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潔 吳 蘭
(廣西民族大學 傳媒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讓我國文科教育站在時代發展的高點上重新劃定學科的邊界和框架,也促使國內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轉變新思路,迎來新發展。與其他文科相比,新聞傳播學是一個寬口徑、復合型學科,學科的交叉、人員的協同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展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融合培養路徑探索與研究,培養大批契合時代需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聞傳播人才,是提升地方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地方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技術邏輯、媒介生態和時代要求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媒體技術發展迭代快與地方高校轉型慢之間的矛盾,二是市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需求多與新聞傳播畢業生融合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而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和推進,一方面會放大和凸顯這種矛盾,另一方面也為解決這種矛盾提供方向和進路[1]。地方高校應立足于自身專業特性及當地傳媒產業發展需求,以校內平臺和校外媒體的協作培養為支撐,整合教學科研團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從育人理念、課程體系、技術賦能、實踐模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規劃,以適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
廣西民族大學多年的辦學歷程凝練了“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三性合一的鮮明辦學特色,在辦學定位、生源構成、培養目標、學科專業基礎及就業去向等方面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其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包含傳播學和新聞學兩個本科專業及新聞與傳播1 個專業碩士點,遵循區域化、民族化的特色,致力于培養立足廣西、輻射東盟的融合型、復合型傳媒人才。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立足地區發展需求,充分挖掘各方資源,突出產出導向,優化課程、改革教法、強化實踐,集教學、科研、實訓、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于一體,建立服務區域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學科建設與專業教育的升級。
新文科是一個前瞻性的理念,需要將其置于學科發展、媒介演變、技術革新的大背景下進行理解,其核心目標是把新文科建設的核心內涵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打破傳統文科思維定勢,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融合創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貫穿新聞傳播教學全過程的靈魂。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中,必須遵循守正創新、價值引領原則,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明德傳理,從源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輿論導向、弘揚時代精神,在核心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深度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擴大思政教育輻射面,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于潛移默化中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統一。
全媒體環境下,內容生產與傳播的界限愈加模糊,業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呼聲漸高。在夯實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將融通性理念滲透到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中,制定符合新聞傳播學專業特點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使不同學科課程之間有效互補、融合;同時結合高校自身的優勢,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地方特色,著眼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傳媒行業的實際需要,鼓勵學生發揮傳媒人的引領功能,通過鏡頭和文字打造一批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助力當地特色農產品推廣,服務基層、回饋家鄉。
科學技術對業界的影響使得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一直在尋求專業課程設置中“技”與“識”的平衡點,將技術內化到日常教學中尤為重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加強全媒體融合傳播技能培養,以技術賦能滿足行業高階性的需求;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融媒體、“智能+技術”等打造智慧課堂,形成集學習、反思、進階為一體的沉浸式學習場域,提升學生的自我思考意識和知識重塑能力,促進學生的內容生產能力與全媒體技能的融合。
充分發揮校內實踐平臺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把校內媒體及院內“第二課堂”納入教學管理,沉浸式培養,任務式驅動,階段式考核,以實踐帶動教學,提升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通過“部校共建計劃”與地方媒體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共建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共建雙師型師資體系、共建實習實訓與就業基地來打造多平臺融合的實踐創新體系,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高校是傳授知識的基地,也是育人的場所,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專業知識傳達和思政教育映射,培養學生堅定的新聞傳播從業志向和職業追求。
首先,貫徹“思政中育人,專業中成人”的教學理念。新聞傳播專業應把培養知行合一的傳媒人才作為教學實施的出發點與歸宿,不僅要“育人”,更要讓學生真正“成人”。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突出典型性和接近性,從過去著重講“是什么”,轉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該怎么做”,強調核心價值觀的創新式引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素養、強化職業信念。例如,在新聞采寫課程學習之前增設熱門話題的“新聞三分鐘”環節,根據教學主題的不同,教師同步開展時事辯論、新聞快報、熱點評析等多種形式的課前導入活動,鼓勵學生挖掘和宣揚社會中的健康情感和人性之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和責任意識,激發課堂教學活力。
其次,在教學設計中深度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新聞傳播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強、應用范圍廣、思政映射點多,故在教學設計中應與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對問題的思考相結合,自然地融入“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導”。在傳媒倫理與法規課程教學中,圍繞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失實新聞的典型案例,強化對學生倫理道德和媒介素養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生產理念,把合乎公眾需求、維護公眾利益、贏得公眾認可作為從業的基本立場和重要原則,為打造具有社會同理心、時代洞察力的高素質新聞人才奠定基礎。
