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爾銘
摘要:在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建構的歷史變遷中,教育界曾嘗試過多種不同的高等學校系統模式。民國初期頒行的“壬子癸丑學制”保留了清末大學、專門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并立的高等學校系統,然而民國中期“壬戌學制”的出臺導致了專門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逐漸與大學相混同,直至民國后期“戊辰學制”頒行后??茖W校取代專門學校和師范學院的出現,才使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避免了消失的命運。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建構的歷史進程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應當獨立設置,而不是與高等普通教育混合設置??疾烀駠鴷r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問題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可供當代中國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作為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歷史變遷
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22)02-0008-06
所謂學校系統,基本內涵就是一個國家內各級各類學校之間如何進行組織銜接。學校系統的建構能夠指導和規范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占據著系統頂端的高等學校部分尤為引人注目。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系統建構歷史變遷中的關鍵階段,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是一個較為紛繁復雜的過程,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本文試圖考察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建構的歷史變遷問題,為學界深入研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其他相關問題提供幫助。
一、民國初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
晚清新政時頒行的“壬寅癸卯學制”,建構了一個與中國傳統書院體系不同的新式高等學校系統。這個系統將高等學校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了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性質的大學堂豫備科(高等學堂)、分科大學堂、通儒院、仕學館、進士館和譯學館,第二類包括了師范教育(Normal Education)性質的優級師范學堂、師范館和實業教員講習所,第三類則包括了職業教育(Occupational Education)性質的大學堂實科和高等實業學堂[1]。民國成立以后,如何改革清末遺留的高等學校系統成了教育界的重要議題。1912年7月,由蔡元培主持的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以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關于學校系統的相關決議內容為基礎,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了新的學校系統[2]87-88。新的學校系統公布以后,教育部又陸續于1912年至1913年間補充頒布了各種學校令和學校規程,“與前項系統各有出入,綜合起來又成一個系統”[3]。由于1912年為農歷壬子年,1913年為農歷癸丑年,因此,這個綜合的學校系統依舊例稱之為“壬子癸丑學制”。按照“壬子癸丑學制”的規定,高等學校系統包括了大學、高等師范學校和專門學校三類,各有不同的職能[4]。
大學承擔著高等學校系統中的普通教育職能,可以分為預科、本科和大學院三個層級。作為高等普通教育的最低層級,大學預科“學生入學資格,須在中學校畢業,或經試驗有同等學力者”[5]34。大學預科生修滿三年學業后,“試驗及格,授以畢業證書,升入本科”[5]34。大學本科是高等普通教育的中間層級,“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各科學生入學資格,須在預科畢業,或經試驗有同等學力者”,修業年限為三至四年,學科設置“分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醫科、農科、工科”[5]34。由于其時主政教育的蔡元培認為“文理學也”“法商農醫工術也”“以學為基本,術為支干”[6]452,因此,要求“大學以文理二科為主,須合于左列各款之一,方得名為大學:一、文理二科并設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三、理科兼醫農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5]34。另外,“大學為研究學術之蘊奧,設大學院”[5]34。大學院生不設固定的修業年限,“入院之資格,為各科畢業生或經試驗有同等學力者”[5]34。由于“大學院為大學教授與學生極深研究之所”[7]19,因此,分為哲學院、史學院、植物學院等,“各以其所研究至專門學名之”[7]19,屬于高等普通教育中的最高層級。
高等師范學校承擔著高等學校系統中的師范教育職能,“以造就中學校、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8],分為預科、本科和研究科三個層級,另設有程度略低于本科的專修科和選科兩種。高等師范學校預科修業年限一年,入學資格范圍定為“在師范學校畢業,或與有同等學力者”,主要學習“倫理學、國文、英語、數學、論理學、圖畫、樂歌、體操”[9]137-139。高等師范學校預科畢業后,可升入修業年限為三年的本科。高等師范學校本科對照中學校和師范學校的教學內容,“分為國文部、英語部、歷史地理部、數學物理部、物理化學部、博物部”[9]137。而與大學院從事高深科目研究不同,招收本科畢業生的高等師范學校研究科只是“就本科各部擇二、三科目研究之”[9]137,修業年限為一年或兩年。同時,高等師范學校還可以在“師范學校及中學校某科教員缺乏時”[9]138設立專修科,其入學資格與預科相同,修業年限為兩年或三年。另外,高等師范學校還得為“愿充師范學校及中學校教員者”[9]138設立選科,修業年限為兩年以上、三年以下。
