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倫清 趙群芳
[摘? ? 要]鄉土科學資源的開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根治鄉土情感于學生心中。而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探究興趣不高、學校支持力度不夠等因素制約著鄉土科學資源的開發。要讓科學成為一門受師生喜歡的課程,激發他們開發鄉土科學資源的動力;注重家庭、社會、兄弟學校在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中的作用;在鄉土資源開發中多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鄉土教學資源的開發可以更好地發揮鄉土科學資源的催化劑作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校園、家庭、社區、公園、田野、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到處都有科學學習資源,到處都可以作為科學學習的場所,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實驗室這些狹小的空間,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從中可以看出,小學生科學學習更大的地方是在教室以外,科學學習更多的資源是在書本以外。
一、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要注意保護鄉土味道。作為鄉鎮小學,在傳承鄉土文化、開發鄉土資源上應該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為鄉土資源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科學資源,則是小學科學教師關注的重點。《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指出,要求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以補充校內資源的不足。在鄉鎮,鄉土種植、鄉土養殖、地方特產等,這些蘊含著濃重地方特色的資源,都可以成為小學科學課程重要教育資源。
(一)豐富科學教學資源
對鄉土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師生在對家鄉的科學資源進行挖掘的同時,既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地方的自然與人文資料,為家鄉的建設出一份力。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相對于重視科學概念和原理的教材體系,鄉土科學資源的開發,可以讓學生更大程度參與到課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在進行科學課教學時,適時地選擇合適的鄉土課程資源來引導學生,不但可以使教材中的知識形象化,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印象。學生喜歡小學科學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在這門課程上可以動手參與實驗,這是與其它文化課程不一樣的地方。在鄉土科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學生參與的是與他們熟悉的日常生產生活等活動,他們用教材中學到的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發掘家鄉的科學資源,探究里面的奧秘,討論提升的方法,這樣的學以致用,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等綜合能力,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學生在自己熟悉的鄉土中,可以重溫家鄉的美麗和溫情,增強學生對家鄉資源和環境的責任感,無處不在的鄉土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使鄉土情感不知不覺中根植在學生心中。
(三)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鄉土科學資源非常豐富,包括所在區域的動植物、氣候土壤、生態景觀、物產礦藏等,要開發好這些資源,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開發本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利用鄉土科學資源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靈活的社會實踐活動,還要注重評價的運用,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梢哉f,鄉土資源的開發,可以有力地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甚至對教師角色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拓展,也會讓鄉村的小學科學教學散發獨特魅力。
二、小學科學鄉土資源利用的現狀
以筆者所在縣域的鄉鎮為例,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鄉土資源豐富。而在現實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各地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卻非常不盡如人意。
(一)師資力量不足
小學科學教師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中堅力量,在鄉鎮小學并沒有得到重視,很多學校沒有專職小學科學教師,大多是語數外教師兼任。這些教師的學科教學任務本來就不輕,基本上沒有時間來認真準備小學科學教學,這樣的小學科學課堂是沒有效率可言的。更有不少兼職教師將科學課拿過來上其他課程,不斷減少小學科學每周課時數,甚至出現平時不上課,考前背資料的教學行為。
(二)學生探究興趣不高
鄉鎮小學的學生境況大不如前,隨著農村的拆遷,大部分家長到縣城購房,孩子也隨之到縣城讀書?,F在鄉鎮小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看管,隨著手機電腦走進千家萬戶,這些孩子在沒有父母的監管下接觸電子產品,有很多沉迷其中,他們的興趣在聊天、游戲之中,而對戶外活動缺乏興致。再加上現在農業機械化,農村學生的勞動機會大大減少,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比較薄弱。對鄉土科學資源開發中需要學生主動探究的地方,學生興趣不高。
(三)學校支持力度不夠
現在很多學校把資源向語數外的主要學科傾斜,學科教師優先配置,正常情況下,不會考慮小學科學教師的配置。在績效考核、獎懲評比等環節,小學科學學科一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也就是考好考差一個樣。即使在外出培訓、優課評比等活動中,小學科學也不在學校的安排范圍,如果上級要求必須安排,那就隨便指派老師完成即可,根本沒有對小學科學學科產生重視。更不要說在學校開展小學科學活動,搞小學科學課題研究,開發小學科學鄉土資源課程了。
三、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策略
(一)多方努力,激發師生對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興趣
1.學校偏愛小學科學課程的建設,激發教師的興趣。一所學校高度重視小學科學課程,就會打造一支優秀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作為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科目,小學科學課不是哪位老師都能勝任的,它需要執教者有著一定的科學素養。這首先需要學校關注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建設,在安排小學科學教師時,要考慮教師的自身情況,并通過其中的優秀教師帶動整體教師隊伍的發展。保障小學科學的教師隊伍和教學課時穩定,專職教師隊伍一定要體現師范性,課堂不能隨意挪占。只有優秀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才有開發小學科學鄉土資源的基礎。其次,建立獎勵機制,使教師的熱情更持久。這里只談獎勵,不談獎懲,更不談建章立制,給教師一份榮譽,讓教師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小小的成就感,讓這份成就感促進教師對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喜愛持續下去,從而激發他們對鄉土資源開發的興趣。
