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媚
【摘要】古者有云:“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是小學教育階段。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只取決于教師的精彩說教,而是在于言與行相輔相成。德育工作大多是通過課本講授、課堂教學和活動等形式完成,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的實效性,在教育實踐和反思中成長。
【關鍵詞】小學德育;班主任工作;立德樹人
現代化的教育改革很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而綜合素質不僅包括文化知識,還包括德育。小學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教書育人,做好德育事業,以自己的言行作為最好的榜樣,從點滴之處要求自我,反省自律,為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出前進的動力。只有深刻的德育才能牢固地扎根在學生的人生當中。因此,我們要做好立德樹人的德育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師德素養。
一、以身作則,貴在踐行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體現。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要做到言傳和身教相結合。教育者最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受益匪淺。教師立德樹人,源于心,始于行。作為教師,學生在健康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我們。因此,我們要肩負起“引路人”的重擔,用自己的好行為和好品質影響學生,給他們樹立起良好的榜樣,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個性品質。小學沒有單獨設立德育課程,在1951年學制改革后,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開始得到重視,并在1957年后逐步開設小學政治課。教育是最基本的,德育是最首要的。沒有聲音的語言就是我們的舉動。德育工作的主導人物是教育者。師者,人之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只有教育者以身立標,不斷加強師風建設和師德修養,才能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教師的人物是什么?那就是用自己作為榜樣去教導學生。”學生效仿的人物當然是每天傳授知識的教師。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因此,作為教育者在教學常態化的生活中要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
二、言行一致,立德樹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切記,我們不僅是講課的老師,也是孩子們的教導者,生活中的和道德上的指路人。”單單是知識的傳授不能滿足德育的教學,我們要做的是,在學生“行”與“知”中間架設一座橋梁,讓學生可以運用學到的道德知識去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與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三是德育課程形態回歸生活,促進學生道德主體性的發展。作為教書育人的典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學生。這就顯然要求教師要做到言與行要一致,表與里要如一。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應提前進教室做好上課的準備工作,而不是鈴聲響后才姍姍來遲。如,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教師應該書寫板書工整,而且批改作業的評語也要一筆一劃寫好,給學生起示范作用。只有從細節上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好他們的表率。
如,在一次開學典禮上,座位不夠,教師為了把座位留給學生,自己站著。而學生看到這情況,邀請本來站著的教師去坐,學生們再擠著一起坐。從這微小的舉動可見,教師愛護自己的學生,學生也會尊敬自己的教師。這就體現了以身作則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動給學生做榜樣,讓學生從心里深處認同教師的教育方式。在小學教育的范圍中,德育充當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教育活動的基本。教育力量是直觀的、形象的和具體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陶冶。
三、嚴于律己,勇于實踐
君子坦蕩蕩,要嚴于律己,教師也應如此。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也會讓旁人看出,從而評價師德。現階段,不少學校在教育道德方面比較注重的是偏向給學生教育一些理念和規范。教師訓誡的形式教條化影響了學生的理解,教師某個程度上的說教似乎在既定程式上,但不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大家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源于德育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德育工作面臨著多元化的沖擊,源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的發展,教師更應該做好德育工作的開展。小學階段的學生的道德觀還在逐步形成中,作為教育者,要在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觀上多用心,要重點培育學生在實踐中的道德觀,要讓良好的道德品格與他們如影相隨。空談是實現不了的,要通過教師的竭力教育和嚴于律己,讓學生學會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另外要加強的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合為一體,形成一股強烈的德育合力。首先讓家長懂得學校的教育模式,這樣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學校的教育無縫對接。這樣不僅推進了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工作,也推進了學校教育的德育工作,一舉兩得。學生的思想品行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會有反復,甚至與我們的期望背道而馳,這就需要教師像修剪樹木一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用我們的愛心、耐心、恒心,把學生培育成國之棟梁。
四、反求諸己,砥礪前行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實踐改革下的德育工作中,也許沒有哪位教師能把事情做得毫無瑕疵。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同時,德育又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先秦《論語·顏淵》中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教師多從實踐中反省,再回到實踐中,不斷地取得進步,來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德育目的。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使德育工作更好地開展,每位教育者應該從細微之處做起,從點滴做起,切切實實把德育的每一項任務都落實到位。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與班主任,應克服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已經固化的經驗性思維和慣習,不斷增強自身的研究意識,提升科學化水平。模仿是小學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教師的“偶像”示范作用影響學生的一生。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不只是取決于教師的精彩說教,而是在于言與行相輔相成。教師的行為應充分表現其教育性,多自省,砥礪前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堅毅的品格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
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育的關鍵是要將學生成為德育主體。德育教學如細雨,潤物無聲。要做好立德樹人的德育工作,在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舉一動。行動賦予感化人心的無窮力量,愿教師言行一致,反求諸己,做好踐行育人使命的行動。
參考文獻:
[1]吳慧珠.新中國小學德育課程的演變[J].課程·教材·教法,2006.
[2]詹萬生.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教育研究,2003.
[3]周麗.芻議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如何加強德育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2018.
[4]王蓮華.優秀班主任德育工作實踐案例100例[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齊學紅.學校德育與班主任專業成長[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