專門學校承擔著高等學校系統中的職業教育職能,“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10]50,也分為預科、本科和研究科三個層級,另附設有程度略低于本科的專修科。專門學校依據不同的性質,可分為“法政專門學校、醫藥專門學校、藥學專門學校、農業專門學校、工業專門學校、商業專門學校、美術專門學校、音樂專門學校、商船專門學校、外國語專門學?!盵10]50。按照“壬子癸丑學制”的規定,專門學校除本科外還設有預科和研究科。專門學校預科入學資格與大學預科同,專為本科輸送生源;研究科招收本科畢業者,主要任務是對本科相關科目實施進一步研究。另外,教育部為推進專門學校之發展,曾于1918年10月在北京召開過一次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會上,福建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所建議的《專門以上學校附設專修科案》得到大家認可[11],因此,教育部于1919年4月又決定在“各專門以上學校附設專修科”[12]。
“壬子癸丑學制”出臺以后,高等學校系統進行了重新建構。清末興辦的高等學堂和大學豫備科過渡為大學預科;分科大學堂中的經學科大學被取消,文學科大學、格致科大學、政法科大學、商科大學、醫科大學、農科大學和工科大學分別過渡為大學本科中的文、理、法、商、醫、農、工各科;通儒院過渡為大學院;優級師范學堂過渡為高等師范學校;大學堂實科和高等實業學堂過渡為專門學校;其余的仕學館、師范館、進士館、譯學館和實業教員講習所,或已隨時代變遷而消失,或已改制為大學或高等師范學校。民國初期的高等學校系統雖然將高等師范學校和專門學校的地位從相當于大學預科程度提升為大致相當于大學本科的程度,但其基本架構仍然實行預科——本科——大學院(研究科)三段制,與清末的高等學校系統相比變化不大[13]212。
二、民國中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
“壬子癸丑學制”頒行以后,教育界以其多有弊端而屢次動議改革學制。該學制出臺后不久,就有學者認為大學和專門學校性質相近,兩者區別不過在于科目多寡而已,“則所謂專門學校者,固分大學之一科以成之”[14]。這種認為大學與專門學校區別不大的想法,與后來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不謀而合。1917年1月,蔡元培在教育部召開的國立高等學校校務討論會提出,“大學專設文、理兩科”“其法、醫、農、工、商五科,別為獨立之大學”“其名為法科大學、醫科大學等”[15]25,因此,“農、工、醫等專門學校,均當為改組大學之準備”[15]26。蔡元培的意見“得校務討論會全體之贊同”[6]452,教育部為此在同年9月以《修正大學令》對此進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大學令》規定,大學仍設文、理、法、商、醫、農、工各科,“設二科以上者得稱為大學”“其但設一科者稱為某科大學”[16]。該項規定的出臺,使得高等學校系統中大學和專門學校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起來。
1921年10月,當時在國內有著巨大影響的民間教育團體——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廣州召開了專門研究學校系統問題的第七次年會。在這次年會上,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了《學制系統草案》,并通告各省區教育會和各高等教育機關征詢意見。由于當時廣州地區政權控制在國民黨手中,《學制系統草案》并沒有送交北京的教育部。1922年9月,教育部又自行召開學制會議并通過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同年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濟南召開了第八次年會。此次年會在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七次年會《學制系統草案》和學制會議《學校系統改革案》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學校系統案》?!秾W校系統案》送交教育部后稍作文字修改,即由大總統黎元洪于11月1日以《學校系統改革案》名義公布。因該年為農歷壬戌年,學界據舊例稱之為“壬戌學制”。與“壬子癸丑學制”不同,“壬戌學制”中的高等學校系統只分為大學和專門學校兩個類別[17]1。
在高等學校系統中同時承擔普通教育和師范教育職能的大學分為大學校(本科)和大學院兩個層級,另附設程度略低于本科的專修科。大學校為本科,招收高級中學畢業生,修業年限在四至六年之間,“各科得按其性質之繁簡,于此限度內斟酌定之”[17]3。其中,“醫科大學校及法科大學校修業年限至少五年”“師范大學校修業年限四年”[17]3。大學校“設數科或一科均可,其單設一科者稱某科大學校,如醫科大學校、法科大學校之類”[17]3。大學院則“為大學畢業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無定”[17]4。另外,大學校“得附設專修科,修業年限不等,凡志愿修習某種學術或職業而有相當程度者入之”[17]4。特別是“為補充初級中學教員之不足,得設二年之師范專修科,附設于大學校教育科或師范大學?!薄耙嗟迷O于師范學?;蚋呒壷袑W,收受師范學校及高級中學畢業生”[17]4。同時,“壬戌學制”還規定,“因學科及地方特別情形得設專門學校”[17]4。在高等學校系統中承擔職業教育職能的專門學校只有本科一個層級,另附設程度略低于本科的專修科。專門學校的本科由“高級中學畢業生入之,修業年限三年以上,年限與大學校同者待遇亦同”[17]4,附設專修科的程度則與大學校專修科相同。
與民國初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相比,民國中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有很大的變化:
就層級方面而言,這一時期高等學校系統的最大變化就是預科的廢止。清末民初新式高等學校系統初建之時,高等學校難以馬上招收到符合要求的學生。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高等學校招不到合格學生的情況已得到改變?!叭尚鐚W制”為此廢止了所有高等學校的預科,高等學校不再承擔中等教育的任務,從而減輕了高等教育的負擔。這與當時世界各國“提高中學程度”“不設大學預科”[18]的潮流也是相吻合的。在預科廢止的同時,原有高等師范學校和專門學校的研究科也被取消,其本科后教育統一由大學院承擔,高等學校系統由原有的預科——本科——大學院(研究科)的完整三段制變為了另外附設專修科的本科——大學院的變相三段制。
就類別方面而言,這一時期高等學校系統允許單科大學的存在,使得大學與其他類別高等學校出現趨同傾向。原先在高等學校系統中承擔師范教育職能的高等師范學校已經在“壬戌學制”中消失,“依舊制設立之高等師范學校,應于相當時期內提高程度,收受高級中學畢業生,修業年限四年,稱為師范大學?!盵17]4,使得高等師范教育完全納入了大學系統中。而“依舊制設立之專門學校應于相當時期內提高程度收受高級中學畢業生”[17]4,進一步模糊了1917年《修正大學令》以來大學和專門學校的差異。正因如此,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教育界掀起了一場“高師改大”和“高專改大”的風潮,“各專門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多升格改為大學或師范大學”[19],致使高等師范學校全部消失,專門學校的數量亦大幅度減少。
三、民國后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對學校系統進行改革的意圖一直存在。1928年5月,蔡元培主持的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了《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20]93-96。該整理案仍然以“壬戌學制”為基礎,但在技術上進行了相應的補充和改進。1929年7月,國民政府頒布了《大學組織法》和《專科學校組織法》,作為深化《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的指導。1929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學規程》和《??茖W校規程》。1931年3月,教育部又重新公布了《修正專科學校規程》。1931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根據這一系列法令,高等學校系統分為了大學(獨立學院)和??茖W校兩類。依據這一系列法令建構的學校系統,依照舊例稱為“戊辰學制”。
根據《大學組織法》和《大學規程》的規定,在高等學校系統中承擔普通教育職能的大學分為本科和研究院(所)兩個層級,并附設程度略低于本科的專修科。大學本科“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21]為宗旨,“入學資格須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或同等學校畢業經入學試驗及格者”[22]84,修業年限為四至五年。大學“分為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學院”“凡具備三學院以上者始得稱為大學,不合上項條件者為獨立學院,得分兩科”[22]84。同時,“大學為招收大學本科畢業生,研究高深學術,并供給教員研究便利起見,得依大學組織法第八條之規定,設研究院”“獨立學院得準照本規程各條之規定設置研究所”[23]6。大學研究院分設文科、理科、法科、教育、農科、工科、商科和醫科研究所,“凡具備三研究所以上,始得稱研究院”[23]6。另外,“大學各學院及獨立學院各科得分別附設師范、體育、市政、家政、美術、新聞學、圖書館學、醫學、藥學及公共衛生等專修科”,“入學資格須在高級中學或同等學校畢業經入學試驗合格者”,“修業年限為二年或三年,但醫學專修科于三年課目修業后須再實習一年”[22]90。
依據《專科學校組織法》和《??茖W校規程》的規定,在高等學校系統中承擔職業教育職能的專科學校不區分層級。??茖W?!耙越淌趹每茖W養成技術人才”[24]116-117為宗旨,“入學資格須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中學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經入學試驗合格者”,“修業年限為二年或三年”[24]117。專科學校分為甲、乙、丙、丁四類:甲類包括有礦冶、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河海工程、建筑、測量、紡織、染色、造紙、制革、陶業、造船、飛機和其他關于工業之??茖W校,其中設兩種以上??普呖梢苑Q為工業??茖W校;乙類包括有農藝、森林、獸醫、園藝、蠶桑、畜牧、水產和其他關于農業之??茖W校,其中設兩種以上??普呖梢苑Q為農業??茖W校;丙類包括有銀行、保險、會計、統計、交通管理、國際貿易、稅務、鹽務和其他關于商業之??茖W校,其中設兩種以上專科者可以稱為商業??茖W校;丁類包括有醫科、藥學、藝術、音樂、體育、圖書館、商船和其他不屬于甲、乙、丙三類之??茖W校[25]。
盡管直到1936年仍然有北平師范大學和河北女子師范學院的存在[13]229,但獨立的師范大學已經從《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頒布伊始就在政策體系中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學和獨立學院中的教育學院或教育系,只有“為補充初級中學教員之不足,得設二年之師范專修科,附設于大學教育學院,收受高級中學及師范學校畢業生”[20]93。大學和獨立學院中的教育學院或教育系不直接以培養中等學校教師為目的,其政策導向并不利于獨立性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從而影響了這一時期中等學校師資的培養,遭到了許多學者的抨擊[26]。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教育部先后于1938年8月和1942年8月公布了《師范學院規程》和《修正師范學院規程》,使這一時期的高等學校系統又重新增加了專門的師范學院類別。
