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東
摘要:深度學習是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和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方法,能夠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度學習是現在教育的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是指學生圍繞學習內容,拋棄以往的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采用主動、靈活的學習方式。本文就深度學習背景下高效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構建進行分析,希望給相關人員提供借鑒,為高中生物教學發展貢獻出一分力量。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生物;教學課堂
一、深度學習含義
深度學習既有助于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構建,有助于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符合現代化教育對于高中教學的要求。聚焦當前的高中生物學科,一些學生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一知半解,對于知識點的靈活運用更是似懂非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代高中學生學習要求,反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的構建必須要緊緊圍繞生物教材內容,突出高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學習合作,采用情景教學方法,重視實驗教學,根據不同的學生能力,因材施教,引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之中。
二、高效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突出學生主體,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在新課改,新要求下,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觀念不僅對現在高中學生不再適用,而且還會對他們獲取生物核心素養起到阻礙作用。所以,要在之前的教學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升級,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觀念,是具有極高現實意義的。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例如,在生物教學中,多提問學生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側面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方式。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原來的觀眾轉變成主導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提倡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自主性,更有利于他們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更容易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之中,提高教學效率。
(二)開展合作學習,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人學習,這樣不僅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團隊意識的養成。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學習小組,進行團隊式配合學習。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針對小組進行發問,讓學習小組集體討論之后,派出代表回答。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關于教師的問題可能有考慮不周的情況,小組集體討論,集思廣益憑借集體的力量解決實際的生物問題,不僅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還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讓生物課堂教學取得有效進展。
(三)創設情境教學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不同的影響。灌輸式教學、描述式教學以及放養式等教學方式已經不再滿足現代高中學生的教學需求了,這也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深度學習。例如,當講《細胞呼吸》時,可以找來一個空心的蘿卜和一個新鮮的蘿卜,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兩個蘿卜不一樣?激發學生想象力,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猜測,進而將本節課的題目引出來,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學習,運用這樣的方式,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觀察能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創建情境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度學習,培養核心素養,還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
(四)重視實踐教學
對于高中生物這門學科來說,是非常具有實驗性、探究性的,實驗教學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高中生物實驗要師生一起參與,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教師在旁邊給出技術性指導,學生作為實驗的主導者,通過小組方式,發現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針對性做出猜想假設、小組參與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并配合做好實驗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和結果、得出實驗結論并填寫實驗報告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物核心素養,讓學生更容易進入深入學習,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采用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事物認知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師要重視這種差異,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深度學習。例如,在課堂上針對能力不同的學生,教師提問的難易也不一樣,能力強的學生回答難度高的問題,稍弱一點的回答相對簡單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督促學生實現自己的預定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原始基礎上取得進步,促進全體學生深度學習,并取得進步。
三、結語
高效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的構建是在新課標的教學觀念下,深度學習的背景下,通過在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過程,要優化升華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們一起發揮作用,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學生也要加深自己主人翁的印象,共同探究、合作和學習,這不僅助力學生高中生物的核心素養,對教師來說,有利于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目標,推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敏:基于問題導向引領深度學習——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學為例[J].高考,2021(36):112-114.
[2]陸衛:深度學習下的高中生物教學——以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為例[J].高考,2021(35):147-148.