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玲
內容摘要:課程改革后,對于語文閱讀的要求也相應的作出了調整,要求進一步強化孩子們的閱讀積累,使他們能夠將更多的時間用于閱讀。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使孩子口頭表達水平、思維水平以及創造力的提高。
關鍵詞:利用統編;提高;閱讀能力
【正文】閱讀是開展各項學習活動的基礎。可見,閱讀的重要性。可是隨著2019年秋季新學期教材的更換,部編版統編教材全新注入,感覺這個學期力不從心,要想備好一節課起碼要用一個早上才能完成。經過培訓和學習統編教材,自己才恍然大悟,明白到中年級是小學的一個轉折階段,只要抓住閱讀教學,就是得閱讀者得語文。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利用統編教材進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熟讀文本,強化閱讀,遷移運用學到的方法,在課堂中實踐,以課內帶課外有機整合。怎樣才能提高中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熟讀文本,強化閱讀
古人說:書讀多了,自然就明白了,課堂上連解釋都不用,就會明白書中的大意。可見,熟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是如此高!因此,我要求學生把統編教材中的每篇精讀課文都充分地讀,讓學生以讀的形式來回走幾次,從讀中感知,從讀中感悟。在教學《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我根據課文要求,抓住第二自然段重點教學,讓學生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秋天的顏色之多,初步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由于“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難理解,促使孩子們能夠通過前后語境的聯想,掌握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借助課文插圖等方法思考:除了顏色繁多,“五彩繽紛”還包含怎樣的意思?當學生帶著想象朗讀這段話,眼前浮現出大片黃色的銀杏樹葉、火紅火紅的楓葉、如金的田野和仙子般的菊花時,就能大致理解“五彩繽紛”不僅指顏色繁多,而且指色彩艷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就能夠實現與作者產生共情的目標,感受他對于整個季節的熱愛。優秀的文章雖然基于寫作,更是讀出來的,讓朗朗的讀書聲伴隨著整個教學過程,可以激發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在閱讀中提升語感,在閱讀的過程中實現情感的升華。
二、寓教于法,遷移運用
學習的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法遷移何等重要。統編教材強化閱讀,需要小學三、四年級階段的孩子能夠使用“三讀”開展閱讀活動,包含:其一,默讀;其二,精讀;其三,略讀。所謂“默”,就是在不發出聲音的情況下開展閱讀活動。其核心是要求孩子能夠通過短時間的瀏覽,實現對于文章大致內容的掌握,要求在瀏覽的過程中保持專注,以實現對于文章內容的快速掌握,這些要求在學習第三、九以及十課內容時都會予以明確,要求孩子們使用默讀的方式對文章進行概覽,能夠基本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使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閱讀的成效。所謂“精”,就是要對文章進行全面的閱讀,同時,授課老師要強化指導作用的發揮,及時提醒孩子們對于重難點詞句的閱讀,以期使他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共情,感受到作者的寫作技巧。在進行《大青樹下的小學》精讀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孩子們將尚未掌握的詞句進行標注,然后在閱讀的過程中將其作為學習的重點,感受其差異,落實語文要素,不斷實踐。所謂“略”,是相對于上一種方法來講的,略讀實際上是閱讀中的另一種技巧,也有其既定的目標,在進行《大青樹下的小學》精讀教學過程中,孩子們通過閱讀活動可以將尚未掌握的詞句進行標注,在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的教學中就得以遷移,筆者指導孩子們進行閱讀,然后他們就會主動將尚未掌握的詞句進行標注,而開展的標注活動是自發出現的。
三、落實語文要素,不斷實踐
小學三、四年級階段的孩子普遍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所以不能順利的開展閱讀活動,要實現對于文章的掌握較為困難,要求他們對文章進行提煉就更為困難。要實現對于文章的理解,需要孩子能夠進行整理、加工、提煉,強化對于關鍵詞句的認知能力,提升對文章的提煉以及整理水平。第六章的教學目標是要通過關鍵的詞句實現對于段落大意的掌握,對于小學三、四年級階段的孩子來說,就是要求他們能夠實現對于段落大意的提煉,從而逐步提升加工、提煉段落主旨的水平。由“理解”向“概括”走一步,在閱讀教學中落實“概括一段話大意”的過程,只要引導學生能夠區分這一段話中的每個句子都在講什么,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些段落,某個句子就是直接概括了其他句子所表達的“共同意思”的,讀完一段話,如果有這樣的句子,就用這句話來做概括這段話的大意。
比如:在開展《富饒的西沙群島》授課活動時,文章對海島的美景進行了描寫,海水的美麗,海底的地形,海面的景色等等,這段話中的關鍵語句是“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其他句子,具體講的是“色彩和美麗,還有出現這么多色彩的原因”。
再比如:在開展《海濱小城》授課活動時,“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載了很多樹。有桉樹、椰子樹...... ”段落中首句就點明了本段的主旨,下面三句是對這句話的解釋和說明,也是對首句內容的發散,那么,有哪些樹呢?然后展開了對于不同樹的描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寫了樹很多,也寫了樹很美。
在熟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以抓住文段中的關鍵語句為著眼點,使學生由初步地感知課文內容到深入地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意思,由對詞句的理解掌握到句段含義的深深感悟。
概括一段話大意的方法需要在學習閱讀中不斷總結,提升,隨著年級的升高,還需要孩子不斷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并學會用更多的方法去總結概括段意。
四、以課內帶課外,有機整合
將授課過程作為提升閱讀水平的主陣地,激發孩子們開展閱讀活動的熱情,讓他們的能力以及習慣逐步形成。打破課堂的局限,使孩子們能夠在學校外開展閱讀活動,從而使知識的獲取方式更為多元,使孩子們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樂趣,也使他們在閱讀中開拓視野。
課本內容調整后,“快樂讀書吧”越來越受到老師的重視,將其作為進一步提升家校雙方閱讀聯動的媒介。授課開展時,筆者將其作為激發孩子們開展校外閱讀活動的契機,從而讓校外閱讀活動能夠有計劃的進行。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課時,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第一課時,讓孩子們能夠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孩子們通過閱讀,知道這個窮苦的小女孩只能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吃不飽,穿不暖,在大年夜也還要在大街上賣火柴。進而產生聯想,體會今天生活的寶貴,從而產生倍感珍惜的情感,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不像文章中沒有一點光亮,我們的社會充滿了陽光,應該說那樣的社會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筆者借此時機,在課后播放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相關視頻。上第二課時,結合課文探討小女孩這一人物形象,對課文中的人物作了補充,豐富了這一人物。最后布置了讀后感,同學們的讀后感有了很大的進步。豐富的積累促使了孩子們認識的升華。孩子們認識到文中的小女孩是一個個體,但是也代表了很多人,在黑暗的社會中,窮人沒有權力,只有任人宰割,所以,小女孩的死,代表了千千萬萬窮人的死!這節課我達到了兩個目的:1.同學們深入閱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增加了閱讀的興趣。2.課后同學們寫了一篇質量不錯的讀后感,使同學們明白讀書了,理解了,深入地思考了,才可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讀后感。我還借這個機會,以課內帶課外,以精讀帶博覽,推薦《安徒生童話》給學生閱讀,這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把課外的閱讀作為課內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今后我會繼續努力,以課內教學帶動課外的閱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舊的問題尚無解決,新的問題又陸續而來。我們應該懂得反思與發現,學會總結。讓我們攜手共進,利用好統編教材為語文閱讀教學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姚秀玲.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期刊論文]-新課程·小學 2014(07)
[2]馮玉敏.淺談小學語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期刊論文]-教育界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