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梅
摘 要:我國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旨在德育與智育同向同行,推動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旅游英語是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建設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其課程思政工作在教育體系中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旅游+英語+思政的職業教育研究體系上的探索將會是具有創新的嘗試。本文基于PBL的實施理念,通過中國傳統節日PBL的設計,探索思政元素在詞匯PBL、翻譯PBL以及英文講解展示PBL中的滲透和融入,以期摸索出具有高質量的課程思政育人新思路。
關鍵詞:PBL? 旅游英語? 課程思政
“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國家教育部對當前我國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旅游英語課程涵蓋了語言、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具有其特殊性和跨文化性,在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筆者通過PBL運用于旅游英語教學活動中,試圖探討PBL在中國傳統節日英語詞匯、中英互譯以及英文講解展示中的“知、情、意、行”上的運用,從而挖掘旅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價值。
一、旅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的必要性
隨著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旅游英語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輸。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學習旅游英語的時候,不僅需要熟悉西方文化,了解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而且還要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旅游英語課程有必要讓學生對世界有足夠清晰的認知與思考,有必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自知之明和自信力,以守護中國傳統、弘揚中國文化為職志,積極主動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講好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進而達到學生能夠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德育目標。
二、PBL與旅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的融合
(一)PBL的概念解析
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這翻譯過來的名稱很多,例如項目式學習、項目學習或者基于項目的學習,這是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師生共同探究驅動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引導學生思考真實的、有挑戰性的驅動性任務,鼓勵學生運用高階思維完成驅動性任務,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二)旅游英語課程思政PBL
旅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指的是“在旅游專業課程教學中,以英語為載體,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評價和改革全過程,從而實現課程思政主題系列的英語教學理念”。旅游英語課程思政PBL作為富有創新性的育人教學,強調教師守好意識形態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不僅關注學生理解和探究知識層面,還要指導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驅動他們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和思辨能力,讓他們看清中國和世界形勢,避免受到西方不良的意識形態影響。旅游英語課程思政PBL的施行與發展,對任課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專業課知識,還要掌握專業知識背后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在PBL設計中科學布局、巧妙構思教與學,實現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知識教學和職業能力提升當中。
接下來將以筆者參加學校第三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教學設計賽項)的材料為例,對課程思政理念引領下的PBL展開解析,為其提供生動有趣的中國傳統節日項目式學習,從中認識中華文化的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不斷增強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三、旅游英語課程中的中國傳統節日PBL
《旅游英語》是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以《全國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地方導游基礎知識》等專業課程為基礎,以英語為載體,貫穿旅游業“行、住、吃、游、購、 娛”六大方面的專業課程。在中國傳統節日PBL的施行過程中,始終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引領下,深入挖掘課程與教材的思政內涵,巧妙融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流程、教學評價與反思等教與學的全過程,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知識傳輸與語言能力培養同向同行的根本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考慮服飾、建筑、繪畫和飲食等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靈魂和主線,既注重旅游專業系統理論知識輸入,又突出實際操作技能的輸出,采用任務模塊教學,旨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補充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文化元素,力求創設“課前-課中-課后”中國傳統節日PBL一體化。
(一)項目選題
筆者的參賽材料選用的是王堃主編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旅游英語》第一單元的Part 5 Let’s Improv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即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在教學過程中,PBL結合學生學情分析和課程特點,采用中國傳統節日PBL設計,融入驅動任務,助推學生掌握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特色的英語詞匯與內涵和翻譯技巧,最后用英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教師通過這個項目充分挖掘可以進行思政教育的關鍵點和材料素材,培養學生廣視角、多元化展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開展文化自信視域下針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多維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制定計劃
本項目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未來崗位需求,理清本項目三全育人的培育途徑;根據崗位要求和學情,明確對接的工作崗位、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在教學內容規劃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認識崗位”——“學習技能”——“應用提高”為PBL設計原則,按照導游工作內容和工作需要實施教學,內容上分別對應專業培養目標的崗位群:導游崗位群,關注了教學中驅動任務的設計,充分利用“課前-課中-課后”學習一體化模式,解決學生“知與不知”、“認知與認同”和“認知與踐行”的問題,將學生的服務意識、愛國情懷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到PBL的教學目標、驅動任務設計、項目評價方案中,啟智潤心,促進學生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行動的智慧,上升為做人的行為準則。
(三)項目探究和展示
