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碧
【摘要】將紅色文化融合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既是時代對于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重要目標。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通過多種教學策略融入紅色文化。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紅色文化;融合;策略
紅色文化既屬于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屬于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處于改革開放與新時期創造出的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注重紅色文化的融合,關注紅色文化具備的教育價值及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這不僅能夠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高,而且還能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感,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從而使小學生得到良好發展。
一、紅色文化資源挖掘與開發
課堂是開展教學的主要陣地,將紅色文化滲透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是教育最有效且直接的途徑。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需注重挖掘與開發紅色文化。
1.紅色文化的挖掘。《道德與法治》教師可經過篩選、對比、分析各種方式,在眾多紅色文化當中挑選合適的課程內容及符合學生自身特點、認識規律的紅色文化,以保證紅色文化能夠更好地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際教學需求相符。首先,《道德與法治》教師可經過網絡瀏覽、資料搜集、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對與當堂課程有關聯的紅色文化內容進行歸納與整理;其次,具體紅色內容的選擇上要依據實效性與適應性的原則,對其全部資源加以篩選,最終選擇出和《道德與法治》的具體教學內容及學情相符的紅色文化,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最后,通過相關紅色資源的整合,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主題活動,從而使學生了解到紅色文化,并切實地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五年級下的《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時,教師可運用互聯網搜集紅色文化資源,以主題教育的形式講解給學生,從而使學生通過革命戰爭,依據鴉片戰爭、虎門銷煙等,明白“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并形成相應的愛國主義情懷。
2.紅色文化的開發。依據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特點,開發出以紅色文化為基礎的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與弘揚革命傳統,依據某節課的具體教學需求,通過紅色文化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課件的設計與開發,并通過教學內容的講解,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道德觀及法治觀。通過紅色文化展開主題化的教育活動,以促進小學生自身的感官感受豐富。例如,將紅色文化滲透到《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當中,指導學生認識革命的根據地,自覺接受來自紅色文化的熏陶,從而使學生自身的精神品格得到切實提升。
二、紅色文化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融合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內容通常有著較強的理論性,且部分知識點都較為抽象,即便是學生已經記住了,也無法真正地理解與內化,更別說是指導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健康發展。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在滲透紅色文化內容時,切記要體現出較強的實踐性。如,可通過安排相關教學活動,引導小學生親自實踐、自發感悟,并將學習的知識切實轉變成行為,從而實現實踐引導行為的教學效果。
1.借助于情境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當中,教師需將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入手。通過學生可能涉及到的紅色文化,構建出與實際貼近的教學情境,以盡可能地縮短《道德與法治》課與學生的距離,并消除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的疏離感與排斥感,以充分激發出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并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相關教學內容。例如,在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五年級下冊的《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與革命斗爭相關的珍貴影像,或者影視劇當中呈現出革命斗爭的視頻片段,如《長征》等,并配以振奮人心、激昂的背景音樂,以引發學生嘗試把自己想象成那個特殊時代中的個體,以深刻體驗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并促使學生深刻領悟“中國領土是不可侵犯的”。
2.引導學生角色扮演。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當中,角色扮演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其不僅能實現教學的效果,而且還具有實踐與內化的效果,十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對于小學生的道德觀及法治觀的正確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依據具體教學內容,篩選出相應的紅色文化,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扮演課本中的歷史人物,嘗試再走一遍“革命路”,進行親身體驗,從而使學生充分吸收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法治觀與道德觀。例如,在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五年級下冊的《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開展教學時,教師可引入“八女投江紀念群雕,并將八名女戰士為掩護部隊轉移主部隊而犧牲”的英勇事件講給學生聽,選舉出學生來扮演八名女戰士,讓學生想象與嘗試面對敵人會做出什么樣的動作、會說什么樣話語,以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戰士寧死不屈的精神和抗戰到底的決心;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設計情景,創新性地對課堂所學教學內容進行理解與演繹,這樣給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的同時,促進紅色知識內容的深化。
3.引導學生學習討論。《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學習討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從多個角度去認識課程的內容,以促使學生實現深度的學習與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依據課程的內容,對小學生身邊的紅色文化素材進行挖掘,讓學生借助紅色文化進行主題討論,以促使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享曾經聽到過的與紅色文化有關的故事,通過互相交流獲得感悟,領悟革命精神。在這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但也要給學生充分表達的空間,既保證讓學生進行有序交流,又要照顧個別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從而構建出活躍的學習氛圍。例如,在開展《我參與? 我奉獻》的教學時,其教學目標主要培養學生的奉獻與參與精神,依據該目標,搜集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教學素材,如,邱少云、黃繼光等革命事跡,或者是人民武裝斗爭故事,從而使學生通過對革命先烈精神品質的討論,形成深刻的感悟,在敬愛革命先烈的同時,更好地熱愛祖國。為此可以借助小組討論的形式,保證課堂討論活動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具體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既能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延伸,也能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以促使學生實現全面、健康的發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充分了解紅色文化在育人中的價值,通過有效策略融入紅色文化,從而使小學生形成健康的法治觀與道德觀。
參考文獻:
[1]張麗琴.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滲透紅色文化教育[J].天津教育, 2020(20):2.
[2]喬珍,溫玉敏.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紅色文化教育融合的教育實踐探索[OL].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f2108v05a6p0cb02n4t0rf04m070331.
[3]李前鋒.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滲透紅色文化教育的思考[J].求知導刊, 2021(21):2.
[4]劉健.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好家長, 2018(15):1.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