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珍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讓學生在感悟中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進而促進自我成長。“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主張以體驗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突出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注重學生的自悟和自助,重視師生的雙向互動,從而全面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 心理健康;體驗式教學;主動學習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 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是“人”,是促進“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教育的主陣地應是課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成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目前,許多學校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有著學科化傾向,重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感悟和體驗,這樣不僅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還使得學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負擔。
針對以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文章旨在探索一種“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真課堂”。教師通過備課研討、試課磨課、觀課評課、反思實踐,構建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特點的課堂模式,確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主張——“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
一、教學主張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主張以體驗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突出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注重學生的自悟和自助,重視師生的雙向互動。在團體輔導中,教師以一定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創設具體情境,使學習成為“體驗、感悟、再體驗、升華”循環漸進的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交流、感悟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靈魂受到觸動,進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主張團體輔導分四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體驗—交流互動、分享體驗—解決問題、感悟體驗—感情升華、踐行體驗。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我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積極投入情境體驗和心理訓練中;學生能夠主動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情境體驗,對所學、所感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對自身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能夠主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調整心態,實現心理教育的自助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的教學主張,要求教師按照心理學的規律,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情境,并根據學生在情境中的體驗、感悟,隨時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在這樣的互動中,教師必須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和應變能力,這對教師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儲備和課堂駕馭能力都是極大的挑戰。為了打造一支課堂教學的精兵強將,濱州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以“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教學主張為出發點,加強教師個人理論學習,加強團隊成員間的交流教研,形成學習成長共同體,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教學主張的理論和實踐。
“創境樂體驗”是指根據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情境中深化學生的心理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自我和認識自我。所采用的方法有小品表演、角色互換、小組討論、心理訓練、參觀訪問和行為強化等。
“以情促生長”是指教師營造融洽氛圍,啟發學生自我感悟,進行師生、生生交流和分享,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親身經歷來認知事物、探究問題、深化體驗,促進自我成長。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教學主張注意以下四點。
1.心理健康課需要在真實情境中發生。
2.心理健康教師需要有足夠的激情和共情能力。
3.心理健康課是帶領學生逐漸轉變觀念、改變認知的一個持續漸進的發展過程。
4.心理健康教學應落實學生的心理品質的生成。
二、教學依據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發掘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而我們主張的“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教學正是這樣一種以“體驗”為主的教學。
從群體動力學角度來看,團體絕不是各個互不相干的個體結合,而是有著聯系的個體間的一組關系。作為團體,它不是由個體的特征所決定的,而是取決于團體成員相互依存的內在關系。而“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主張營造一種和諧、溫暖、輕松的課堂氛圍,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分享,讓情感在互動中融洽、升華,從而促進全體師生心理品質的提升。
總之,“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長”教學主張符合學科特點和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著力解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學科化”問題,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做法示例
