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亮
[摘 要] 歷史教學視角下的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歷史育人功能實現的重要標志。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家國情懷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面臨著評價難、沖擊多的挑戰。教師應精選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將家國情懷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 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家國情懷
我國教育歷來非常重視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對家國情懷的高度概括。將個人的家庭與國家聯系起來,構成“家國一體”的概念是中國文化非常獨特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有了家國情懷,中華民族才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延續至今的民族。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學視角下的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習和歷史認識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歷史育人功能實現的重要標志。將家國情懷教育根植于初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在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家國情懷的重視不足,家國情懷教育在落實上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落實家國情懷教育面臨的挑戰
從當前教學實際來看,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真正落實,面臨著以下兩個基本挑戰。
一是家國情懷教育受評價的影響。當前,初中各個學科的教學主要采用的是量化評價機制,教師主要通過分數來衡量學生學習的效果,學校也主要通過分數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相對于其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而言,家國情懷難以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忽視。應當說,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是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個挑戰。
二是家國情懷教育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家國情懷教育面對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那就是歷史學科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對學生的日常言行有著什么樣的實實在在的影響。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即便是初中學生,他們對家國的內涵也有著不同的認識。盡管教師追求的家國情懷教育是讓學生具備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也能認識到這個追求具有很強引領意義。所謂家國情懷,我們可以理解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2]但是,一個現實問題我們必須面對:學生不是“真空人”,除了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價值觀引導,他們還受到社會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事實上,社會和家庭的價值觀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價值觀與教師課堂上所傳遞的價值觀并不一定能夠完全一致。當二者出現沖突時,學生就容易陷入迷茫。在這樣的挑戰下,家國情懷教育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中落地的途徑
有學者指出,基于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教育實現路徑主要有:以歷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以歷史校本課程為途徑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以歷史類主題實踐活動為方式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教師人格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3]筆者在采納這些觀點的基礎之上,總結出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落地的途徑是:精選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五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從宏觀角度來看,甲午中日戰爭是由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場侵華戰爭,最終以清王朝的失敗而告終。失敗后,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那么甲午中日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其具體的過程是怎樣的?最終簽訂的《馬關條約》有哪些內容?戰爭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列強是如何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這些問題是貫穿“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這一課教學的主要線索。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學生有這樣的觀點: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失敗是必然的。少數學生甚至還提出“失敗是活該”的觀點,且這個觀點提出之后,還有不少學生附和。
面對學生的這一認知(實際上也是課堂上的一種生成),筆者在教學中,一方面致力于解決上面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通過提出一些新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引導。筆者首先向學生提出的一個問題是:“落后就要挨打”,這一判斷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落后就是技不如人,挨打是必然的。筆者順著學生的“正義”觀點繼續追問:落后就必然挨打嗎?當時世界上落后的國家還有很多,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被侵略、被瓜分,這又是為什么?這個問題是學生原先沒有想到的,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此前基本上是機械地認識“落后就要挨打”,沒有意識到當時清朝政府挨打,本質上是因為領土遼闊、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國家具有一定的財富。當自身的實力不足以保護自身的財富與資源時,就必然會引起他國的覬覦。于是,有學生總結:如果一個國家富而不強,那就容易挨打。筆者繼續提出一個觀點:其實不僅國與國之間是這樣,人與人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的。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今天的中國也有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但是窮人卻沒有挨打。筆者追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想著想著就說:這是由于有了法律的保障。于是筆者又進一步引導:在一個法治社會當中,個人的財富可以由法律來保護,那么在國與國交往的時候,又靠什么來保障呢?學生想到了國際法。
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短時間內,引導學生對“家”與“國”進行思考,讓學生認識到“立家”與“立國”的關鍵,認識到家國不可分離,認識到立家與立國之間存在著相同的道理(此時還有學生想到“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認識的形成,真正能夠體現家國情懷教育的實質,也可以促進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家國情懷教育的評價
其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判斷學生的家國情懷這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否養成,本質上是評價問題。傳統教學視野里的家國情懷,往往離不開豐富的情感。筆者以為這是需要的,但又不是唯一的。當前的初中生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單純的情感要素往往無法讓他們形成持久的家國情感,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合理的邏輯上來,幫助學生形成理性認識。如此,經由學生自己思考而得出的結論更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同。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初中歷史課上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教師既要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也要將細節史料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不斷挖掘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4]
參考文獻
[1]顧新利.初中歷史學科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策略——以部編本“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為例[J].教書育人,2018(13):37.
[2]王輝.讓家國情懷照亮歷史課堂[J].中國教育學刊,2019(6):106.
[3]周劉波.家國情懷:歷史教育的價值旨歸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28):70-72.
[4]耿霞.淺論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