最后,結合新媒體新技術,拓展思政教育空間。新聞傳播課程與時事熱點結合緊密且蘊含豐富的社會現實,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能讓思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親和力,更易獲得學生的認同。課上,教師可通過圖片、短視頻、H5 等多種形式來增加思政教育案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拓展思政教學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通過班級微信群線上答疑,與時俱進、寓教于樂,加強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健全的交往觀。在課后錄制思政教育小視頻,發布在易班平臺,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觀看學習,延展知識點,豐富思政教育的方式[2]。
傳媒業的發展對新聞傳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能適應地方不同崗位需求的對口人才,要根據高校自身的歷史、條件與環境打造以地方特色為基礎的跨學科交叉型課程體系,強化辦學特色。
如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根據“新文科”對學科發展的要求,將“專業內大類”堅持到底,重新定義概論課的新內容,做細做實專業課,打造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超越現有學科的組合,將新聞傳播學與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營銷學、藝術學、民族學等學科充分融合,突破原有“課程+課程”的簡單疊加設置,建立更加開放包容的課程體系,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課程設置上結合學校的地理優勢,以及對東南亞國家民族研究已有的積淀,開設東盟文化傳播、民族文化傳播、中國對東盟的國家形象傳播、國情與區情教育等民族特色課程,探索和研究在地方各類新聞、政策方針的傳播特征、傳播方式、傳播效應等課題,對接中國—東盟發展對跨文化傳媒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新增傳播數據統計與分析、融媒體綜合實訓、數字營銷,自媒體傳播與運營、融合新聞學、大數據輿情監測等與時俱進的專業課程,強化培養學生的價值識別能力、新聞采寫能力、編輯創新能力、圖像處理能力、音視頻攝制能力、形象傳達能力、傳播運營能力,實現內容生產與傳播技能的融合,以更具開放性與兼容性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交融。
服務區域發展是地方高校的辦學之本。該學院主動承擔起廣西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傳播使命,充分發揮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主力軍作用,為講述鄉村振興故事、推廣鄉村振興成果輸送可用之才。學院每年選拔優秀學生到柳州、百色、梧州等地的融媒體中心實習、工作,對接各地市基層單位宣傳隊伍建設需要。同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大走訪及“三下鄉”活動,結合專業優勢,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宣傳、旅游資源開發等形式,加大橫縣茉莉花產業、百色紅色旅游、柳州螺螄粉等地方特色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真正做到用知識回饋家鄉,服務鄉村振興。
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傳媒人應確立蘊含互聯網基因、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聞傳播理念,在思想、認知及應用、實操等方面實現信息技術的滲透轉型[3]。
智媒時代,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較難滿足社會的需求,互聯網思維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將“開放、協作、高效、分享”的互聯網思維植入課堂、融入實踐,依托智慧教學平臺實現課堂知識講授、課下能力強化、課后水平提升的線上線下立體化教學過程。預習階段通過雨課堂、學習通、微助教等平臺發布教學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精講階段利用微課、慕課、精品課等資源創造良好的課堂情境,將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傳播式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于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理解;深化階段以第二課堂實踐平臺為依托,建立“校園融媒體實訓中心”,把新聞生產、新聞學習實踐、校園文化傳播融為一體,提高學生融合傳播硬能力。在課程教學中結合大數據、云新聞、VR/AR 等新技術開展教學,正視和反思傳統新聞理念中的話語表述,激發學生觀照現實的興趣,培養他們認知和表達現實的能力。
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多維混合式教學環境不僅包括線上線下的結合,更強調將課堂結構進行全新設計,將任務驅動式、情景模擬式、小組合作式、個人評價式等教學模式融入教學全過程。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為例,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講和示范,修正問題,理順新聞寫作過程,突破學生怕寫作的心理障礙。課堂外則鼓勵學生進行短視頻新聞拍攝、現場直播等形式,運營微博、微信、抖音等傳播平臺,跟進行業熱點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效地提高學生采寫技能。在課后評價中,依托智慧教學平臺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功能,采取專業知識考核與模塊分類評價結合的方式。知識考核以課堂掃碼快答的形式,學生自行檢測,查缺補漏;教師可以查看分數,觀測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動態調整。教學模塊評價則根據過程表現及考查目標給學生進行有效評分,把累積的評分作為綜合評價的一部分,形成多層次、多梯度、個性化的知識評價體系。
開展新文科建設,要發揮高校的主體作用,激發高校活力,讓高校成為新文科建設的主力軍[4]。2017 年起,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以部校共建為契機,深化高校與地方媒體合作交流,實施任務驅動和項目教學,建立常態化的實踐教學機制。
通過部校共建模式,高校能搭建與時代及社會接軌的多樣性實踐教學平臺,合理調配當地媒體資源,充分調動師生到新聞一線鍛煉和充實自己。打造專業結構合理、知識體系多元化的師資梯隊,邀請在新聞采寫、傳播運營等領域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業界導師走進課堂,加強業界與學界的聯系,在知識碰撞中完成教師能力進階、優化發展路徑、資源共享;開設由學院教師與業界導師共建的精品課程,根據雙方共同制定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單元為學生授課,打通理論與實踐、新聞教育與傳媒一線之間的“門墻”,使課堂學習更有現場感,理論講授更有方位感,為課程實踐環節的全模擬化教學提供可行性。
除了充分利用校外媒體資源,學校還借鑒新聞媒體運作模式,突破原有的實踐教學思維,鼓勵師生接受新事物。在課后實踐中,不定期組織學生深入到基層去感受和體驗,激發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提升學生對新聞的敏銳度與洞察力,在真實場景中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依托學院的融媒體教學中心及開設的融媒體實訓課程,將融合創新型傳媒人才培養模式與傳媒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試點“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班培養計劃,從各專業抽調骨干教師和優秀學生組建新聞采寫、編輯創新、攝影與圖片處理、音視頻制作、網絡傳播等卓越團隊,對接企業和學校的大型活動及傳播項目,實現校園框架與社會場景的相互滲透,達到多方位教育、全能力培養的目的。
對肩負地方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重任的地方高校來說,推進學科建設與專業教育的升級是回應新文科建設的重要舉措。廣西民族大學將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置于新文科建設視角下,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師生的協同合作,從專業教育轉向能力重塑,從學科導向轉向地區需求,從適應發展轉向主動變革,切實培養契合地區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為高校探索新聞傳播人才的融合培養路徑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