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冉 郭翔
[摘要] 英語教學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聯系。作業作為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應當滲透跨學科融合的理念與思想。本文探討了初中英語作業跨學科融合實踐的重要性和原則,并根據學科實情設計了與語文、物理和美術相聯系的跨學科英語作業,以期為跨學科融合實踐提供依據,同時為科學的初中英語作業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 作業設計;跨學科;初中英語
為適應信息化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打破學科教學中各學科之間的壁壘,促進各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顯得十分必要。可以說,作業設計是英語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促進跨學科融合的重要切入點。2021年7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了“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1]的要求。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針對作業布置這一環節,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方式,嘗試將英語作業設計與其他科目的學習進行融合,從而有效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提升學科多元化課堂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業可以視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活動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還可延伸到課堂之外。活動應有利于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聯系。[2]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努力挖掘英語與其他科目的相似與相通之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往的課程以分科課程為主,強調學科知識自身的系統性,而如今的學習主要強調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應旨在發展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全方位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一、初中英語跨學科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作業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它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當堂所學的內容。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作業是必不可少且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環節。跨學科作業設計是對學生當前學習資源的整合,它并不是幾門科目的簡單堆砌,而是強調真正的融合。跨學科作業需要結合多學科的背景知識,調動學生多學科的思維。同時,跨學科應當主張打破學科壁壘,破除學科界限,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思維和方法等認識和解決問題。[3]目前初中英語教材的學習內容涵蓋的主題廣泛,各個單元的話題大多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因此,跨學科作業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把本學科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而且可以實現各學科之間的優勢互補。在進行初中英語作業跨學科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單元整體性原則
單元整體性原則是指跨學科融合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應基于單元話題,從而體現學習過程的漸進性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性。英語教材中的單元話題涉及各個學科,例如有關動物的單元涉及生物相關知識,有關世界各地風景名勝的單元涉及地理相關知識。教師應該在作業設計前,對單元話題進行深入解讀與分析,梳理出以單元為整體的跨學科融合主線。
從作業素材上看,“作業中使用的語言材料,如詞匯和語篇,應該圍繞單元話題”。[4]就作業形式上而言,跨學科的作業設計需要體現出學科融合的特點,如前文提到的英語與生物的跨學科作業可以是動植物的觀察日記,英語與地理的跨學科作業可以是雙語地圖等。
立足單元整體的作業設計有利于發揮作業教學評價等協同作用,并增強課時作業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提高作業安排的遞進性。
2.綜合運用性原則
綜合運用性就是學生需要綜合運用當前所學知識點來完成英語作業。同一知識點在不同科目教材中展現的形式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跨學科作業設計點,促進學生在多維度、多模態的環境中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跨學科作業設計需要利用各種學科的資源,找出各學科之間的關聯,豐富學科作業內容。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課后作業的布置也應當重視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在課后養成聽、說英語的習慣。[5]綜合運用性原則要求教師要結合當前教學的最終目標,兼顧學生當前認知水平和興趣來設計作業。例如,在七年級英語音標學習中可以結合音樂的曲調,讓學生在歌曲的聆聽、視頻的觀看、歌曲的演唱中感受英語語音語調的變化,提升語感,從而實現聽、看、說多語言技能的提升。
3.生活實踐性原則
生活實踐性指結合學生當前學習能力來設計將生活實踐與語言實踐相結合的作業。英語作業是開展英語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英語作業設計應當多嘗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結合課程所學內容設計實際情景或對話,讓學生在語言的實踐中,全面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跨學科作業設計要圍繞現實生活,創設真實性、情境性的學習,創設符合學生生活的問題,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幫助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傳統英語教學設計中,作業形式多為書面習題,其目標指向應試。作業內容是與課堂知識有關的課時作業,學生往往對于習題類作業內容習以為常,模式化地將定量的作業完成。如果學生作業完成的形式過于單一枯燥,會導致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跨學科作業遵循實踐性原則,可以改善當前書面作業內容較多、形式較為單一的現狀,讓學生用英語參與問題解決,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同時形成對作業的心理期待。
二、初中英語跨學科作業設計實例
教師在平時英語作業的布置中應當結合跨學科融合的理念進行設計,將多元學科知識融入英語作業中,促進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同時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針對初中英語作業跨學科設計的知識點選擇,本文以語文、物理和美術跨學科融合為例,分別從文科、理科和美育三方面入手進行初中英語跨學科作業設計實踐。
選擇這三門學科進行學科融合的原因是語文和英語同為語言學科,兩者的跨學科融合作業有助于學生進行中外文化比較與鑒賞,有利于人文修養的提升;而物理學科對于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在進行閱讀英語科普類讀物時提供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美術學科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觀念,使學生能充分理解美的含義,在提升英語素養的同時,促進審美情趣、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綜合發展。
