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健英
【摘要】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課堂學習探究活動的延續,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鞏固和運用數學知識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課堂教學評價反饋的一個有效渠道?!半p減”政策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注重學生數學知識、技能、思維的聯合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優化小學數學作業。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作業優化設計
一、優化常規作業設計,鞏固學生基礎知識
1.作業設計注重分層次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數學知識的領悟與掌握程度不一樣。因此,筆者認為,在作業“減負增效”的背景下,作業設計觀念也需要更新和升級,體現以人為本、個性化與激勵性原則。教師通過多方面深入了解學生,準確把握學生的能力分層,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有助于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習信心。比如,根據授課內容將作業設置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三類。要求基礎知識掌握一般、學習習慣欠缺的學生完成基礎題;要求基礎知識較好、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完成基礎題+提高題,嘗試拓展題;要求基礎知識扎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完成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這樣,不同層次作業設計既能使學生用適合自己的練習來鞏固和拓展原有的知識,又能使學生享受作業的樂趣,樹立學習的信心,形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
2.作業設計注重分階段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載體,作業設計應與課堂教學緊密關聯。筆者認為,根據課前、課中、課后、單元總結、期末復習不同階段來設計數學作業有助于提高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具體來說,課前作業主要以設問性、開放性題目為主,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學習《圓的認識》這一課,設計前置作業:自學時,你知道了哪些知識?你會找出圓心,半徑,直徑嗎?課中作業以小組討論、與家長互動、背誦公式等為主,提高對新知識的理解;課后作業以變式題、應用題為主,目的在于鞏固新學基礎知識;單元總結階段的作業以綜合題、單元內知識對比題為主,促使學生領悟單元內知識的關聯性;期末復習階段的作業以模擬題、易錯題為主,結合日常作業批改中發現的易錯易混淆知識點及往年考試真題來設計作業,提高學生答題技巧,適應考試的節奏。
二、豐富作業類型,提升學生綜合技能
小學生年齡較小,普遍具有愛玩、自控力比較低、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點,如果每天都是形式單一、枯燥、機械的作業,學生容易形成厭煩的情緒。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這一特點,設計類型多樣化的作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強化技能培養。
1.設計實踐型作業,提高操作能力與探究能力
設計實踐型作業,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研究數學,培養其對數學的感覺。實踐型作業對培養幾何圖形辨別能力、培養幾何空間感覺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學習《長方形的周長》一課時,可布置“小區或學校長方形花壇可以擺放多少盆花”作業,這個問題比較抽象,無法直接感知。學生可以與教師、家長一起研究,通過繩繞分段再量繩后求和的方法計算周長,從而解決小區/學校里長方形花壇擺多少盆花的真實問題。
2.設計轉化型作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數學不僅強調知識的傳授,更需要知識的內化。只有把知識內化到腦中,能夠講出來,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特別是在學習新概念、新公式時,布置語言轉化類作業有利于促使學生深度思考概念的由來、公式運用的方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單元總結課前,布置“我是‘小老師’”作業,鼓勵學生就某一個知識點上臺“講課”。學生在準備這項作業時,將會深度思考這個知識點的前后脈絡,思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傳授知識給其他同學。這一過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認識,建立良好的數學閱讀和表達能力。由于形式比較新穎、“授課”的不再是數學教師,臺下的學生也會有新鮮感,增強對知識點的學習興趣。
三、創新作業形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的核心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學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應用意識、綜合意識等,數學作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設計生活化、結構化、開放性作業加強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1.設計生活化作業,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作業練習本質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而非“紙上談兵”。教師可以挖掘鮮活的數學素材,結合當下熱點或者生活情境,設計一些應用性作業,培養數學知識應用意識。比如,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一課,設計這樣的題目:“甲乙兩商店球拍價格是一樣的,甲商店買4送1,乙商店滿100元打八折,如果買5個羽毛球拍,每個30元,在哪家商店買劃算?”在思考中,學生既是問題的提出者,又是解決問題的“小主人”,使數學知識達到了融會貫通和生活融為一體的境界。
2.設計結構化作業,培養綜合意識
不同的數學知識之間是具有整體性、連貫性、系統性的。教師設計結構化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知識之間的關聯,感知數學知識的脈絡,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學習《圓柱和圓錐》這一課,布置學生梳理、總結歸納這一課的知識點及各個知識點的聯系和區別,并制作思維導圖,然后在班級做展示和交流。在梳理中,學生學會整合知識,增強了知識的理解;在表達中,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得到提高。
3.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長期進行“題海”訓練容易讓學生的數學學習陷入定性思維,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公式、靈活變通運用數學公式。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圍繞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如,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或者是公式逆用等題目。比如,學習《圓的面積》時,可以設計“把圓變成長方形后,周長增加了6厘米,求圓的面積。”又如,學習《工程問題》時,設計“一項工程,4天完成了這項工程的,照這樣計算,完成這項還要用幾天?要求這題一題多解?!边@樣的設計打破課本題目的局限性,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充分挖掘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優化作業的設計,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綜合技能、培養數學思維。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