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媛
【摘要】初中地理課堂在新課程背景下承載著新的任務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加強核心素養培養。在加強地理區域認知素養培育方面,只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變革,并針對區域認知的四個階段和層次,借助問題導學加強思維培育,通過任務驅動強化教學實踐,基于分層教學加強個性培育,優化教學評價支持教學改善,通過各種科學、合理而有效的方式優化課堂教學,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實際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地理;區域認知;問題導學
初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區域認知素養難度并不低,需要教師在積極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前提下深化對課程核心素養的認知,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針對性地制定合理策略與措施,通過高質量的教學引導學生逐步養成并提升區域認知素養。只有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才能深化對地理知識的整體認知與具體把握,并能在現實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充分利用。
一、初中地理區域認知素養概述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全面培養,而區域認知素養正是其中的重要素養。對初中學生而言,在地理課程學習中發展區域認知素養,即能夠基于地理基礎知識形成從空間—區域視角對地理事物、現象進行觀察、分析、比較、關聯等。不管是在學習新的地理知識,還是在對已知的地理內容進行探究時,區域認知素養均是學生快速、正確認識和理解區域地理的關鍵。總體看來,初中學生發展區域認知素養主要應經歷以下階段:第一階段,對特定空間區域中的地理事物與現象加以認識,并基于此對整個區域的基礎特征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第二階段,從區域視角出發對地理事物與現象進行認知、分析與總結,并進一步對區域開發利用相關內容進行剖析與判斷。第三階段,對復雜的區域地理事物與現象進行綜合分析,梳理各區域間的地理聯系,從多個維度對區域地理進行認知與把握。第四階段,充分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并能在現實中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工具等深化對區域地理的有效分析與研究,提出科學而合理的見解。
二、初中地理課堂提升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實踐策略
第一,借助問題導學加強思維培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利用問題導學法,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強化思維培育的同時促使學生養成從空間區域學習、理解和辨析地理知識內容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在教學《日本》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一邊帶領學生學習教材內容,一邊利用多媒體展示相應的圖片、視頻等,引導學生對日本相關的地理知識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問題導學法加加強引導,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探究思維、問題思維,并基于此逐步形成從空間—區域看待和思考地理事物與現象的認知習慣。教師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地圖可以怎么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的領土組成情況如何?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嗎?能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的特點嗎?”利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日本的地理事物與現象進行正確認知和總結,對整個日本等基礎特征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強化區域認知意識。
第二,通過任務驅動強化教學實踐。學生要實現區域認知素養的良好發展,不僅要有意識地從空間—區域視角對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等進行分析和總結,還要通過自主思考、實踐探究來對區域地理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尤其要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對區域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教師需要在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指引學生自身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進行實踐探究,讓學生在更加自主的學習與探索中充分理解和把握知識內容,同時進一步發展區域認知素養。例如,在教學《東南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理解弄南亞氣候類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分內多個小組,為各小組布置了合作探究任務:“思考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與氣候類型為其開發利用創造了什么有利條件,又帶來了什么阻礙?”學生基于教材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共同討論并嘗試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從氣溫、降水兩方面歸納東南亞氣候類型特點,還進一步探究了地理位置、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雨林氣候對東南亞人口、城市分布的影響,研究了東南亞氣候類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東南亞主要農作物與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情況。
第三,基于分層教學加強個性培育。在強調區域認知素養培育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對他們進行合理分層,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并不完全相同的教學策略。通過合理而有效的分層,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學習中逐步深化對區域認知的把握,逐步提升區域認知水平。例如,在教學《印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按照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測驗情況等,基于區域認知水平將不同水平學生分為多個層次。針對還未形成區域認知意識的學生,教師主要利用問題引導他們學習和思考,讓學生結合教材逐步解決“如何根據地圖確定印度的問題?”“印度的主要地形、河流以及氣候類型包括哪些?”“印度有哪些文化成就?”“印度有哪些文化習俗?”等問題,引導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區域認知意識。針對能夠從空間—區域視角出發并對印度地理事物、現象與特征進行認知、分析和總結的學生,教師指導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思考自然地理環境對印度城市與人口分布、農業發展、文化習俗等的影響。而針對已經能夠從整體上對印度自然地理環境、人類社會特征等進行簡單總結的學生,教師則引導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印度與其他地區進行橫向對比、研究印度與我國的關系等,進一步提高區域認知水平。
第四,優化教學評價支持教學改善。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進行教學評價,既要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評價,也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進行自評與互評。通過高質量而準確的評價結果準確掌握實際教學情況,并基于此分析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缺陷與不足,針對性地在后續教學中進行優化和改善,能夠有效突破重難點并促進學生區域認知素養的良好發展。例如,在教學《俄羅斯》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說明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正確認識俄羅斯是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理解俄羅斯地形、氣候、資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了解俄羅斯經濟、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點及分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素養。在課堂基礎任務完成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借助隨堂測驗、學生自評與互評修正評價結果,發現不少學生雖然記住了俄羅斯相關的地理知識,但是并不能在處理現實素材時正確、有效地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與工具對俄羅斯區域地理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針對這一點,教師立即利用計算機搜集區域地理視角下的俄羅斯相關新聞信息,并引導學生利用地理知識、方法、工具對這些現實素材加以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區域認知素養。
總之,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需要加強區域認知素養培育。地理教師應當對新課程標準有深入研究和把握,并對課程核心素養進行綜合剖析,在理解區域認知素養內涵的基礎上積極創新課堂教學,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優化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區域認知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晰凝.初中地理區域認知素養發展水平的構建與達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8):3.
[2]顧雅娟.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素養[J].新課程,2020.
[3]王凱.指向區域認知素養提升的初中地理學法指導—以“日本”教學為例[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