
教學資源庫根據“內科學”學科特色挖掘等建構路徑,聚焦教學重難點,以“內科學”真實案例為主線,通過將資源碎片化成以知識、技能為最小單元的“顆粒”,繼而指向各學科“課程標準”并重新構建,以此實現“內科學”全學科融合的整體性開發。截至發稿前,線上資源庫已收集涉及“內科學”等七種學科示范性課程資源,包括創編性命題、案例分享以及自學導學提綱等。值得一提的是,“建立資源庫”的目的是“使用資源庫”,實現“建與用無縫銜接融合”需要研究線上資源與專業教學的有效銜接。“云課堂”專創融合教研建立了資源開發更新的機制,秉持“邊建,邊用,邊完善”的原則,有力地確保“云課堂”資源庫的先進性、即時性與創新性。“SACC 理念下的原創命題”的資源庫建設營造出了“導學、促訓、自管、助評”四位一體學科專業教學新樣態,教師可便捷地通過問題預設、任務驅動等方式,利用微課、結構化課程、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為提升資源庫的應用效率和師生獲得感,一方面“資源庫”形成了資源供給、教師引領、學生互學等多重維度的支持,另一方面線上教學融入線下學科實踐場,形成了“課前自學與探究、課堂討論與分享、課后實踐與反思”的學習新樣態[6] 。
3.2“云課堂”教學保障機制和教研管理研究
(1)“調查探究+目標制定”:更新學校原有教學教研管理機制,探索混合式教學的可行性方案。
全面調查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經過對學生線上預習連續5 天的調查結果分析,我們發現線上教學5 天的預習情況不容樂觀,即優秀率呈遞減趨勢,優秀人數數量銳減,預習等級為差的人數逐天增加。甚至在第5 天預習中,完成任務的僅有4 名學生,有70.11%的學生沒有預習。由此可見,僅憑線上教學,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整體較差,很難達到學習的有效性[7] 。
(2)制定“云課堂”式專創融合教學目標: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
學科教學目標聚焦于鍛煉學生的學科實踐操作、歸納總結以及推陳出新的能力。同時,關注教師把線上預習的課程視頻及相關內容通過線下實際操作和討論交流,從而進行加工、融合,使之可以進行模塊化、系統化的應用等方面的教研能力[8] 。資源庫的規格要能夠實現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完成教師精心篩選和融合的教學微課或視頻的自主學習任務。線下活動起到檢驗、鞏固、轉化線上知識的輔助作用,學會調試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程序錯誤。
(3)“路徑規劃+雙管聯動”:教學路徑推動“云課堂”聯動,建立專創融合教研新常態化模式。“云課堂”教學結構詳見圖1。
以往單純的線下教學模式主要靠學生課后認真完成作業來推進自主學習作業,而忽視了自學其實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養成自主學習的關鍵要素。本次“云課堂”雙管聯動,對于培養學生自制力,推進自主學習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思考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覺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及時記錄,以便課后在群里與師生溝通。在線課堂中,積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備學案要突出設計適合學生實踐的教學案進行直播。在線下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討。
4“云課堂”新教研的融合度思考
4.1線上優勢與線下優勢的互相促進
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教研新模式將線下課堂的聚焦性和深刻性以及學生情感交流的真實性與線上學生的參與性和協同性、合并資料檔案積累的便捷性進行了多元融合,真正尊重了教育事件的發展規律:常態?非常態?新常態[9] 。
4.2用資源支持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相關實踐探究中,讓教師思考如何讓教材在資源支持下成為“自學叢書”;如何采用“導學提綱任務單+資源”的方式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如何編寫操作性更強的教學參考用書。
4.3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專創融合教學
人工智能技術能實現諸如知識圖譜、分析診斷、個性化推送等,各方面都比較先進。社會在進步,技術在創新,教育在發展,學生體驗到“處處可學、時時能學”,必然不滿足于統一難度、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的大規模集體教育,“云課堂”專創融合學習一定會成為教育新常態。未來已來,趨勢難逆,教育從同質化走向個性化不可逆,“云課堂”專創融合學習的趨勢更不可逆, 更好地擁抱趨勢是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使命[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