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雙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提問的誤區,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深研教材,備實學生,創設寬松的問題情境,順學而導,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教學策略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尤其重要。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特點出發探究提問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不斷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良好思維的提升,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分析
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提問較為頻繁,學生消化的時間和發揮想象的空間不夠,頻繁地提問致使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失去興趣,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教師在提問時過于注重提問的形式,而缺少問題的針對性和銜接性,導致提問失去目的性。
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1. 深研教材,積極探究敢發問
深研教材,要求教師不僅要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進行深入研究,還要對教材的編排特點、前后銜接、文本內容等進行深入解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特點和學段特點,深研教材中每個模塊的內容及其前后銜接,吃透教材。在此基礎上,精心預設符合學生實際的、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問題。課堂上,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積極探究,鼓起想“問”、敢“問”的勇氣,讓學生保持對提問的敏銳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口算除法”時,學生通過例題的引導和“做一做”的練習,理解了算理后,教師出示“84 ÷ 6”讓學生解答。學生通過動手分小棒的環節,初步探明算法:把84分成60和24,先算60 ÷ 6 = 10,再算24 ÷ 6 = 4,最后算10 + 4 = 14。此時,學生提出疑問:怎么知道要把84分成60和24,為什么不分成80和4,或者70和14呢?教師也問道:是??!這是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全體學生因疑而進入思考。通過互動討論,一名學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分成60和24,它們除以4都沒有余數。教師看了看其他學生,再次發問:有不同的看法嗎?另一名學生說:我認為分成80和4也可以。教師追問:那怎么算呢?學生回答:80 ÷ 6 = 13……2,把剩下的2與4相加等于6,6 ÷ 6 = 1,13 + 1 = 14。課堂上,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不同發展,善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存疑想“問”、有疑則“問”,并敢于提“問”。在發問、解疑的過程中,體會到“問”的情趣和快樂,進而促進學生不斷發現問題,養成大膽提問的習慣。
2. 備實學生,創造條件會提問
如果說深研教材是有效提問的基礎,那么,教師課前對學生學情的了解,便是實現課堂有效提問的關鍵。只有充分了解每名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才能把控課堂的走向,有的放矢地預設有針對性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條件,抓住時機順學而導,引導學生抓住認知的轉折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的焦點等發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材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用轉化思想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來推導面積公式的過程。教師根據課前預習的情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思考:(1)想一想,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能與梯形的哪些要素有關?(2)根據學過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推導過程,你認為梯形面積應該怎樣得到?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3)你是怎樣做到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轉化前后,面積與各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根據這些聯系,怎樣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這些邏輯清晰的問題引領學生抓住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層層設疑、解疑,幫助學生理解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在有效提升思維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了從何處入手提出有效的問題,進而讓學生明白抓住重點和難點問題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提問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有效接受。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問時,要告訴學生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重點和難點來思考與質疑,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如是否抓住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要解決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從而讓問題成為啟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動力,引領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新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留足時空,善提問題落實處
問題設置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抓住提出問題的時機,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還要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在數學課堂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給數學課堂帶來別樣的精彩。
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通過激發學生去探究、猜想、發現、論證,構建一個有序的學習過程,即“孕育問題—解決問題—再生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引導學生從預習中尋找問題,從引入新知中尋找問題,從探究中尋找問題,在總結中尋找問題,從練習題中尋找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互動中通過探究解決問題。教師要實時巡視指導,實時把控學生探究的情況。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學生再生新的問題時要立刻引導探究。如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已經完成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要引導學生匯報探究結果,充分利用課堂上寶貴的時間,把提問的目的落到實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學習基礎,探究素養實施,探究能力培養教育,并借助探究意識的培養、探究技巧的訓練和探究思維的梳理,逐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探究能力和素養。
基金項目:仙游縣中小學2020年度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專項課題——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研究(JCKT2018)。
參考文獻:
[1]楊佳亭. 淺談小學數學中“問”的藝術[J]. 軟件(教育現代化),2015(1).
[2]韓君. 課堂上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J].寧夏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