(一)需要“學習”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教學對教師心理專業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教師自身要盡可能地儲備高質量、數量多的心理學教育教學理論。教師需要根據自己所在校區或者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編制一套符合學校心理特色的校本課程開展課堂教學,但是校本課程通常因為教師個人能力不足,呈現出來的資源并不豐富甚至比較欠缺,學生往往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因此,教師必須進行一次深度的學習、多角度的閱讀,有針對性地去尋找和整合與之相關的心理學材料,多角度地認識和了解不同民族群體的觀念,深入地理解他們的看法,從而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地選擇和運用,并通過自己提出多角度的心理學問題來啟迪和激勵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除了閱讀,教師還應當利用實地考察的機會積累現實素材,進行全方位、高質量的教學備課。
(二)需要“體驗”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教學主張非常重視學生的參與感受。心理健康課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載體”,重視現實中的經歷,所以參與、體驗和協作感受算得上是心理健康課必需的形式。在課堂上,大量事實的情境又如何展現呢?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可以通過媒介來重現現實片段,如利用圖片、漫畫、視頻、VR(AR)等形式;二是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互相協作,依據生活中的真實場景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在情境體驗活動中演繹生活中的人物,帶入生活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更有效地理解故事中深層次的信息。
(三)需要“建模”
“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的特色課堂教學重視“學習設計”。它最早起源于以杜威的“做中學”和皮亞杰為主要代表的“建構主義”和“兒童認知發展”的教育理論。學生的發展是通過活動而實現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主導活動。建構主義以引導學生“學”為核心,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主動尋找、主動發現以及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這也正是我們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建模”是一種建立在心理建構主義基礎上的課堂學習設計與實踐模式,即建立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模型。建構立足于活動,對課情、生情進行調研分析,對學習生成進行預測與調控,最后形成實施方案。它的目的是要求立足于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一堂好課進行量身定制和構建,具體內容有教育策劃與結構、教學環節、學習方式與模型、思維生成等,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要求從學生的角度來策劃。“建模”包含“教學建模”和“學習建模”兩種,是可以按需要進行獨立操作的。教師要下功夫精心設計心理課堂教學。
(四)需要“個性”
個性化教學風格是指比較成熟、穩定、有效、學生歡迎、教學質量好的個人教學模式。這類教師多數都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并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且這類優秀的教師一般都具有較鮮明的共性,即善于自主學習、善于自我反思、善于探索、善于實踐。
要成長為一名具有自身特色的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名師,一定要做一個明白人,即善于思考者和鉆研者。要知彼知己:自己的研究能力如何?自己有什么研究特點、能力特長?未來的發展潛能如何?再換位思考:如何使學生更加喜歡心理健康課?這無疑是我們在心理健康學科中所要研究的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教師的課?這無疑是一個教育課堂藝術要求研究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你?這一點就是我們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所要研究的問題。怎樣才能使領導們更加欣賞你?這一點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技術和能力方面需要研究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家長們更加喜歡你?這是教師在情感態度與考試成績方面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教師才能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和提升。
2013年,《中國教育報》刊登了“研究型教師務實之路”的四點做法:學科知識需要點滴積累、發現問題需要敏銳洞察力、反思習慣需要培養、教育診斷能力需要磨煉。真正要做到這四點有難度,但是教師可以朝這些方向努力發展,做得更好。
(五)需要“研究”
1.研究“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本身,這也是本文的主題。什么是“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為什么要以此作為我們自己的教學主張?在回答這兩個問題時,我們就已經在思考心理健康課的本質、特點、要素等。只有弄明白這些,才能夠勝任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才能教出合格的、有心理學科素養的好學生。
2.研究教師能力,即研究教師本身。需要研究教師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學設計策劃組織能力、創新思維水平、心理學專業知識素養、心理健康學科教學技能、心理健康授課方式方法等。其中,最關鍵的是探討和研究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方法,提升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教師授課水平的高低,還與他的心態、學習精神、知識結構體系、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個人的經驗積累相關。
3.研究“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應用。常態的應用主要在心理健康課堂,也有一些課外心理健康主題學習活動展示教學。“教學相長,功在教研”,“創境樂體驗,以情促生成”方式的應用實踐沒有固定模式,鼓勵每一位教師或每一個課堂都有自己的做法,總結應用案例,打造特色亮點,積累成熟的經驗進行交流分享。
4.研究教師專業發展,即學習能力。學習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真實存在的問題,據此來確定學習研究主題,再選擇參與相關的學習活動或課題研究。因此,學習研究過程關鍵在于“實”。一是學習需求要實,主要是個人方面的需求,否則是務虛和浪費;二是培訓內容要實,保證在有限時間內學到真正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針對性要強;三是專家指導要實,及時交流,有效指導,有科學的學習設計、規劃、方案和保障;四是自主學習要實,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學習形式除了被動地安排活動或交流培訓,還需要主動地自主學習,抽出時間找資料來學習充電。教師在長期實踐磨礪及理念洗禮中,必會逐漸明白:該把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帶給孩子?要以怎樣的姿態呈現自己的育人誠意與智慧?
《勾勒我的生命線》教學片段示例:1.用“電波的速度”小游戲進行課前熱身,全體學生參與體驗,給予學生足夠的情境鋪墊。2.將生涯規劃內容形象化為生命線,全課貫穿一線,學生就像坐上了生命列車,在這條線路上前進探索。3.真實情境來源于學生個體,通過0—13歲的生活經驗,推演之后的發展情況,從而感知自己的好習慣、壞習慣對未來的影響,素材來自學生個體,發展需求也極具個性化。4.本課設計為教師自主創設的教學內容,基于教材加以個性化調整,實現一課一例、一課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