按照《師范學院規程》的規定,在高等學校系統中承擔師范教育職能的師范學院分為專修科、本科兩個層級,并另附設師范研究所。“以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養成中等學校之健全師資為目的”的師范學院,“單獨設立或于大學中設置之得分男女兩部并得籌設女子師范學院”,“入學資格須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級中學或同等學校畢業生經入學試驗及格者”[27]10。師范學院專修科“修業年限三年期滿考試及格并經教育部覆核無異者由院校授予畢業證書”[27]10,本科“修業年限五年期滿考試及格并經教育部覆核無異者由院校授予學士學位”[27]10。同時,師范學院“得附設師范研究所招收師范學院畢業具有研究興趣或大學其他院系畢業有兩年以上教學經驗之中等學校教員,研究期限二年,期滿經碩士學位考試及格者授予教育碩士學位”[27]11。
為了擴大中小學師資數量,師范學院還開辟其他途徑進入本科和專修科作為補充途徑:首先,師范學院“得設第二部,招收大學其他學院性質相同學系畢業生,授以一年之專業訓練期滿考試及格經教育部覆核無異者由院校授予畢業證書”[27]11,其程度與本科相等;其次,師范學院“得設職業師資科,招收??茖W校畢業生授以一年之專業訓練期滿考試及格經教育部覆核無異者由院校授予畢業證書”[27]11,其程度與專修科相等;再次,師范學院“得附設初級部,招收高級中學或同等學校畢業生,予以三年之學科及專業訓練期滿考試及格經教育部覆核無異者由院校授予畢業證書”[27]11,其程度也與專修科相等。另外,師范學院還可以開設高級中學、初級中學和小學教員進修班,供在職教員進修學習,發給進修證明書[27]11-12。
民國后期各種相關組織法和規程的出臺,彌補了民國中期高等學校系統的不足之處。經過調整后,專科學校代替了有意向大學轉型的專門學校,獨立的師范教育也重新出現在高等學校系統中。為了改變民國中期高等學校系統建構不盡合理的情況,國民政府在這一時期重新建構了一個包括大學、專科學校和師范學院的高等學校系統。盡管后來國民政府和教育部曾數次修改相關法規,但這個高等學校系統基本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四、余論
自“壬子癸丑學制”的頒行開始,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就處在不斷更迭的過程當中。學校系統的建構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基礎,對于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尤為重要。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明確了高等學校的類型、層次和學習年限,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層面的規范和保證。正是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使得民國時期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根據1948年的相關統計數據,當時有國立大學32所(其中師范大學1所)、私立大學27所,涉及京、平、穗、鎬、滬、浙、皖、贛、湘、鄂、渝、川、津、膠、豫、晉、甘、閩、桂、貴、滇、沈、臺、吉、魯、蘇等26地;國立獨立學院22所(其中師范學院9所),省立獨立學院26所(其中師范學院5所),私立獨立學院31所,遍及湘、鄂、桂、貴、滇、甘、渝、吉、蘇、滬、贛、沈、川、冀、鎬、陜、平、皖、鄂、津、閩、穗、臺、新、魯、浙、京、豫、粵、港等30地;國立??茖W校22所(其中師范??茖W校4所),省立??茖W校36所(其中師范??茖W校7所),私立??茖W校22所,遍布京、平、浙、滬、閩、渝、川、甘、康、鄂、津、遼、蘇、贛、湘、晉、鎬、桂、穗、粵、滇、豫、皖、沈、臺、寧、陜等27地[28]。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不僅直接為國家和行業培養了數量眾多的人才,更間接推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在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也存在某些問題。雖然教育界試圖通過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給高等教育帶來一個美好的前景,但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實際發展顯然難與此相匹配。受制于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與高等普通教育混合設置的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在中國呈現出水土不服的現象,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更能夠適應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實際需要?!叭勺庸锍髮W制”沒有明確區分大學和專門學校培養目標,使得兩者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叭尚鐚W制”不僅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反而允許單科性大學的存在,由此引致高等師范學校的消失和專門學校數量的迅速減少。好在“戊辰學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修正,??茖W校代替專門學校和師范學院的出現解決了高等學校系統建構不合理的狀況??偠灾?,民國時期的高等學校系統在制度設計上依然有待繼續改進。
我們今天在發展高等教育的時候,如何建構一個合理的高等學校系統值得深入探討。民國時期的教育界希望在高等教育領域能夠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為此不斷進行高等學校系統建構的理論思考并付諸實踐。在民國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過程中,既有許多經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也有許多不應重蹈覆轍的教訓。當代中國高等學校系統建構時所面臨的問題與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建構時所面臨的問題有相似情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的綜合性大學與專業院校、師范院校并立的高等學校系統隨著高校合并風潮已經被打破,專業院校和師范院校紛紛合并成綜合性大學。借鑒民國時期高等學校系統建構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當代中國高等學校系統的建構會有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陶知行.癸卯學制系統圖(1903)[J].新教育,1922,4(2):249.
