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向
摘要:初中科學作為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旨在幫助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發展,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深入課堂教學,為打破傳統初中科學教學桎梏提供了有利契機,多種教學模式也因此由中衍生,促進了初中科學由傳統淺層認知教學向深層思維教育轉變的有效實施。現就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實施意義與策略展開探究,以期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助力學生素養能力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初中科學;情境教學;意義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0-
基于初中科學的抽象性特征,導致學生在汲取與消化知識的過程中存在一定思維困境,對于一些科學現象和科學本質只能停留在淺薄的理論認知層面,不利于提升其學習深度。而情境教學法是以文本內容作為理論依據,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來構建豐富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將抽象的知識以多樣性的載體形式呈現,還可以加深學生的探究欲望和科學興趣,為之帶來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掘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構建高效素質的課堂模式,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契機。
1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分析
情境教學具有生動、互動、激思、促學等特征,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具備重要的應用意義,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利于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完成探究過程的重要前提。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立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其構建相宜情境模式,從而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讓學生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下激發思維,發揮潛能,這不僅是培養學生樂學與善學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第二,促進學生素養能力發展,在傳統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都處于教學主導地位,學生被迫吸收知識,“滿堂灌”、“模板化”的教學現象屢見不鮮,學生主體地位未得到充分彰顯,這不利于高效課堂模式的構建。而通過有效與趣味化的情境創設,不僅可以為僵硬的文本內容賦予生動的動態背景,優化傳統教學弊端,還能夠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讓傳統的科學認知教育變成思維與實踐的碰撞,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學習行為,促進其科學素養能力的深遠發展。
2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實施路徑探究
2.1打破認知常識,構建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強師生互動的必要前提。問題情境創設可以基于認知常識相近和認知常識相駁兩大原則構建,而相駁提問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叛逆心理”,從而調動學生辯證思維,形成質疑、分析、求證、解疑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深度思維邏輯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打破學生認知常識的提問手段來構建問題情境,在與之“辯論”的過程中完成核心知識內容的輸出,以引導者的身份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以“地球的自轉”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基于學生認知常識可以提出與之相駁的觀點,比如,同學們,地球的自轉是無規律的,因為有的地區會出現極晝或是極夜現象,這說明了地球有時停止了自轉,你們對此有什么異義嗎?這時,學生會對教師的言論產生質疑,但是又沒有充足的證據糾正教師的觀點。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其展開討論探究,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教師提出的相駁觀點,并找到充足的證據來反駁這一觀點。以與學生認知相駁的問題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解疑欲望,激發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勝心”與“榮譽感”,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
2.2賦予動態背景,構建感官情境
直接的感官刺激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學生與知識內容產生情感共鳴的有效載體。基于教材文本的僵硬特征,教師可以借助現代化教學優勢,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音視頻教學課件,為僵硬的教材內容賦予生動的動態背景,構建以趣味和實事為導向的感官情境,以此激發學生探究欲和學習欲。以“動物的生長時期”教學為例,動物的生長是一個抽象概念,單依靠教材文本,學生很難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動物生長認知,這不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度理解與掌握。介于此,教師可以整合網絡上一些視頻資源,如動物世界、科學探秘等等,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將至剪輯制作成適宜學生觀看的教學課件,展示給學生觀看,以生動的感官情境創設來推動課堂教學的良性發展。通過清晰的視頻介紹不僅可以彌補傳統文字教學短板,還能夠用直接的感官刺激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其學習思維。不僅如此,視頻教學還有回播、慢播與停播技術優勢,可以幫助學生反復、細致掌握教學難點,達到細致教學的目的。感官情境的創設除了以音視頻作為載體之外,還可以通過故事、敘事、實驗等方式展開,方式的選擇教師應結合課本內容靈活選擇依教而定。
2.3基于知行合一,構建生活情景
初中科學是一門集多重領域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其學科本質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生活當中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認知中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降低學習難度,并提升其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的能力,彰顯學科育人價值。以“升華與凝華”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升華與凝華的概念及其促成條件,并培養學生對生活現象細致觀察、深入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構建生活教學情境,將生活元素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科學意識,加深生活認知。首先,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已知的生活認知提出問題創設現實化的導入情境,比如,請同學們列舉一下你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升華與凝華”現象,然后組織學生展開教學討論,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氛圍基礎。然后教師可以拿兩個相同規格不同使用程度的鎢絲燈泡,讓學生分析為何使用較久燈泡的燈絲會比較細,或是取一塊干冰引入升華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構建升華現象,在生活認知與生活實踐中促進科學知識的吸收與深化。
結束語
初中科學情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桎梏的關鍵,也是升華課堂氛圍,展現科學魅力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構建教學情境時,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個體為主體,注重問題創設形式、視頻搭建模式與生活實際聯系,構建高效的情境教學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邵志蓮.基于情境視野下的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4):17+19.
[2]魏朝快.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2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