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娜
【摘要】Let's talk板塊是一個單元的核心學習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定準話題和核心句型,抓住語用功能,從建構理論下的情境設計出發,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將教材中的話題和核心句型自然地遷移到真實的生活中,真正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建構理論;情境教學;整體
Let's talk板塊是PEP教材中一個單元的核心學習內容,新版的PEP教材中的Let's talk板塊旨在把本單元的核心句型和詞匯融入到一個有一定意義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對話的時候整體體驗詞匯和句型的語用環境,并作為范例,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并形成語言運用能力。
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自身對知識主動認知,探索實踐及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的對話情境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建構理論下的英語對話情境教學是提倡學習者在具體的情境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學會用核心詞匯和句型自主構建語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認為:“兒童是在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順應,逐步建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也就是說,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創設具體問題的情境,通過展開會話等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去擴展認知能力,從而讓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創造和再加工,從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筆者觀察到大多數一線教師在進行Let's talk板塊教學時,更多的是先教學單詞,教學新的句型,然后再來感知對話,學習新對話,練習使用新對話。整個流程下來,教學挺順暢的,但沒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也沒有創設一個平臺讓學生去自主建構語句。而人教版PEP英語教材中的Let's talk板塊的教學目的是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活用。它是在特定的語境中,讓學生整體體驗詞匯和句型的語用情境,培養學生運用單元核心句型和表達法進行自主建構,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并形成語言運用能力。
下面以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Where did you go?Part A部分的對話為例,說明建構理論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
一、巧用Let's try聽力板塊,構建真實教學情境
修訂后的人教版PEP英語教材中的Let's talk有聽力板塊Let's try,通過聽力活動引出Let's talk板塊的對話話題,感知將要學習的核心句型。并且鋪墊了對話發生的情境,可以說是對話學習的一個熱身。
(一)充分利用音頻,創設語言情境
學生通過聽Let's try的音頻,完成三個句子的判斷。從而也感知了What happened的用法。在此,創設了John不在學校的語言情境,給學生提供大量運用語言的機會。學生在進行以上三個句子進行判斷的時候,會用邏輯思維去思考:Where is John ? 就會不由自主地主動和同學交流,獲得對方的見解,提高自己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深入解讀音頻內容
學生對音頻進行整體理解的時候,就對關鍵詞“hurt”產生了興趣,于是教材中的圖片就應邀而至,教學過程也無痕地從Let's try過渡到Let's talk。學生在音頻的幫助下,學會用自己的思維去獲取John的個人信息,而且還為Let's talk部分鋪墊了核心的句型。
二、運用活動深入情境實現情境互動
本課的中心話題是Amy和John在討論John在五一節假日期間玩過的地方和做過的事情。從對話內容可知,John在說他去過的地方:Mt. Tianshan Xinjiang and Turpan。還有在這些地方做過的事情:rode a horse and saw lots of grapes。因此,有些教師以為本課的中心話題就是單一的“去過哪里”(Where did you go ?)和“做過什么”(What did you do? ?)。但是,筆者認為本課的話題不僅是以上單一的“去過哪里”和“做過什么”,而是設計問題,構建真正的教學情境,如:
How was your holiday ?
Who did you go with ?
When did you go ?
Did you do anything else?
(一)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課繼Let's try之后,Amy上完課就去看John,了解到John 是因為fell off the bike才受的傷,以及還 rode a horse,并且區分了horse和mule的區別。這部分,筆者在PPT中做好選擇題及鏈接,在學生在說到horse的時候,進而出示一些horse和mule的圖片,讓學生在直觀上感知它們的不同及滲入It looks like a mule.的句子的運用。
(二)運用任務情境,拓展語用能力
在感知了John的一些很基本的情況后深入去學習John去了哪里及什么時候去的,教師設置兩個問題,一個是Did John go to Turpan? 一個是When did John go ?讓學生再一次聽錄音來回答。其中,學生在回答第一個問題Yes, he did.時,教師再加上一句話:He went to Turpan.。這時,教師引出Turpan的地圖,讓學生感知地理位置,又出示了Mt. Tianshan的地理位置和美麗的風景。最后出現了一張中國的地圖,讓學生去找出Xinjiang的位置,進而進行新的對話建構:Did you go to …? Where did you go? When did you go?Who did you go with?學生在地圖的幫助下,一下子打開記憶的匣子,紛紛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去過哪里,什么時候去的及和誰去。學生在情境的幫助下,主動建構新的對話,從而能夠活用核心句子。
(三)深入教學情境,促進知識建構
在完成了熱烈的七嘴八舌地討論去了哪里和什么時候去的,接下來著重學干了什么。這一次,是讓學生跟讀,并在跟讀的過程中找出所做的事情。有了上面兩大塊的鋪墊,學生都能很快地找到答案。這個活動是從易到難,培養學生聽懂、讀懂英語內容之后的信息整理和歸納的能力,凸顯了英語的語用功能。
可以看出,以上三個語境,都是在書本內的語境下的層層遞進。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是在原有的知識上進行再創造和再加工,從而完成師生之間的合作性建構。
(四)運用角色扮演,開展故事情境
分角色朗讀課文時,筆者出示挑戰朗讀任務,按照不同的要求示出三個星級的任務。有了明確的標準,學生都愿意嘗試,并且努力完成三星級的任務。為了達成自愿選擇的挑戰任務,學生自覺努力地對照要求進行練習,他們要朗讀中努力做到語音語調入戲,并配上動作,入情入境。
(五)自由交流信息,真實體現語用功能
英語教學要注重語言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筆者設計的第四個語境活動是:Talk about your holiday.這是一個在真實語境中的語言輸出活動,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談論假期的主要句型,聯系生活實際來自由談論。讓學生在完成語言交流的活動中,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
Let's talk的教學要將重點放在talk上,定準話題和核心句型,抓住語用功能,在建構理論的指導下創建情境,讓學生能夠流利地進行口語輸出。筆者主要從設計問題、運用內容、深入教學、角色扮演和交流運用這五個方面來設計情境,從而幫助學生在本節課學到的核心句子活用起來,重新建構,自然地進行口語交際。但是筆者也發現,接受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對于核心句子的識記度不熟悉的情況下,在進行口語表達時不夠自信。因此,對于情境方面設計的層次方面是筆者后期需要關注和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溫長雨晴.淺析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模式探究[J].海外英語,2021(6).
[2]康霞.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的任務型商務英語談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3).
[3]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華東師范出版社,2008.
[4]劉兆義.中學英語整體教學的探討[J].成才,1992(2).
[5]金菲飛.例談PEP教材Let's talk板塊的教學策略[J].小學英語教與學,2016(2).
[6]李潺潺.整體教學設計視域下小學英語教材二次開發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0).
[7]張玲玲.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