[2]教育部公布學校系統[G]//教育部總務廳文書科.教育法規匯編.北京:教育部總務廳文書科,1919:87-88.
[3]陳青之.中國教育史: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703.
[4]陶知行.壬子癸丑學制系統圖:民國元年至二年1912—1913[J].新教育,1922,4(2):250.
[5]教育部公布大學令[J].教育雜志,1913,4(10).
[6]蔡元培.讀周春岳君《大學改制之商榷》[J].新青年,1918,4(5).
[7]教育部公布大學規程[J].教育雜志,1913,5(1).
[8]教育部公布師范教育令[J].教育雜志,1912,4(8):22.
[9]教育部制定高等師范學校規程[J].政府公報分類匯編,1915(13).
[10]教育部訂定專門學校令[J].政府公布分類匯編,1915(13).
[11]1918年10月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事項[G]//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62.
[12]令各農工商醫專門學校校長[J].教育公報,1919,6(6):9.
[13]袁征.學校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莊啟.論實業學校令與專門學校令議決案[J].教育雜志,1912,4(7):148-149.
[15]大學改制之事實及理由[J].教育雜志,1917,9(10).
[16]修正大學令[J].教育雜志,1917,9(12):17.
[17]學校系統改革案(教令第二十三號)[J].教育公報,1922,9(10).
[18]金曾澄.廣東提出學制系統草案之經過及其成立[J].新教育,1922,4(2):180.
[19]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489.
[20]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G]//中華民國大學院.全國教育會議報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21]大學組織法[J].立法院公報,1929(8):123.
[22]大學規程(十八年八月十四日本部公布)[J].教育部公報,1929,1(9).
[23]大學研究院暫行組織規程[J].中央周報,1934(313).
[24]專科學校組織法(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政府公布)[J].教育部公報,1929,1(8).
[25]??茖W校規程[J].教育部公報,1929,1(9):102-105.
[26]孫邦華,姜文.20世紀二三十年代高師改大運動的偏誤與糾正[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9-67.
[27]師范學院規程(教育部第四三七八號部令公布)(二七、八、十)[J].教育部公報,1938,10(8).
[28]蔣致遠.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鑒[M].臺北:宗青圖書公司,1980:519-527.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tried many different models. Renzi-Guichou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retained the system of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schools and higher normal schools which emerg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the introduction of Renxu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middle Republic of China led to the gradual mixture of specialized schools and higher normal schools with universities. It was not until Wuchen educational system was promulgated in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when specialized schools were replaced by vocational school and the emergence of normal colleg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escaped from disappearanc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dicated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normal education should be set up independently instead of the fusion with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chool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istorical changes
(責任編輯:楊波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