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升 李倩雯
摘 要: 紅色文化是我國的特有文化資源,是助力新時代、引領新發展的精神動力。從內在關聯來說,紅色文化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資源,二者具有共同文化根基、指向共同奮斗目標。從價值意蘊來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有助于進一步樹立崇高理想信念、激發深層愛國情感、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就實踐理路而言,可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深入探索理論、情感邏輯,增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家國情懷;價值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356(2022)-01-0071-06
紅色文化扎根于中國,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在現實層面上,一方面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黨史宣傳、傳承紅色基因可以更好地延續紅色血脈、凝聚國家意識;另一方面國際間思想文化碰撞激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肆宣揚錯誤思想,這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產生了巨大沖擊,危害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筑牢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防線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一步,因此,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理論層面上,學界關于紅色文化的研究也較為深入。如在理論內涵方面,駱郁廷和陳娜從物質文化視角出發,認為紅色文化是以革命精神為核心,包括紅色歷史、紅色人物、紅色文藝、紅色遺存等物質文化載體的革命文化[1];黃蓉生從精神文化視角分析,指出紅色文化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是在國家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2]。在功能價值方面,劉潤為關注文化指引,指出紅色文化可復興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3];張泰城和常勝聚焦資源利用,認為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容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王炳林和張泰城側重高校育人,提出紅色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對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意義非凡[5]。這些學術成果研究視角多樣、內容豐富,為紅色文化研究奠定堅實理論基礎,但同時也應緊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一步挖掘時代意蘊,發掘育人功能。紅色文化作為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蘊積著特有政治、教育價值,其作為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資源,有助于青年學生深入理解個人、家庭和國家的關系,在推進國家長足發展過程中凝聚思想共識、構筑精神力量。
一、紅色文化育人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內在關聯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獨特、優秀的民族文化,可為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提供寶貴資源。紅色文化育人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共同文化根基、指向共同奮斗目標。積極傳承紅色文化,發揮其特殊育人功能,對增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實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一)紅色文化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資源
在不同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生態環境的影響下,人類進行著不同的實踐活動,由此,文化總是體現著創造主體的意志與追求,呈現出不同存在形態及發展面貌。紅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不斷形成發展,集中體現著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先進思想、崇高精神、正確價值取向,作為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來源,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資源。紅色文化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部分有機構成。在物質文化層面,一般包括革命根據地、革命戰爭遺址、革命紀念館等實體存在。如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的陜甘寧抗日根據地。在精神文化層面,主要包括革命理想信念、堅定信仰等革命奮斗精神。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五四精神、長征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在制度文化層面,紅色文化的制度形態成果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革命理論、政策、制度等,如黨的“三大作風”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六條規矩”等光榮傳統。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國精神底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在歷史中發揮出巨大激勵作用,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進一步加強對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充分釋放其育人功能,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吸引力,激勵大學生傳承革命精神和革命優良傳統。
(二)紅色文化育人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共同文化根基
從根本屬性來講,紅色文化育人和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都具有鮮明意識形態性。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探索、奮斗、建設的文化凝結,是在戰爭歲月中浴血奮戰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形態。家國情懷集中體現著“家”與“國”的緊密關系,“個體”與“國家”的本質關聯;個體的“修身”是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經之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樸素的認知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獨特密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通過思想道德教育,激發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是保證主流意識形態推動社會平穩發展運行的重要一環。從理論基礎來說,一方面,二者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紅色文化存在的重要機制[6],紅色文化深受馬克思主義革命觀的影響,它的形成演進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實踐活動持續深入的過程。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國家高度熱愛的寫照,無論是繼承弘揚紅色文化,還是進行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都要求我們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社會中持續開展理論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二者都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創新的源頭活水。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中所凝結著的精神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散發勃勃生機的表現。家國情懷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本,其中所蘊含的“家國一體” “家國同構”思想對于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三)紅色文化育人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指向共同育人目標
