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器樂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民族器樂欣賞教學是初中生學習和了解中國音樂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音樂的美育價值和作用也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同。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從整體來看,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局限性。文章簡單分析了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意義和問題,然后提出解決對策,希望能對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有參考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初中民族器樂;問題;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9-0088-03
引? 言
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為學生借助器樂對傳統文化、音樂文化進行再認知提供了路徑,對學生文化自信、審美素養的培養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已經能兼顧音樂教學的藝術性和人文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漏洞,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初中是學生文化意識、審美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其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借助多種形式開展民族音樂和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1]。民族器樂欣賞課不僅有美育性質,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品位和核心素養,還具有文化傳承價值和意義。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些民族器樂逐漸淡出大眾視野,民族藝術文化也缺少傳承的環境。與此同時,許多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在不斷降低。培養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器樂欣賞課的開設契合了時代要求,符合教學改革的精神和素質教育理念。此外,民族器樂欣賞課的出現,還使學校變成了弘揚傳統文化、美育的前沿陣地,使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通過民族器樂欣賞課,學生可以了解各種民族樂器,掌握民族樂器的演奏方式,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品位。所以,初中民族器樂欣賞課對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發展和培養時代新人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民族器樂欣賞教學,通過帶領學生欣賞民族器樂,走近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民族器樂及民族音樂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心。
二、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缺乏競爭力
與其他課程相比,音樂是一門極具靈活性、開放性的課程。音樂教學的靈活性、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豐富和開展形式的多樣。音樂教學可以教材為根本,也可以利用各種教材外的素材、資源。音樂教學既可以在室內課堂中開展,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自主練習[2]。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分支,也應具有音樂教學的屬性。教師只有充分展示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靈活性、開放性、趣味性,才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在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許多教師的教法都非常單一、呆板、枯燥。如在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教材為根本,教學方法以內容展示、欣賞為主。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缺少互動,學生沒有演奏民族樂器的機會。這種教學模式看似有助于完成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任務,但是無法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學內容老化,資源開發不足
民族器樂與西洋器樂有著本質不同。對民族器樂的欣賞與學習演奏在教學模式上有很大不同。在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聚焦于“民族”和“器樂”這兩點,引導學生區分民族器樂的民族性、多元性和地域性。但是,長期以來,初中音樂教學、初中生都深受西洋器樂的影響,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在實踐中并沒有表現出與西洋器樂欣賞教學有何不同。例如,在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許多教師都只關注知識教學和技能性訓練,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瑣碎、零散,與學生生活實際缺少關聯,教學結構缺乏系統性[3]。此外,在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許多教師由于自身能力有限,無力開發更多的教學資源。受此影響,學生也無法通過民族器樂欣賞教學接觸到更多優秀、經典的民間音樂和民族器樂,也無法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這也必將影響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整體效果。
(三)師資短缺,教師素養有待提升
之前,在初中課程體系中,音樂教學雖然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教學長期被邊緣化,不但課時有限,而且師資力量不足,許多初中學校都缺少專業的音樂教師,無法按計劃開展和進行。如今,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和作用已經得到驗證,音樂教學也越來越受關注。在此背景下,許多學校都對音樂教師的成長和教學隊伍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部分專業音樂教師也加入初中音樂教學隊伍。但是,民族器樂與普通性質的音樂教學不同,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表現力都有較高的要求。部分音樂教師對民族器樂教學缺少知識積累和成熟經驗,對民族器樂教學的理解也都局限在表面[4]。在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他們只能簡單地進行民族器樂知識講解,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加上缺少配套聲像資料,多會選擇直接跨越或忽略民族器樂欣賞教學。這樣的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給學生留下了沉悶、單調的印象。許多初中生對民族器樂也缺少深入的認識,僅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面。
三、解決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問題的途徑