依據學情和教學內容特點,基于PBL原則,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合作式體驗,不斷激發學生儲存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以“文化喚醒---英語理解---文化體驗---英語認知---文化內化”為主線確定PBL的實施和執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詞匯PBL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是關鍵,也是根基。根據詞匯PBL,學生不僅要了解詞匯的含義,同時還要學會將所學的詞匯和對應的傳統節日進行整合學習。在不同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下,節日詞匯的整合在一起學習有助于學生的記憶。教師不是孤立地教授春節詞匯,把中國文化推進旅游英語課堂,做到學習詞匯和中國文化有機結合,或者設計“貼對聯”的春節活動,或者包餃子、包湯圓和包粽子等實踐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中國春節詞匯PBL的積極性。例如,首先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示舞獅表演和武術表演等節目,將學生融入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氛圍當中;按照中國的年俗,給學生準備了紅包,融入春節的中文來歷故事當中,融入講解春節的中文習俗當中。接著教師鼓勵學生制作新春賀卡、掛紅燈籠、剪窗花等等活動,身體力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這樣更加有助于學生記憶春節詞匯。
2.翻譯PBL
翻譯是旅游英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翻譯PBL主要針對學生提高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的中英表達水平。每周給學生布置主題翻譯練習,以中國民俗、人文科技、傳統節日、自然風光等為主題,以自我初次翻譯、同學之間的互幫互譯來激發學生翻譯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翻譯練習的過程中,主要針對中國的民俗文化或歷史資源先有更多的了解。翻譯PBL應積極融入這些中國特色文化元素,關注一個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的多種英語表達,并且做好筆記。翻譯PBL不僅培養學生關注到中國人自己的文化,還培養學生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獨有的精神氣質。例如,過去餃子、粽子、湯圓、燒麥等在西方人眼里都是dumpling,都是類似的食物 。 如今,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普及,西方人對這些食物越來越了解,這些中華傳統美食有了各自的英語名稱,如餃子叫作 jiaozi, 粽子叫作zongzi ,保留了中文的漢語拼音,然后可以繼續具體解釋,通過音譯+注解的翻譯技巧將最能代表中國文化本質、最符合中國人普遍情感的東西挖掘出來。這也意味著翻譯PBL注重引導學生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僅易于詞匯積累,而且激發學生的低階到高階的翻譯思維的培養,把中國文化特質置于英語中展開。
3.講解展示PBL
講解展示PBL鼓勵多重學科的整合對接,驅動學生講解前準備政治知識、科技知識以及生活知識等的融入,尤其針對文化知識抽象化等特點,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借助實物教具等學習資源,有效解決“看不見、摸不著、難感知”等難題,讓學生在長期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實現情操的陶冶以及思維的延伸。
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講解文化元素,選好主題是驅動講解展示PBL教學路徑的關鍵。例如,傳統節日講解展示PBL以詞匯PBL和翻譯PBL作為支撐,學生選取與自己情感共通的節日話題,課前和課后收集有關資料,可以制作圖文結合的PPT或手工繪畫或電子相冊,課堂上以導游的角色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鄉如何度過這些傳統節日,最后還可以在課后經過無數次練習錄成視頻,上交給老師。講解展示PBL通過溯源文化,凝結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集結各種民間故事、諺語、神話、文學作品及動畫、電影、音樂、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引導學生知悉文化背景、表達文化內容、理解文化內涵、辨別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進而達到傳承中國文化、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目標。
(四)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是檢驗PBL目標達成度的重要環節,PBL教學設計需要及時的整合性評價反饋。PBL評價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含對詞匯PBL、翻譯PBL和講解展示PBL的綜合評價;PBL評價是常態化的,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和教師即時自評等評價表格,尤其關注評價表格中評價標準和評價維度,對接PBL教學目標,將語言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與思政目標融為一體,并使它們成為PBL的促教促學的指揮棒。在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引領下,項目評價既要考量知識傳授與語言能力提升的教學效果,也要考量思政育人的評價效果。如此這般,才能發揮評價反思的促學、促教作用。
(五)總結反思
在“講解中國傳統節日”這一總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課前探索、課中學做和課后拓展的體驗交流,通過“動手制作,動嘴講解”的驅動任務,層層遞進,倡導知行合一,使學生快速融入文化體驗教學中,層層推進,詞匯PBL和翻譯PBL幫助學生認知和掌握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強化他們的文化內涵建設,進而在講解展示PBL中讓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引發他們民族自豪感的共鳴,最終轉化成“愛家,愛國”的人文情懷。
1.教學任務與工作內容對接
教師二次開發課本資源,通過設置驅動性工作任務,課前-課中-課后PBL一體化有利于學生加深和鞏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和相關習俗的了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文化知識面,而且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需求的融合性。
2.線上思政和線下思政融通
通過智慧旅游教學平臺改變了傳統教學內容的單調形式,便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習交流機會,提高了線上思政和線下思政的融合性。
3.智育和德育的融合
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將智育和德育融合一體,既深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又內化了旅游英語運用技能,從而加強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融合性。
四、結語
通過參加學校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筆者對課程思政教學有了更充分的認同感,認識到在英語教學中,除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和運用水平外,教師還應該深入診改這門課程,通過合理、高效的資源整合,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中國傳統節日PBL是旅游+英語+思政的一次有益的嘗試,秉持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通過詞匯PBL、翻譯PBL、講解展示PBL等的案例分析,努力實現旅游+英語+思政的融合式、協同式發展,為國內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精進提供了借鑒思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N].人民日報,2016-02-19.
[2]胡杰輝. 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 中國外語,2021(2):53-59.
[3]黃國文.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 中國外語,2020(5):21-29.
[4]劉正光等. 外語課程思政的“德”與“術”[J].? 中國外語,2020(5):4-9.
[5]魏巴德、鄧青.研學旅行實操手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20.
[課題]本文系2020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國家1+X證書制度試點的高職院校研學旅行人才培養的探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20B160)和2020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1+X證書”高職院校研學旅行人才培養的探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A202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