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笑艷
【摘要】圖形幾何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課程內容之一,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可操作性和可擴展性、現實性和趣味性,有效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包含的數學知識。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情,確定教學方法,想辦法走進他們的世界,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以《圖形與幾何》的部分教學設計為例,談談筆者的心得體會,以期對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學情;置換順序;適時操作;巧設練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圖形與幾何》的部分是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在多個年級都有出現。教師如何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呢?筆者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假如我們能以學生為中心,從學情出發,確定教學方法,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置換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不改變教材教學目標的要求下,一線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一線教師都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對教材進行整合或處理。如,“置換單元教學的順序”,那樣,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以《圓》單元教學為例:《圓》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本單元知識十分重要,更是以后學習《圓柱與圓錐》的基礎。既然它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作為教師應該如何把握教材呢?多年來,筆者都是擔任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學。記得筆者剛接手新班,對學生的學情不夠了解,加上學生對筆者的教學也要有一段時間適應。因此,這個單元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從而導致下冊學習《圓柱與圓錐》時有一定的困難。后來,筆者在教學這一屆學生時,大膽地調整單元教學的順序:先把上冊的前三個單元的教學順序調整為:“第三單元、第二單元和第一單元”。第三單元《觀察物體》的知識學生相對容易掌握,第二單元是“分數混合運算”,相對也容易學一些。當學生已學習了兩個單元,筆者對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也對筆者的教學有所適應了。這時,再對《圓》單元的教學,學生學習就能得心應手了。
設計意圖:這樣師生之間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圓》單元的教學,為學生學習下冊《圓柱與圓錐》作好鋪墊。
二、“適時操作”幫助學生積累經驗
學生在不同的時段,掌握的知識有所不同。六年級的學生認知有一定的水平,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安排不同的操作活動,才能讓學生獲得新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積累經驗,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激發學生的空間思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例如,教學《圓柱與圓錐》單元的“面的旋轉”后,學生基本掌握了圓柱的特征,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它的基本特征,筆者安排學生畫出圓柱的直觀圖。
師:剛才同學們結合圓柱體實物已經認識了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并且掌握了它們的特點。那你能嘗試著在練習本上畫出一個圓柱的直觀圖嗎?
生:能,so easy! (學生熱情高漲,躍躍欲試)
師:好,你們試試看,go!
學生認真地畫圖:有的用尺子畫;有的用圓規畫;有的用實物來臨模,有的……各施各法。過了一會,有的學生打開課本來比劃;有的學生搖搖頭;有的學生自言自語:唉,我畫的怎么和書上不一樣呢?
這時,筆者讓學生停下來,讓學生觀察對比。
師:有的學生發現畫的和書上不一樣,請問:哪里不一樣了?
生:我畫的兩個底面(圓)太胖了,不好看。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頁的圖來看看,圓柱上、下兩個底面是怎樣畫的,好嗎?
學生看書后明白了。
生:老師,我知道這兩個圓不能畫成圓,要畫成橢圓,而且下底面有半個周長要畫成虛線。
師:你知道為什么畫成虛線嗎?
生:因為那部分是看不見的。
師:你真棒!
師:好,請你們再畫一次。
學生通過第一次畫圖后,知道了畫法,很快就畫“像”了。最后,筆者還演示了畫圖的過程。
設計意圖:這樣操作畫圖后,不但讓學生深刻記住了圓柱的特征,還讓學生積累了經驗,加強了動手操作能力,發展了空間思維。
三、“巧設練習”讓學生學有所獲
借清遠市陽山縣教師發展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三段”訓練》教學模式改革的“東風”,我們也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了新的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了課堂教學改革。“三段”訓練的模式:“課始3分鐘練——課中訓練結合(精講多練)——課尾10分鐘課堂小測”歸根結底,還是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環節的練習,鞏固新知,內化新知,發展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每節課中精心設計練習,不同環節的練習設計不同?!罢n始3分鐘”的練習以“復習、分享”為主,目的是復習鞏固,積累經驗;“課中練”對教學知識點設計基礎題,綜合訓練題,目的是鞏固新知,內化新知;“課堂小測”設計有基礎題、綜合訓練題和挑戰題,既讓學生鞏固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解答問題能力,發展了學生數學思維。
例如,筆者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練習的:
(一)課前三分鐘練
1.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
2.求下列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12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徑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徑2米,高是3米。
設計意圖:運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復習上一節課所學內容,也為本節課所學內容作鋪墊。
(二)課堂練習
1.填空。
圓錐的底面積是5cm,高是3cm,體積是( )。
圓錐的底面積是10dm,高是9dm,體積是( )。
2.打谷場上,有一個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半徑是3米,高是0.5米。你能計算出這堆小麥的體積嗎?
設計意圖:設計簡單的兩道題,檢驗學生在本節課新課學習中的學習效果。
(三)課堂小測
1.一個圓柱的體積是75.36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 ? )立方分米。一個圓錐的體積是141.3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 ? )立方分米。
2.判斷下面的說法是不是正確。
(1)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 )
(2)圓柱的體積大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 )
(3)如果圓錐的高是圓柱的高的3倍,那么它們的體積一定相等。(? )
3.一堆煤成圓錐形,底面半徑是3米,高是1.2米。這堆煤的體積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的煤約重1.4噸,這堆煤約有多少噸?(得數保留整數)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既讓學生鞏固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又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解答問題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樂學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無定法,只要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能讓學生獲得新知,并會運用新知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那就是好辦法。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