(一)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讓學生有追求美的欲望、創造美的能力。但是,對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從基礎做起,需要以內容為媒介和載體,借助多樣、多元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完成知識積累。而當前在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教學范圍狹窄、教學內容單一。基于此,教師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喜相逢》笛子獨奏曲的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提前收集著名笛子樂曲的素材和資料,并將各種圖文資源整理、制作成課件,以備課堂教學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笛子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從中國笛子十大名曲中選擇適合初中生的曲子,如《姑蘇行》《鷓鴣飛》《黃鶯亮翅》,讓學生聆聽、欣賞樂曲,品味曲子的音色、風格和特點。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喜相逢》這首樂曲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作者,了解樂曲內涵。隨后,教師可以結合視頻講解笛子獨奏知識和技能,讓學生體會樂曲《喜相逢》所蘊含的依依惜別和重逢時的喜悅之情。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樂器,掌握樂器演奏知識和技能,也有利于教師進一步開發民族器樂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唱、欣賞和聆聽,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熱情
由于初中生身心發展還不成熟,他們的學習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5]。民族器樂欣賞課作為一門人文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教學的藝術性、靈活性、趣味性。加強對現代教學手法的學習,能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創新教學模式,營造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以《空山鳥語》一課為例,這是一首二胡獨奏曲,樂曲借助茂林濃蔭間百鳥齊鳴的景象,描繪了春天的美景,表達出人們熱愛大自然的心情。樂曲不但旋律流暢,而且節奏歡快。結合樂曲特點,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放錄音,讓學生辨析錄音中不同類型的聲音:鳥鳴聲、蟲鳴聲、風聲和流水聲。教師再問學生都聽到了什么聲音。隨后,教師可以結合樂曲標題,向學生提問:樂曲標題取材于哪首古詩的哪個詩句?通過標題,你腦海中都聯想到了哪些情景?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可以用二胡演奏出不同類型的聲音,同時利用不同的節奏和強度表達不同的音樂情緒,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借助問題和聽音辨色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播放不同版本、不同樂器(鋼琴、二胡、弦樂合奏)演奏的同一樂曲,并簡單講述這首樂曲的適用情境。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抖音短視頻或MV,讓學生演唱樂曲的主旋律,以拍手的方式打節拍,進行民樂“合奏”。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樂曲特色,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器樂、民間音樂的喜愛之情。
(三)課堂內外相結合,促進學生發展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素質教育、音樂教學的服務對象。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協調發展,是音樂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但是,要想讓學生協調發展,教師就要發掘學生的潛能,在思想、方法方面做出引領,并為學生提供幫助,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好學、樂學、會學。當代初中生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長大,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接觸到各種音樂作品和素材,也會參加一些有趣的音樂活動。因此,在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視角出發,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開展各種音樂學習、研討、交流和分享活動,將課堂內外結合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道德品質[6]。
例如,在教學《春江花月夜》這首民族管弦樂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聆聽樂曲后,對音樂旋律、節奏、節拍、調式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時,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與教師一起進行簡單的民族樂曲演奏活動,并讓學生欣賞與樂曲同名的古典詩歌《春江花月夜》(唐代張若虛作),討論作品所表現的意境,以及詩歌與樂曲所表達的意境是否相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背誦詩歌,用簡潔的語言描述詩歌所表現的情景,并收集素材,認知中國傳統音樂“換頭合尾”“魚咬尾”這兩種創作手法的規律和特征。這樣將課堂內外結合起來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四)提升教師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教師發光發熱,無私奉獻。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正視自己的職責和使命,自覺擔負起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的重擔,提高自身素養。為了促進教師成長和發展,學校要重視音樂教學隊伍建設,將音樂教師成長計劃納入學校長期規劃。此外,學校還要引進專業的音樂教師,借助在職培訓和學習使教師重組專業技能結構,提高專業能力、音樂審美素養和水平,以滿足音樂教學需要,彌補音樂教學的人才漏洞。初中音樂教師要在高校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加強自主學習,如利用空余時間選修民族器樂課程,積極聆聽相關專業的專家講座,學習各種有關民族器樂的新知識、新技能,重組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音樂水平。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情,尊重和理解學生,并根據學情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
結? 語
綜上所述,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肩負著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的使命,但是,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因此,在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確定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理念和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一時.美育教育的重要陣地:民族器樂鑒賞及存在的問題[J].樂器,2021(04):33-35.
[2]沈彤.初中民族器樂欣賞課的教學應用[J].讀寫算,2020(14):167.
[3]王紅艷.少數民族器樂專業課程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09):54-56.
[4]郭瑩瑩.中學音樂課堂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5]張翔.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初探:以“劉天華、華彥鈞的音樂人生”一課為例[J].藝術教育,2019(03):68-69.
[6]陳宇彤.湘教版初中音樂教材民族器樂欣賞課教學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唐曉丹(1984.4-),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哲理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