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摘 要:為了探究侗戲的傳承和保護對策,本文首先闡述侗戲的內涵,分析當前侗戲發展現狀,發現:侗戲可以引發群眾的情感共鳴,蘊含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仍然面臨著宣傳力度不夠、專業人才短缺、傳承模式單一等發展困境。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關部門應該依托新媒體傳播方式,創新傳播途徑,推進文創非遺路線,為侗族戲曲文化傳承賦能。
關鍵詞:侗戲;傳承;保護;現狀;對策
侗戲是我縣獲得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展示侗族人民生活風貌,并且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傳承并保護侗戲文化資源,可以豐富人們精神世界,激發民族情感,將民間藝術瑰寶發揚光大。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工作困境,使得侗戲魅力不能充分發掘,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創新工作形式,優化保護方法,使得侗戲得以傳承和發揚。
1 侗戲的內涵
侗戲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貴州黎平縣的傳統戲劇[1]。具有濃郁的侗族特色,為群眾喜聞樂見,整個戲曲演繹中語言生動,并且全部用侗語對白演唱,與音樂緊緊吻合,清晰明快,可以引起侗族觀眾的共鳴,主要曲調有平板和哀腔,前有引子,后有淚調,同時在花旦和丑角中還會融入到民間曲調。侗戲樂隊主要以打擊樂和管弦樂器為主,表演形式具有一定二人轉、二人臺性質,不注重做打念功,更加注重的是唱腔內容。如今在中國的戲劇史中,侗戲因為其基本特征和豐富的內容,已經被載入史冊,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并且為侗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2 侗戲的現狀
侗戲表演中蘊含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但是在侗戲傳承和保護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劇團、戲社宣傳力度不夠
部分傳承人藝術審美不高,并且學習者和愛好者數量逐年遞減,年輕的傳承者較少,甚至部分青年愛好者對侗戲的長遠發展不看好,很難靜下心來認真學習。
2.2侗戲的非遺傳承模式較為單一
相關部門難以將該種戲曲文化與其他劇目精品展開合作,不能充分利用博物館、藝術館資源,打造非遺路線,增設文旅新高地,因此侗戲難以得到傳承和發揚。
2.3專業人才短缺
部分老人、專家學者、業余愛好者,在學習和教授侗戲時,仍然以口頭教授為主要方法,多數演員和戲師并沒有接受專業教育的機會,也無法開展系統性的學習, 因此侗戲文化難以傳承。
3 侗戲的傳承與保護對策
3.1依托新媒體傳播方式,擴大受眾范圍
在電子信息技術不斷加速發展的當下,相關部門應該利用新媒體技術,使得侗戲藝術傳承跟進時代步伐,向更高層次進行轉變,革新傳統發展模式,而是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勇于嘗試,拓展傳播渠道,借助線上展演,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使民眾接受戲曲并且熱愛戲曲。經過戲曲專家協會的指導,讓專業演員和戲迷之間通過微信群、QQ群等方式進行聯絡,也可以通過網絡新形式,開展文藝志愿者服務活動,貼近群眾、走進群眾。拓寬愛好者年齡層,滿足年輕群體喜好,將傳統文化與網絡科技相連接,打造網絡演唱會、線上戲曲課堂、云鑒賞等模式,將侗戲文化發揚光大。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依托微信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對演出信息、侗戲戲曲知識、經典唱段進行討論,提高侗戲愛好者藝術水平,從而進一步傳承并弘揚侗戲文化。
3.2借助“傳統文化+”方法,推進文創非遺路線
“傳統文化+”就是指將傳統文化和其他產業相結合,提升傳統戲曲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2]。比如可以將侗戲和旅游相結合,打造極具魅力的文化旅游體驗,全面實施文化賦能行動,以旅彰文、以文塑旅,實現文旅融合,使得侗戲文化活起來。相關部門應該利用侗戲文化打造文旅劇目精品,將侗戲文化推向新的戰略制高點。同時也可以將傳統侗戲進行改編和二次創造,將新時期時代發展變化、地域資源、新型文化資源優勢,注入到侗戲作品中,實現旅游資源和戲曲文化的相輔相成,激發侗戲衍生出更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此外,當地文化館、劇團應該與博物館、學校、文聯展開合作,全面打造更加富有侗族特色、侗戲特點的文創產品,比如手辦、紀念章等,或者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內設置關于侗戲文化的專區,通過照片、視頻、相關劇目,讓參觀者、游覽者見證侗戲文化的發展歷程和演變趨勢,具有一定的科普教育意義,致力于開發精品研學體驗路線,最終實現侗戲文化的發揚光大。
3.3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侗戲賦予更多發展價值
每位戲曲從業者都應該思考“侗戲文化傳承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應該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們對侗戲文化的興趣,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將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相結合,培養更多的戲曲人才。同時專業戲曲社和劇團應該與多個機構之間構建幫扶模式[3]。比如可以利用“以院帶團”方式,與該地區各大高校(音樂學院、戲曲學院、話劇院等)展開合作,進一步推動戲曲創作和民間侗戲劇團的發展和繁榮,為廣大學員帶來精品課程,也可以邀請高校專業侗戲表演老師,為愛好者、學習者舉辦講座,或者通過現場采風的形式激發學員創作靈感,打造劇院、戲院、高校三贏局面,最終實現文化市場的良性循環,從而為侗戲保護和傳承提供發展方向。
4 結束語
針對當前侗戲文化傳承所面臨的發展困境,相關部門應該采取針對性措施,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勇于嘗試,拓展傳播渠道,利用侗戲文化打造文旅劇目精品,將侗戲文化推向新的戰略制高點,著力培養侗戲傳承人,最終實現侗戲市場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韋茈伊,楊丹妮,吳美蓮.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傳承保護的文化治理經驗——以廣西三江侗戲為例[J].歌海,2021(05):79-84.
[2]龍昭寶.歌謠傳唱與戲劇表演:侗族文學遺產《珠郎娘美》的經典化路徑——兼談民間文學經典的要素[J].多彩貴州文化學刊,2020(00):132-148.
[3]蔡溢,楊洋,殷紅梅.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旅游村寨居民地方依戀的影響關系及機理分析——基于貴州肇興侗寨和西江苗寨的對比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20(05):156-162.9851C5C4-8BA9-483D-AB45-3B038525D3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