紅色文化作為天然的“教材”,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其中所蘊含的寶貴物質、精神、制度財富是開展教育的鮮活話語。一方面,紅色文化具有思想理論性。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紅色文化都是指導動員大家凝心聚力、奮勇向前的思想理論武器,它擁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充分挖掘和發揮其理論、時代價值,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積極推進社會和諧發展。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具有強烈育人性。紅色文化教育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規律,致力于建立紅色文化教育體系,打造良性育人生態系統。“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7],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們的育人目標,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有序開展是傳遞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提升文化水平的必要工作。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旨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成為黨的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復興大任。兩者都具有育人功能,目標指向相同,承載著新時代育人使命。因此,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說,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是青年人格塑造,蓄力國家未來、助力長足發展的應有之義。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直觀生動、吸引力強,是具有強烈示范意義的教育資源。它為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而強大的精神支持,其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結合完善創新了自我,賦予自身以新的時代意義。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有助于進一步樹立崇高理想信念、激發深層愛國情感、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弘揚艱苦奮斗精神。
(一)樹立崇高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它把一種未來的社會藍圖視為最高價值,并以之統攝個體精神生活;作為自身精神寄托,家國情懷便是這樣一種矢志不渝、自覺追求的精神狀態的體現,集中展示著個體對于自身與國家相連的思考與追求。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一方面,理想信念是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出發點。“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喪失理想信念,行動上就會偏離正確方向。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前進的精神支柱。共產主義理想是紅色文化的靈魂和精髓,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在實現共產主義的道路上,無數英雄烈士以小我成就大我,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一堅定信念的鼓舞下,帶領廣大中國人民譜出勝利篇章。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而在兩個甲子后的今天,我們挺直了腰板,堅定原則立場同美國對話,發出時代強音。這一巨變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印證著人民群眾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性。“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8],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感悟初心使命,這種信念會把大學生群體緊密團結起來,匯集個體精神力量,構筑為國家奮斗終身的“精神長城”。
(二)激發深層愛國情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9],而家國情懷就是愛國主義最為生動的注腳。第一,紅色文化充實著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紅色文化激勵國人不斷拼搏向前,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它鼓舞人民為國奮斗,有助于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價值取向,樹立起家國一體的情感共識。第二,紅色文化彰顯著愛國主義精神。偉大革命精神是歷代共產黨人努力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堅守共產黨人崇高理想信念的結果[10],它是紅色文化的靈魂,淬煉升華著民族精神。在如今和平昌盛的中國,廣大青年未曾經歷政局動蕩、山河破碎,在良好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中成長,因此存在著部分青年理想信念喪失、愛國情感薄弱的現象。紅色文化中凝結著厚重歷史和深厚情感,無數仁人志士在革命戰火中犧牲,在艱苦環境中仍堅守信念、為國而戰。即便在和平年代,戰爭也從未消失,如2020年6月,外軍公然違背與我方達成的共識,悍然越線挑釁,在加勒萬河谷發生沖突,祁發寶、陳紅軍等五名官兵與之英勇對抗,最終犧牲四名。正是這些最可愛的人用生命書寫偉大,換得家國安寧、歲月靜好,是他們始終如一守衛國土,為騰飛的東方巨龍助力,構成中國最堅實的脊梁。因此,深入學習宣傳紅色文化,有助于進一步升華大學生思想,培育愛國愛家之情,使其將個體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系,勇于直面未來險阻。
(三)提升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文化貫穿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正如亨廷頓所宣稱“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為西方對其他社會的文化統治和那些社會模仿西方的實踐和體制的需要作辯護”[11],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土壤貧瘠,那便無法為國家的永續發展提供持續滋養,進而被外來文明所淹沒。紅色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深刻反映著中華民族艱難勇毅的奮斗歷程,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是家國情懷扎根大學生心靈的內在邏輯。當前,世界單邊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浪潮洶涌,我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勢必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2]。紅色基因在我國長期實踐中總結凝練而成,彰顯著黨的初心使命、展現著黨的光輝歷史、映射著黨的偉大精神、蘊藏著黨的無窮力量。如紅色鄉土文化對于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便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利用家鄉紅色文化資源,從大學生的生長地開展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認清“根”與“魂”,增進其對“家”的認知、對鄉土的依戀,進而提高大學生對于中華民族歷史的認識,養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再如紅色家書,穿越時空局限,在字里行間中映射著先人的崇高品格、堅定信仰,從紅色家書中汲取滋養有利于大學生體會黨的初心使命,把穩信念之舵、滌蕩自身心靈。紅色歷史應被銘記、優秀文化應被保護,文化自信的提升必然要以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為重要的著力點[13],回顧紅色文化記憶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傳播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四)弘揚艱苦奮斗精神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原料不是先驗的,而是人從事社會實踐、社會交往的產物”[14]。國家、民族、個人道德品質在現實社會中生成,與社會文化、意識、實踐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繼承和發揚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譜系[15]。一方面,紅色文化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高尚品格。中國近現代社會所處的歷史時期艱難、發展環境險惡,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憑借堅定信念和崇高目標,堅持不懈為國奮斗才換來了今日的和平幸福。