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
摘要:在當今的社會變革中,教育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項目,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和培養,既要提高其文化知識水平、實踐運用能力,還要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樹立高尚的人格品質。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畢業之后既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之有用人才,為社會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力量,而學校則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品質的最佳地點,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品質,助力其人格的良性發展。為更好的向社會提供優秀素質人才,高校學生管理中需要優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助力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心理問題;優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新時代社會背景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項目之一。使學生養成一個健康的心理,對學生學習自信的培養、積極向上的態度、正常的社會交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然而,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就業、生活等社會壓力的增大,導致高職學生所面臨的問題逐漸增多,學生的心理問題愈發明顯與突出,也給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帶來嚴峻挑戰。為此,高職院校應深刻解讀教育改革之具體要求,掌握學生之實際特點,利用最優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實現其發展。鑒于此,本文就對高校學生管理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優化方法進行探討。
一、導致高校學生心理問題誘發的原因
(一)學生的自我認知不夠
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不夠,相關的心理問題難以進行自我解決,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后,造成心理問題頻發,心理健康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一般來說,學生自我認知不夠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中,成績不理想、學習品質不足,出現自我否定的心理問題以及消極態度。并且,部分高職生的社會實踐機會少,沒有進行自我認知,也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
(二)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足
針對高職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相比較中小學來說,已經提升了一個檔次,呈現心理快速發展,但由于還未真正成熟,情緒管理能力、意志力也沒有達到穩定程度,再加上此階段學生需要面臨社會實踐,人際交往范圍擴大。當學生遇到突發事件時,沒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一部分學生會將情緒深藏心底,導致負面情緒積累發酵,導致心理危機,一部分學生的情緒會被山東,出現沖動現象,也造成不良影響。
二、高校學生管理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優化方法
(一)完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要注意建立心理健康教學體系的核心,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課程內容的安排,根據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目標以及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材以及教學參考資料,促使教材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吻合,并能確保教材內容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穩步落實,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能夠全面性地獲取心理健康的知識內容,同時通過強化課堂教學,普及學生對心理健康科學性的認知,從而有效掌握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對心理健康內容的學習了解心理變化的成因以及具體表現,以更加科學、理智的狀態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心理問題。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
教師是引導受教育者走向光明的指明燈,是受教育者的領路人,對受教育者起著關鍵的作用。要想實現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教師應該具備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能夠更好的面對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較強,在工作中對于話術、專業知識、分析方向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能力未達標,很容易造成學生心理問題得到難以解決,再加上學生與教師之間本身具有隔閡,導致學生不愿意將自己的心理問題與相關的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分享,讓教師了解學生自身所出現的心理問題,也就難以解決他的心理。當前高職院校內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本身水平和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很容易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加大資金、財力的投入,培訓心理健康教師的能力,強化其相關的心理教育技能,讓心理健康教師的能力獲得極大提升。當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具備相關的心理學專業教育背景,了解教學原理以及相關技能后,將有效推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健康。
總而言之,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和教育所關注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從每年各高職院校爆發的心理危機事件來看,高職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沒有深入社會生活中,生活經驗及處世心理依然不成熟,但是由于思想活躍,他們的人格和三觀有待進一步發展和穩定。作為高校的管理者,要努力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發展,靈活考究他們的心理問題成因,以專精的方法逐個偵破,讓學生成為思想健康的人,給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田再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探析及教育對策[J].池州學院學報,2005,19(2):100-103.
[2]陶成玉.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