2.教師熱愛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喜愛,直接影響著他們參與鄉土資源開發的興趣。小學科學是一門很容易讓學生喜歡的課程,之所以會出現學生不喜歡小學科學課,主要原因應該在老師,平時不上課,學生感受不到小學科學課的魅力;再加上部分教師采用講授法,不帶領學生去探究,導致學生難以愛上科學課。只要老師準備好器材,精心備好課,讓學生親歷探究的整個過程,學生很容易就愛上科學課。親歷整個探究過程并不是說,讓學生動手操作就算是經歷了整個探究過程了,而是讓學生經歷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這一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需要動手操作,也需要制定詳細的計劃,搜集詳實第一手資料,還要和同學分享,并認真傾聽他人意見。也就是說,既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等能力,還要規范學生的探究行為,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今后自主探究、課外資源開發奠定基礎。
3.學生喜愛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激發學校的興趣。陶行知先生說過,知的教育不是灌輸兒童死的知識,而是同時引起兒童的社會興趣與行動的意志。當學生喜愛上了科學探究,積極參與小學科學鄉土課程的開發,他們會在活動中不斷收獲,不斷成長。當學生喜歡上小學科學課程,他們的潛力會被不斷發掘,會在各級各類活動中嶄露頭角,成為學校的“明星”。而他們的成長也會成為學校的一張靚麗名片,從而促使學校對這門課程更加偏愛,投入更多資源,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二)注重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中“外援”的作用
學校是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大本營,教師是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主力軍,學生是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直接受益人。而我們往往會忽視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第二集團軍”,利用好他們的力量,會讓資源開發事半功倍。
1.家庭力量是“主力外援”。 家庭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常駐教師。在參與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路上,學生必然離不開家長的助力,在家校聯手的前提下,鄉土科學資源的開發進度和利用率才能提高。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鄉土資源的開發更需要家長的配合,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開發科學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在開發農植類鄉土資源時,以綠豆種植為例,許多家庭都可以開展此項活動。在選擇種子、土壤開墾、播種、間苗除草、病蟲管理、收割晾曬、儲存管理等環節上,有了家長的指導,學生不會忘記自己要進行的活動;而有了家長的講解,學生會盡快適應并掌握相關技術,為課程的開發提供第一手資料。而整個過程中的拍照留存、防病除蟲等工作,大多數學生離不開家長的指導與參與。
2.社會力量是“王牌外援”。 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都是集中在校外,是在當地社會上的,可能是在村落中,可能是在家庭作坊中,可能是在政府機構中。而在開發鄉土資源時是避不開這些資源所在地的,這就需要我們與社會力量達成共識,共同開發。在開發綠豆餅制作的鄉土資源課程時,我們和綠豆餅制作工廠提前聯系,和工廠協商達成合作協議,使工廠成為學校的課外實踐基地;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綠豆餅制作工廠,親眼看到綠豆經過浸泡、搓、磨糊、滴鏊、煎制等數道工序,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工廠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學生動手參與整個流程的制作,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探究的快樂;回到學校,教師指導學生對制作流程進行資料整理,然后進行反思:每個環節的作用是什么,是否可以在制作中進行創新等。當第二次、第三次進入工廠操作,和技術人員交流時,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會得到更大滿足。
3.兄弟學校是“優質外援”。在鄉土課程資源開發這條道路上,有很多學校在進行著,有不少學校已經走到了前列,取得了寶貴的經驗。而我們在鄉土科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如果還是埋頭苦干,不抬頭看路,必將如閉門造車,不但開發進程緩慢,還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向這些走在資源開發前列的優質學校學習,學習他們鄉土資源開發策略,學習他們鄉土資源開發的途徑,這些兄弟學校已有的經驗,可以讓本校的鄉土資源開發少走彎路。
(三)在鄉土資源開發中利用現代科技
在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教師既需要帶領學生親歷整個過程,也需要帶著學生整理過程性資料。而在這整個過程中,利用手機、電腦、攝像機等設備,會讓鄉土科學資源的開發更有效率。
1.用照片制作實踐過程。在鄉土資源開發過程中,最常用到的就是用照片保存鄉土資源。手機的普及,讓拍照成了一件簡單的事,不論師生都可以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使用。在鄉土科學資源開發過程中,有些產品的制作過程就可以用照片來采集,如在綠豆餅制作過程中,要涉及浸泡、搓、磨糊、滴鏊、煎制等工序,沒見到的學生不一定知道,更不會理解,而到現場觀摩更是受到場地、安全、時間等因素的限制。我們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利用圖片拍下每道工序,再加上文字說明,學生看到這些資料,很容易對綠豆餅制作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用影像記錄操作要點。照片的記錄,用在風景、實物、人物等方面比較實用,而在記錄一些工藝制作、人物采訪、農植栽培等方面,影像記錄則占有優勢。綠豆餅制作的過程中,綠豆糊滴鏊這個環節,手法的運用很重要,只靠圖片和文字說明,很難弄明白。如果用攝像機錄下手藝人的操作,再配上聲音說明,學生對這一操作方法就會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對接下來的實踐操作也會有很大幫助。
3.用電腦模擬實景探究。通過情景模擬、3D場景再現等科技手段,可以將情景、場景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用在鄉土資源開發上可以將手工藝品數字化,在電腦上對手工藝品進行設計,然后再在生活中制作出來,這種帶有實景性質的探究,會讓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更高。
鄉村科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作為農村小學科學鄉土資源開發的主力軍,教師要根據學校所在地的鄉土資源情況,用心做好鄉土教學資源的開發工作,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好這些鄉土科學資源,更好地發揮鄉土科學資源的催化劑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62.
[2]楊曉琴,楊慶玉.民族地區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藏族地區小學科學課程有效實施研究”系列論文之二[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2):96-97.
[3]武變文.利用鄉土資源、自制材料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開展山區幼兒實踐活動的策略研討[J].科幻畫報,2020(11):127.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