1.與語文學科的跨學科作業設計案例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和實用性很強的科目。英語和語文都是語言學科,無論是學習方法還是作業形式上都有相通之處,對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文化意識、情感態度等方面提出了類似的培養要求。初中英語和語文教學中都涉及對語言文本的學習,無論是對于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還是細節的理解都可以互相借鑒。但當前初中英語教學課堂中,對英語文章的解讀大多還停留在對文章中生詞、短語以及部分長難句的翻譯或者僅僅是在文章中找出特定答案的位置,很少涉及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而初中語文課堂中對于文本的閱讀理解,更關注對其進行賞析和品味,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通過將英語作業與語文的跨學科融合,能夠幫助學生運用語文學科學習中的技能,提升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
筆者以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A poem about the seasons 中的Reading板塊作業為例,該單元的主題為四季,閱讀板塊的內容為有關四季的英語詩歌,因此筆者設計了與語文學科相關的跨學科作業,幫助學生利用語文詩歌學習中所學知識技能進行遷移,從而進一步領略英文詩歌之美。在英語教材中,無論是閱讀還是詩歌都缺少對詩歌文本的進一步解讀,教師往往以掌握新詞、語法和句型為任務目標,忽略了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因此,利用好英語作業與語文的跨學科融合是促進學生進行知識技能遷移的重要途徑。
[作業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對詩歌的押韻,意象和修辭的賞析,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能力。(2)能力目標:欣賞詩歌,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力,多角度、多元化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3)情感目標:感受英語與語文學習的相互融合和促進;感受詩歌之美;體會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與差異。
[作業內容]
(1)填詞并大聲朗讀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Dawn of Spring
Meng Haoran
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_________,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_________.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_________ ,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_________ !
(2)選詞填空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To the Tune of Tianjingsha
Ma Zhiyuan
hanging on _________ ,
croaking at dusk.
hidden past _________ ,
And below the bridge ______ running.
Down _________ ,in _________,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_________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3)感受英文詩歌與中文詩歌學習的異同點
[案例分析]上述作業設計在兼顧英語詩歌學習的同時,鞏固了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借用語文的學習方法來賞析英文詩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英語文本的深層情感內涵。英語和語文的詩歌都包含對于文本修辭、意象和押韻的賞析。第一項作業,學生通過中英文詩句的對比進行翻譯,需要學生考慮到所填單詞的詞性和形式以及前后句是否押韻,使詩歌的翻譯不但朗朗上口又能準確體現原本詩句的含義。第二項作業,旨在讓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其中形容詞的運用更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詩句用語的簡潔和精妙之處。第三項作業,學生可以開放性地對答案進行設想,能夠更進一步地體會到英語詩歌與中文詩歌在語音、語法、意象、修辭等方面的共同點及差異。詩歌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實踐可以證明,中文詩歌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英語詩歌的學習。當然英語和語文學科的融合也不僅僅局限于詩歌這一種形式,這將為今后的跨學科作業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并可以把學生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和技能運用到英語學科學習中,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成就感。
2.與物理學科的跨學科作業設計案例
初中物理學科是基礎科學課程,知識點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踐性較強,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能力的重要窗口。培養科學素養不僅是時代的召喚,也有助于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英語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語言教學本身來思考教學改革,而應該對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多做思考,做到知識運用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同步提升。將這兩個學科的作業進行適當融合,可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提高作業的質量。同時,初中英語和物理學科作業的跨學科設計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利用物理的知識去鞏固語言知識,使學生在實際生活語境中鍛煉英語知識的應用,提升對英語學科作業的好奇心和興趣。此外,英語也是傳播人類科技成果的主要載體之一,目前國際前沿科技的創新成果大部分最先在英文刊物中發表,因此用英語表達科學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幫助學生進行八年級上冊的語法復習時,筆者發現目前學生練習祈使句、比較級和最高級語法點的語境較龐雜,沒有系統性。因此,本文結合學生當前物理學科的學習內容,設計了主題為物理小孔成像的作業。該作業不但可以對近期語法知識進行鞏固性練習,也能夠讓學生對部分單詞用法進行練習,并將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亦可以理解為將英語知識用物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作業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祈使句使用的情境;掌握形容詞原級和比較級的使用。(2)能力目標: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力,多角度、多元化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3)情感目標:通過跨學科知識的應用加深對英語學科的認識,感受英語的實用性;喚起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熱愛。
[作業內容]
1.動手實踐小孔成像實驗,根據小孔成像實驗步驟填空,并對以下字母進行排序
A simple pinhole imaging experiment(小孔成像)
