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落實和推行,教育行業對初中生改變了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式,尤其是在人才需求方面,同時,構建了高效的教學課堂。在初中時期,語文高效課堂的建立十分重要,因其不僅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成績,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初中生全方面的發展。本文結合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路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僅供教師們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一、引言
新課程改革主要是黨和國家為了能夠提高社會經濟和促進教育發展提出的教育教學改革體系,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改革教育教學的方式,還促進了初中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并且改變了課程安排、豐富了教學內容、添加了教學資料、創新了教學方法以及制定公平公正的評定標準。新課程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促進初中生的健康長遠的發展,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初中生合作能力,幫助初中生尋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主要包括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不能只重視知識的講解,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
想要建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并非易事,也不是僅僅處理效果問題,而是在處理摒棄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減少低效率出現的問題。為了滿足當前時代的發展,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避免出現以往的只注重語文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初中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養的培養。初中語文的難度較大,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的轉換學習思維,掌握學習方法后在開始學習,但對于初中教師來說,其忽略了這一點,對于一些語文知識只進行死板的教學,讓初中生死記硬背掌握知識,長此以往,大部分初中生無法跟上教師的教學進程,在單一煩躁的教學環境中,降低初中語文學習積極性,從而不利用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基于此種情況,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應該做到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齊頭并進,同時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降低初中生語文學習難度,提高初中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和參與度[1]。本文以初中語文人教版為例進行分析,如在講解《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等等這類古代詩歌時,教師可以為初中生講解營造詩人當時創作的意境,讓初中生有種身臨其將的感覺,同時在為初中生講解詩歌的意思,讓初中生感受詩歌的美、詩歌的景、詩人的情感,從而實現情感互通,另外,教師可以把古代詩歌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將詩歌編寫成流行歌曲,方便初中生學習和掌握。教師可以利用一切資源和方法,提高初中生對詩歌詞的理解。通過這種營造場景和現實結合的教學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三、了解初中生學習情況,因材施教
每個初中生都是不同的,他們具有各自的學習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高層次、中層次和低層次,每個層次的初中生有具體的學習內容,例如高層次的初中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還應該學習一些課外知識,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擴大自己的學習范圍;中層次的初中生將教師課上講解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將課后習題完成;低層次的學生要將教師畫的重點掌握[2]。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層次的初中生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標桿,激發初中生的學習激情,提高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
四、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制定公平公正的教學評定體質
教學評價體系是教師對初中生的點評,以往的教學評價體系按照初中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定。現階段,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制定公平公正的教學評價體質,不僅要評價成績,也應該對初中生進行綜合素養的評定。例如,可以以所學語文知識為基礎,開展演講比賽、寫作比賽、繪畫比賽等等,最后將初中生試卷上的分數和比賽結果相結合,從而得出最后成績,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綜合水平,還可以幫助初中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俗話說“人無完人”,每位初中生都有優點和缺點,教師通過這種方式,發現每位初中生的優點和缺點,并對優點進行合理利用,針對缺點進行提高,將其轉化成優點,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讓每位初中生都能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為祖國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受新課程改革的影響,初中語文高效課程的建立應該從學校和教師出發,全面落實國家的要求,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的要求,并建立完整的與素質教育相符的評價體系,在初中生在充滿競爭力的環境中不斷成長,同時要求教師提升自身語文知識、語文素養,從而成為中國最美教育者。
參考文獻
[1]馬霞. 淺析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C]// 2019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2019.
[2]陸永迎. 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中外交流, 2019, 026(029):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