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要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繼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辦好自己的事,鍥而不舍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16]另一方面,紅色文化飽含著偉大革命精神。紅色文化內蘊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甘于奉獻的無私無畏精神,如沂蒙精神便是誕生于沂蒙這片紅色沃土,在革命戰爭中孕育而生的偉大革命精神,它所體現的艱苦奮斗精神不僅是沂蒙人民的真實寫照,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克服前進道路上困難險阻的縮影。家國情懷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從古至今都是對中華民族遠大格局的一種體現,光明與勝利往往在艱苦奮斗中實現,但如今社會上所流傳的“躺平文化” “佛系文化”無疑是對青年學生的一種精神荼毒。因此,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喚醒其憂患意識,讓大學生增強其對我國政治、道路、價值體系的認同與自信,永葆艱苦奮斗的優良品格。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實踐理路
深入研究和探索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途徑,是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增強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實效性的現實需要,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凝聚精神力量、引領發展航向。
(一)真知:夯實理論之基,樹立正確認知
利用理論教育,形成正確認知。知是行之始,正確的認知對解決問題起著基礎作用,是達成目標的前提,因此要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準確理解紅色文化。首先,要正確認識紅色文化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在中國社會千瘡百孔時,它在我國萌芽和傳播。紅色文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革命實踐活動中形成,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斷成熟,它在內容上科學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為我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提供著科學的理論、方法。其次,要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價值性。紅色文化歷久彌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耀目的存在。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直接思想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紅色文化資源是優質、獨特的教育資源,它利用史實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領大學生端正思想、把穩價值取向。最后,要深入領會紅色文化的發展性。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時代文化,紅色文化不是僵化的理論,它屬于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范疇,根植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實踐之中。紅色文化中所展現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它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回應時代問題、解決時代疑問,其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可使學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時夯實思想理論基石,體認家國之情的深厚內涵。
(二)素情: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之情
利用兩個方法,增進教育實效。情感是人類心理結構的核心,對人的意識與外在行為具有調控作用,要想持續建設國家,解決情感問題是關鍵,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離不開紅色文化的熏陶和陶冶。第一,運用感染教育法。家國情懷深植于中華民族血脈,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是推進大學生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情感之基。而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具有較強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形態,可在更大程度上喚醒歷史記憶、厚植愛國情感、增強文化認同、提高國家歸屬感。第二,運用榜樣示范法。紅色文化的鮮明政治性給予大學生明確方向,濃厚歷史性呼喚大學生愛國情感,獨特本土性增強大學生民族認同,它對于增進大學生家國情懷起著特殊導向作用。個體在學習、思考或提取信息時產生的熱認知(hot-cognition)現象,使其更易回憶起富有情感色彩的信息[17]。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國家發展壯烈犧牲,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事跡,因此,要“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18],如狼牙山五壯士舍身跳崖的壯舉、縣委書記焦裕祿一心為民的事跡、 “燃燈校長”張桂梅堅守信仰的初心……這些都充分體現著共產黨人大無畏的精神。所以,在大學生中樹立起模范榜樣,可涵育深厚家國情懷,使其從紅色基因富含的信仰信念中汲取力量,以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與黨和國家事業相聯系,建功新時代、奮斗新征程。
(三)銳意:亮劍錯誤思潮,增強國家意識
利用網絡載體,疏導錯誤思想。意志是人面對困難時,直面問題、自覺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是一種有強大信念支撐的精神動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各民族間都存在著正面或非正面的對抗,而二十一世紀互聯網的應用普及加深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致使各類思潮傳播更為迅速。但實際上,錯誤思潮在一定網絡范圍中的傳播對大學生產生著不容小覷的消極影響。“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便是試圖通過污蔑中國共產黨領導、否定中國革命,竭力攻擊、丑化我國領袖及英雄人物,以搞亂人心、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破壞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為目的。國內外敵對勢力通過網絡上所謂的“公知”“意見領袖”,打著揭秘真相、了解史實的幌子,發布大量歪曲、污蔑、質疑黨的歷史的文章,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而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歷史必然性。這些顛倒黑白、歪曲事實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在網絡中進行傳播,且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存在著盲目相信網絡謠言的現象,這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宣傳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 “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因此,要積極構建適應時代需要的紅色文化數字館[19],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如打造紅色文化網站、制作紅色視頻、開設紅色網絡課程等,主動占領意識形態高地,使大學生汲取紅色文化營養,防止錯誤思潮入腦,培育歷史眼光、提高國家認同,深植家國情懷之魂。
(四)篤行:注重實踐鍛煉,踐行初心使命
