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欽

【摘要】關于互助共同體對班級管理或者學科教學的方面的研究,已經有比較多的文章發表。本文結合我校在這方面的有益探索,著重從分組原則的進一步科學化,規則制定的進一步合理化,評價方式的創新,以及激勵方式的創新等方面,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梢哉f是3.0升級版的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高效;互助共同體;中小學班級管理
互助共同體是指在中小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以互助共同體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交流、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對互助共同體進行統一的評價,激發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合作,互相影響,培養良好的策略和習慣,培養良好的品質,從而達到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增強班級凝聚力的作用。從收集資料的結果來看,很多學校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將結合我校在這方面的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成功的做法,進一步探討這一形式對形成良好班集體所發揮的作用。
一、理論依據
第一,根據積極教育的理論成果,人際關系是一個人生活的核心。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彼此需要,人類的歸屬感需要在人際關系中尋找。積極的人際關系可以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根據丹尼爾戈爾曼教授的發現,人際關系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人們的大腦,也就是說人際關系可以影響神經細胞的形狀、大小、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點。互助共同體的建設正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有效載體。在小組內部通過一系列的有效的訓練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關系,小組外部的合作經驗分享又幫助他們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尋找到新的伙伴。
第二,根據青島日報2016年1月份的研究報告,同伴關系+學習困擾=58.4%。既然兩項合計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互助共同體有效運行正好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第三,在我國中小學班級編制中,大多還是50人左右的班級,學習共同體的有效建設,正好可以解決大班級教學的不足。
二、具體研究與實踐
我們在每個年級平均分班的數個班級中選取1-2個班作為實驗班,其他班級作為對照班級進行長達兩年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1.科學有效地劃分“互助共同體”是成功的前提
班主任在接班的第1個月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個人能力、興趣愛好等,為科學分組掌握最充分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選定并培養有能力的組長是成功的第1步。組長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核心的作用。在班主任接管班級剛開始的時候,一個班級很難找到幾個理想的組長,這是很正常的。班主任選定組長之后,要有意地培養組長,手把手地教會他,怎么去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怎么去示范和引導基礎弱的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策略,怎么去形成小組內部的互相幫助的氛圍等。
我們一般按照優的中等稍弱三個層次去進行搭配,一個小組一般由3-4人組成,同時要兼顧男女生的平均分配。自律性比較弱的學生平均分配,做事比較磨蹭的學生平均分配。實踐中我們會尊重學生的意愿,盡量滿足學生想和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在一個共同體的愿望。在今后的合作或者競爭的過程中及時調整,讓學生在每一個互助共同體內部都有歸屬感。
2.引導學生討論制定規則是讓規則意識深入人心的有效手段
我們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發現,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制定規則的時候,學生表現積極,思維活躍,經常能提出意想不到的好建議。我們通過集體表決的方式,一條一條的通過,這樣學生能更容易地普遍認可所制定的規則。
這里有幾點需要注意:一是評價規則要語言簡單,容易記住,我們充分借鑒《弟子規》《三字經》簡單順口容易記住的優點,把學生制定的10條班規編成歌謠,讓學生牢牢記在心中;二是制定規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點突出。面面俱到,教育效果不明顯。我們往往針對良好班風形成的過程中某一時期學生需要形成的素養制定規則。
3.評價方式要不斷創新,要更貼近學生的口味
根據知網文章的文獻查找以及兄弟學校的做法,很多學校的評價是采用計分制,以老師的評價為主。我們在捆綁式評價、整體評價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改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為學生搭建積極的自我展示舞臺。
每天放學前花15分鐘的時間隨抽查4組同學上臺進行評價,班長對各小組的情況進行總結。這種每天評價反饋的方式在推行這種模式的初期非常重要。
每周一次的班會課,我們都會請互助共同體的組員上臺總結這個組本周在班級管理、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等方面的一些積極表現和不足的表現。每個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每個小組成員側重于一個觀察點進行總結和反思。
剛開始推行的時候,我們都會先培養1—2個組做示范,小步慢走,穩步推進,并對每個組的總結情況進行評比。同時,邀請有時間的家長來學校觀摩鼓勵學生做得更好。
通過這種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上臺發言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或者小組的亮點,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家長的有效參與,也讓家長會更加配合班級管理的工作,也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我們的嘗試是成功的。
隨著效果的不斷顯現,我們會從每天一結、每周一評過渡到每2周評價反饋一次。
4.激勵方式要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
如果想讓激勵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那就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我們創新了一下激勵的方式:一是滿足優勝組學生的一個心愿。在評價中表現優秀的小組,可以在指定范圍內提出自己的小組心愿,讓老師或者全班同學協助完成;二是獎勵一次和老師看電影、吃飯、去博物館的機會。很多學生特別希望能和老師一起參加一次活動,同時這種活動也增加了老師和學生的感情;三是獎勵學生喜歡的獎品。包括樂高積木等玩具,每個獎品都標有相應的積分,學生可以根據每個學習共同體的積分進行兌換。
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教育教學結果對照,實驗組的學生學習成績明顯優于班對照組。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更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更有利于學生培養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曾光,趙昱鯤著.幸福的科學[M].中國工信出版集團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