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活動是在新課程教學標準中提出的新內容,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當中得到能力的鍛煉,同時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讓其得到綜合性的提升與發展。本篇文章將會立足于小學時期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探討怎樣在語文課程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提升小學時期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
關鍵詞:小學時期;語文課程;實踐活動;語文素養
引言: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素養不僅僅包含學生的知識素養、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更凸顯在學生本身的知識應用和文化素養的積累。而實踐活動主要是以活動為承載體,以學生為核心,以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綜合性素養發展為目標的活動。在這種活動背景下,學生的知識范圍、認知視野、學習能力都能夠得到明顯的發展。但是怎樣在語文課程中讓實踐活動發揮出其自身的作用和優勢,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是當前教育工作需要進行深度探討的問題,也是本文的探討核心。
(二) 挖掘課文內容,設計實踐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基本前提條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實踐活動的內容設計。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要是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活動,首先讓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欲望,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的活動中,然后再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學生個人情感的激活,將語文的學習內容中的情感與學生自身的感受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從中熏陶學生的個人情感,增強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文化素養。
比如老師在教學《負荊請罪》這一課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設計互動類的表演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原。首先讓學生先熟悉課文的內容,對人物的語言進行研究,被選中扮演的學生需要把對話部分熟記,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情感進行扮演,扮演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加入一些動作過這事神情,描述真實的人物形象,在這個扮演過程中,扮演的學生對人物的形象情感體驗更加深入,看扮演的學生也能通過同學的真情演出感受到故事的情節,這種教學辦法可以很好的讓學生體驗到課內人物的情感,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豐富自己的語文學科素養。
(三) 引導觀察生活,培育綜合能力
生活是知識的根本來源,從生活角度出發是學生思考觀察能力的主要路徑。老師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元素進行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從生活角度出發思考、觀察,感悟真實的文章意境與情感,讓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情感素養得到提高,促成語文素養的形成,提升小學時期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成效。
比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就近尋找菜園或者其他的植物種植園地帶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走進自然,自主探索,感受文章的背景和意境。或者老師可以在學校的實踐活動區帶學生進行種植活動,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更多的生活與自然氣息,同時促成學生本身思考能力與觀察能力的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性語文素養,提高小學時期語文課程教學的價值與效果。
(四) 豐富閱讀內容,提高個人情操
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單單依靠課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是語文素養培育過程中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還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素養的形成,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在課外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自發地結合自己學過的只是去理解文章,促進學生自身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這對于學生語文學科的學科素養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現下課外閱讀的問題就出在學生無法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優質讀本。所以這個選書的重要任務就落在了老師的肩膀上,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知識儲備能力為學生選擇能給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一些讀本,在學生閱讀過程中給學生及時地指導。
比如在學習完《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這些課文之后,之后為學生推薦有個關于神話類的課外讀物,這樣來選擇和教學內容符合的讀本來閱讀,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還能豐富學生的積累。同時能夠鍛煉學生自身閱讀、理解、思考能力的發展。另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故事分享,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本質,進一步促進小學時期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和提升。
(五) 注重全面評價,確保均衡發展
評價活動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通過評價活動能夠讓學生抓住自己的薄弱點找到學習的方向與目標。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是由老師進行評價,而且評價的內容主要以學生的成績為主,但是這種片面化的評價模式與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所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想要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要從綜合視角出發,結合學生的知識范圍、能力程度以及認知,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評價活動,讓學生能夠全面的認識個人的優勢和不足。
比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活動,在教學完某部分內容之后,就可以為學生發一張課程學習自評表,其中需要包含基礎知識的掌握、上課狀態、學習能力等多個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評表中的提示對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果作出客觀的評價。再或者可以組織互評活動,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之后,安排學生進行互評,評判對方小組或者個人的表現,這樣既可以深化學生的個人認知,又能夠發展學生的評判和思考能力,推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作為小學時期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教學活動中發展其自身的綜合素養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作為老師,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和目標,立足于當代教學的發展方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設計多樣的實踐活動,從學習和自我評價等多個方面讓學生融入到整個的教學過程當中,增強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學識范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對學生產生有利的促進作用,全面的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曹立綱.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與探究[J].新課程(上),2019(12):147.
[2]土鐘澤.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J].天津教育,2019(31):124-125.
[3]侯梅麗.融合多方教育資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談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9(06):102-103.
[4]唐荷.例談小學語文實踐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J].考試周刊,2018(43):54.
作者簡介:陳香玲(1975-09-)女,漢,河南新鄉人,本科,研究方向:加強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