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摘要:基于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教學活動突出越來越重要的實用價值。如果想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信息技能,不僅要革新教學體系還應優化教學內容。當前,Python因其具備的開發價值,得到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對此,本文將簡要分析編程教學的相關實施策略。
關鍵詞:Python編程;信息技術學科;初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引言
作為計算機設計語言,一方面將編程語言的實用價值保留下來,另一方面能將工作負擔降低,通過盡可能少的代碼將想法體現出來。因此,其成為便捷、高效編程語的主要“代言人”,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融入編程教學,能為教學工作提供不一樣的靈感。
一、Python編程教學突出優勢
因為具備難度低等教學特征,學生可輕松掌握基本的編程技巧,轉變學生對編程教學的傳統認知。難度較低的教學活動可充分調動其學習興趣,在這一教學板塊,將編程教學和需要學習的信息技術相融合,將某個編程任務完成后,學生獲得成就感能提高其學習積極性,為后續編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Python編程教學相關策略
(一)運用代碼拼接進行教學
教師可將“探究抽獎游戲奧秘”作為主導,并輔助代碼拼接學習邏輯運算符。
第一,復習隨機數。在屏幕上展示一段產生1到10范圍內的隨機整數代碼,依據項目要求將其變為產生1到3范圍內隨機整數的代碼,屏幕展示框代碼如下:
第二,編寫程序。教師為學生再次提供參考代碼,引導學生掌握算法結構的同時,利用邏輯運算符等方法拼接和調整代碼,對比產生的3個隨機數明確獎項,由此編寫游戲程序。下面是教師再提供的代碼:
第三,依據情境進行編寫。具體情境如下:擁有100個代幣,參與一次游戲便會消耗10個,而且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分別是30個代幣、20個代幣,10個代幣。然后教師提供相應的參考代碼,由此能對“商家”與“玩家”的角色進行探索,學生看到當前算法下獲得二等獎機率為66.67%。除此之外,引導學生立足“商家”這個角度給出游戲優化策略,例如:交換二、三等獎的得獎條件等,進而深刻體會處理現實問題中算法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運用代碼編寫進行教學
以“選擇結構”這個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學習環節。
第1,提出若是溫度小于5℃,“鍛煉身體建議”這個程序會發出“天氣過于寒冷,建議10點后外出鍛煉”的提出。組織學生憑借對條件與結果的分解,探究相應的語法結構。
第2,提出若是外面下雨,此程序會發出“下雨了,建議在室內練習”的提示,若沒有下雨發出“天氣晴朗,可以外出散步”的提示;然后讓學生進行條件與結果的分析并依據流程圖,探究單分與雙分支結構的不同,以此更深入地了解雙分支中的語法結構,從而進行程序編寫。
第三,學生依據第一、二環節,分析能否給程序添加其他的功能模塊,有的學生提出穿著建議、空氣指數等;也有學生認為程序設計缺少智能化和人性化。為此,教師可以提供編寫好的小程序,依托爬蟲程序,能夠在氣象網站每日自動獲取天氣與氣溫情況,然后對語音模塊進行調整,由語音庫進行語音建議的播放。
(三)運用軟硬結合教學方法
以“智能信號燈”為例,依托模塊代碼和語句代碼之間的轉換比較,對循環語句進行學習。在新課導入中,播放城市中川流不息的私家車與交通路口信號燈的變化視頻。在學生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探究信號燈的一般變化規律,通過軟件完成信號燈切換的程序,還要把代碼傳輸至機器人,可以利用LED燈呈現程序結果;利用模塊化程序實現Python代碼的轉換,讓學生對基本語句格式進行復習。
第一,學生依據LED燈呈現的結果,探索信號燈能夠循環切換的主要方法,利用軟件本有模塊轉換到Python功能,通過學生對程序模塊和Python代碼進行對比,從而掌握的規范和一般形式。
第二,因為以往交通信號燈采取定時控制,所以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均不具備智能化的應變功能。這一環節組織學生分析怎樣將車流量作為基本點,讓信號燈可以實現自動控制。
第三,學生通過新建變量進行統計,主要內容為紅燈時長、通過感器的“車輛”數量,并以混合邏輯運算進行結束紅燈所需條件的設定,由此對通行狀態自動調節。通過教師提供的引導,在模塊界面學生進行交通智能信號燈程序的編寫,然后依托代碼轉換功能發現代碼和模塊的關聯性,以此深刻理解while語。與此同時,降低上傳到機器人展開運行好調試,幫助學生直觀體會控制程序的重要作用。
結束語
實際上,Python編程不會過于復雜,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將其引入時,任課教師需精準把握其基本特征,依據實際教學要求完善教學方案。與此同時,將理論知識結合實踐活動,協助學生填補技能短板,從而同步提高學生的理論、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孟杰,龔波,沈書生.面向初中生Python編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基于項目式教學視角[J].數字教育,2020,6(04):47-51.
[2]黃文斌,漏孝江.Python走進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之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