A. Cut a _________ of poster board.
B. _________ the white paper to get the imaging in the dark.
C. Make a small hole in the center of the board.
D. Move the board several times to _________ the data.
E. Put the candle on the left _________ of the board and make sure the candle in the center of the hole.
2.實驗結論的應用
If the white board is near the hole,the imaging is very
_________ and _________ .
If move the white board _________,the imaging become larger and not clear.
If move the white board more nearly,the imaging becomes _________ and _________ .
[案例分析]本次作業立足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對作業布置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優化,題目形式新穎,將物理知識與英語知識相互滲透和融合。學生對實驗步驟進行填空,可以練習到本階段已掌握的生詞,而不是進行單一的默寫,讓學生在語境實踐中體悟用法。對實驗步驟的填空既是實驗步驟的復現也是對各句話邏輯關系的串聯。在實驗結論的應用中,本文巧妙地將實驗結論應用到形容詞原級、比較級的知識中,學生正確地完成作業不僅需要已有的物理知識基礎,還應該熟練掌握相關的語法知識。所以,將兩門學科的知識以一種新穎的形式呈現,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的興趣,改善以往對于作業形式枯燥單一的態度。
3.與美術學科的跨學科作業設計案例
美術學科的教學重點在于推進美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情趣高雅的時代新人,這與英語學科的培養目標有相同之處。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筆者嘗試從閱讀入手,用英語手工書的方式讓學生總結歸納閱讀活動與體驗。手工書不是機械化生產的書,而是個人運用一定的手工書籍裝幀方式,如線裝、精裝等,將紙張或其他媒材裝訂成冊,形成一本可以承載閱讀信息的手工制品。手工書的內容可以是學習記錄、游記、相冊、學習手冊、票據收納等等,其豐富性可以涵蓋人們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種可以靈活表達思想的獨特手工制作形式。
以譯林版英語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Let's celebrate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節日,筆者要求學生在單元學習結束后,能夠以英語手工書的形式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節日。
[作業目標](1)知識目標:梳理關于本單元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能夠進行得體的介紹。(2)能力目標:通過搜索資料,查找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信息,能夠利用英語手工書有邏輯、有條理地進行介紹,使之具有互動性與趣味性。(3)情感目標:分析中西方節日差異,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家國情懷。
[作業內容]
1.觀看美術老師制作的手工書制作視頻,總結出手工書的基本元素(封面、目錄、頁碼、內頁、藏頁和封底)。
2.選擇想介紹的中國傳統節日,利用思維導圖,用英語標注節日的重要信息。
3.設計并繪制英語手工書,特別注意藏頁的設計(藏頁是指手工書內需要插入的隱藏頁,需要讀者翻開、抽出相關頁面,獲取閱讀信息)。
[案例分析] DIY英文手工書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任務中,完成包括裝幀鑒賞、文本撰寫、圖案設計、字體設計、立體構成等多范圍的設計內容,讓學生完整地體驗如何制作一本書的過程,其實質是英語與美術學科融合視角下探究英語語言在多模態語篇中的建構過程,感受用英語表達個人思想、形成個性作品的快樂。無論他們是“作家”“插畫師”“設計師”“手工藝人”抑或是“讀者”,都可以在DIY的過程中提升語言的創造力,樹立英語閱讀的興趣和自信。
總之,跨學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也是作為一線老師必備的素養和努力實踐的方向。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找到英語學科與其他科目融合的切入點,提升學科素養,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專業閱讀的初中英語教師科研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b/2021/08)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EB/OL]. 2021-7-24.http://www.sohu.com/a/479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代文利.課程整合視角下的跨學科作業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4]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初中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5]陳潔.核心素養下高中英語綜合作業的設計淺談[J].英語畫刊(高中版),2021(13):92-93.
[6]包豐.指向科學素養培養的科普類讀物閱讀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06):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