利用實踐活動,實現知行合一。行為是認知、情感、意志的外表活動,是認識個體道德水平的參考。實踐是啟迪智慧、振奮精神的現實道路,思想意識只有轉化為具體行動,人們才能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于思想理論的感悟,真正明白其價值所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色文化特有的內涵、文化對于熏陶家國情懷、培養愛國情操、激發前進動力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積極開展紅色校園實踐活動。高校要善于開展紅色主題教育,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讓學生置身于紅色情境之中,引起個體與環境的強烈共鳴。如紅色經典誦讀、紅色征文、紅歌賽等校園實踐活動的進行,可實現高校學生的大規模參與,使其身臨其境,在耳濡目染中拓寬文化視野、提升道德境界;再如利用建黨節、國慶節、國家公祭日等重大紀念日,舉行集體性紀念儀式,感知紅色歷史、強化集體記憶。二是大力開展紅色社會實踐活動。“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常讀常新”[20],鑒往事、知來者,歷史給予我們諸多經驗教訓,紅色文化中如革命根據地、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等物質文化作為歷史記憶的凝結,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展開歷史畫卷,實施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素材。如借助參觀紅色基地、重走長征路、慰問紅軍戰士等各種活動,充分發揮教育基地作為第二課堂的作用,再如融入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活動[21],加強長期性、系統化的紅色文化實踐,促成常態化實踐機制的形成。從而,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在回溯歷史的過程中緬懷先烈、追尋革命情懷,升華精神境界,領悟家國情懷意蘊。
四、結語及展望
紅色文化自革命時期產生,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它所蘊含的理論、實踐價值對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獨特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對紅色文化愈加重視。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全黨上下大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黨史中飽含著豐潤的紅色文化,深化紅色文化的挖掘、闡釋、傳播、教育,對于引領共產黨人汲取黨史力量、永葆紅色基因,增進身份自信和使命擔當具有重要意義。提升紅色文化在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中的引領力、支撐力,能為有效促進大學生認清歷史使命、勇擔時代責任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本文從內在關聯、價值意蘊、實踐理路等角度,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進行了探索,力求增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在當前重視思政育人與紅色基因傳承的背景下,關于紅色文化的研討已形成了相對成型的研究體系,但在研究深度、廣度上仍待深化。未來,還可以繼續創新研究視角,通過多案例動態追蹤、定量與定性結合等方法,緊跟時代腳步開展探討,為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及實踐依據。
[參考文獻]
[1]? 駱郁廷,陳娜. 論紅色文化的微傳播[J]. 江淮論壇,2017(3):139-144.
[2]? 黃蓉生,丁玉峰. 習近平紅色文化論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8(9):3-8.
[3]? 劉潤為. 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J]. 紅旗文稿,2017(12):4-7.
[4]? 張泰城,常勝. 紅色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 求實,2016(11):30-35.
[5]? 王炳林,張泰城. 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發展報告2018[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
[6]? 曹勁松. 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邏輯必然與實踐自覺[J]. 南京社會科學,2021(6):9-17.
[7]? 習近平. 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 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N]. 人民日報,2019-08-19(1).
[8]? 習近平.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9-09(2).
[9]? 習近平.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9-04(2).
[10]? 鄧純東. 紅色精神在保持黨的先進性中的價值分析[J].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6(6):108-113.
[11]? 塞繆爾·亨廷頓.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M]. 周琪,劉緋,張立平等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45.
[12]?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二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N]. 人民日報,2020-11-04(1).
[13]? 唐龍. 紅色文化與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耦合與契合[J]. 人民論壇,2021(12):102-104.
[14]? 馮建軍. 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 教育研究,2014,35(6):33-40.
[1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 人民日報,2019-10-28(1).
[16]? 習近平. 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N]. 人民日報,2021-01-12(1).
[17]? 王佩連. 論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心理生成路徑[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1(1):100-106,159.
[18]? 習近平. 學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擔使命[N]. 人民日報,2021-06-01(1).
[19]? 楊銘. 新時代紅色文化創新性表達芻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8):91-93.
[20]? 習近平. 多講講黨的故事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引導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勇敢斗爭[N]. 人民日報,2021-02-20(1).
[21]? 鄧艷君. 紅色基因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三重路向[J]. 思想教育研究,2021(2):111-115.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Integrating into the Devotion to Homeland of College Students
Liu Yousheng, Li Qianwen
(School of Marxism,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 of China and a spiritual power to boost the new era and lead new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nternal connection, 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devotion to their homeland. Red culture and the students′ devotion to their homeland have a shared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future endeav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impli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votion to homeland will help to further establish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stimulate deep patriotism, enhanc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As far as practical reasoning is concerned, we can proce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affection, intention, and action. We can integrate Red Cultur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feelings, carry out in-depth theoretical and emotional explorations, and enhance the value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devotion to homeland;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